第三十二节 各方反应
书迷正在阅读:万相之王、末世之一人之下、魅医倾城:逆天宝宝腹黑爹、凌天俊杰、武道独尊、星际编年史之光明与黑暗、秦末风雨、墨客江湖行、完美神豪在都市
朱允炆在梅花山脚下的武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史称“梅花宣言”。这个宣言对大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的国策都能从“梅花宣言”上找到影子,在后人看来,“梅花宣言”是伟大光明正确的国策。但就当时而言,并非如此,洪武皇帝、朝臣、武将、藩王、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等都有不同的解读,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明记住了朱允炆这个皇太孙,记住了未来的大明皇帝,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朱允炆这个充满争议的皇帝走上了属于他的舞台,开始了他褒贬参半的人生...... 朱允炆的讲话震惊了所有人,以至于在其后讲话的铁铉、齐泰和黄子澄都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当开学典礼结束,所有人散去后,朱允炆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从京城迅速传到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甚至远播到蒙古、朝鲜、日本以及安南等地,虽然朱允炆认为这只是他和梦中的朱首道的思想的一次综合,但是其震撼效果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学员参加完典礼之后,都有些兴奋,他们从各方面了解的皇太孙朱允炆是个仁慈宽厚,在某些军人眼里有些懦弱的人,但今天的表现完全刷新了他们的三观。从食堂吃饭开始,大家就开始讨论太孙的讲话,甚至在晚上就寝时也没有停止,直到铁铉带领纠察队揪出了几个闹得太凶的学员,一顿棍棒下来,这些精力过剩的主才安生下来。 朱允炆和王度谈了许久才从武学出来,骑在马上赶回了京城,身边只有四个随身护卫,耿璇等人已经正式留在武学任职大队长了。一行人走得很慢,因为朱允炆似乎有些心事,其他人也不敢催,等天擦黑才进入了朝阳门。 等到了端本宫,还没等他坐下,长福从外面跑进来,施礼道:“殿下,皇上让您一回来就去乾清宫,小的已经等待多时了。” “好的。”朱允炆略微净了净面,就往乾清宫走去。 进了门,发现朱元璋没有在批阅奏章,看他进来,对长福一摆手,长福赶紧带着所有从人退出了乾清宫,关上了大门,屋里只剩下了爷孙两人。 “跪下。”朱元璋走到龙案前坐下,喝道。 朱允炆赶紧跪倒。 “你知道朕为什么让你跪吗?” “知道,是允炆在武学上说的话。” 朱元璋看着地上跪着的孙儿,他突然发现自己看不透眼前的孙子了,虽然他仁孝宽厚,待人诚恳,天资聪颖,满朝文武都拥戴,但是自己可以肯定,如果在继任皇太孙之前,朱允炆说出这些话来,他就未必能当上皇太孙,或者说,不会有那么高的支持率。群臣拥护他,是希望他做一个守成之君,不要像在自己手下过得那么战战兢兢,更重要的是希望进入文治时代。但是今天朱允炆在武学上说的话却打破了他们的梦想,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很难预料。其实朱元璋并不反对朱允炆的话,但是这么公开的宣称未免有些不智。 “说,为什么要在武学上说那些话?” “回皇爷爷,武学是大明军队的基础,孙儿要在今天定下武学的基调,警醒大明的军人,用铁和血来铸就大明的万里长城。如果皇爷爷认为不对,请责罚,孙儿没有怨言。” “你....”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道:“允炆,你是不是认为你是对的,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大错特错,任何事情只要时机不对,都可能事与愿违,好事也会变成坏事。群臣对你创建武学本来就有意见,而你今天的做法让他们怎么想?你现在威望未著,就行事如此鲁莽,如何能让朕放心把国家交给你?”朱元璋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孙儿鲁莽,请皇爷爷责罚。” “允炆,你太年轻了,还没有学会隐忍,学会等待,学会把握机会,你一定要记住,想做好事情不仅要有人,要有钱粮,更重要的还是时机。最近你太急躁了,从你修《大明律》时朕就发现了,如今创建武学,更是如此。你必须好好反省一下,去鸡鸣寺溥洽大师那里,住上十天,不要管任何事情,朕要你静思、读书,尤其是《资治通鉴》,对外用思念你父亲的名义。明白了吗?” “孙儿明白了,孙儿领旨。” “好的,你去吧。” 朱允炆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孙儿不孝,让皇爷爷担心了,孙儿一定平心静气,静思己过。最近几天不能来拜见皇爷爷了,皇爷爷保重身体。允炆去去就回来。”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孙子,叹了一口气:“朕是为了你好,一定要学会忍耐,作为帝王,发泄情绪是最要不得的,俗话说:落叶知秋,如果不能控制你的情绪,那么群臣就会猜到你的想法,那么你就会被人利用,明白吗?” “孙儿明白,孙儿去了。” 朱允炆出来之后,先去见母妃吕氏,说自己要到鸡鸣寺静思十天,悼念父亲。吕氏听说后也有点伤心,就要给允炆整理东西,允炆摇头说不用,谢过母亲就出来了。 朱允炆叫过四个护卫,让张铁去武学通知一下王度、齐德、黄子澄等人自己要静思十天的事情,让他们照常安排武学的工作。然后让刘振收拾了一下行礼,另外从锦衣卫调了20名护卫,一行人就出了宫城,向鸡鸣寺走去。 在路上,允炆松了一口气,自己确实有些冲动,王度委婉的提醒过自己,但自己醒悟的太迟了。离开武学前,王度和他分析了各方面的反应,重点是洪武皇帝的反应,基本和王王度猜测的差不多,但是王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最终决定这么惩罚朱允炆。不过幸好,时间也不长,正好可以减少一些是非。 第二天,朱元璋宣布皇太孙由于思念先太子,故到鸡鸣寺静思悼念,文武百官不得打扰。 下朝之后,茹瑺和任亨泰走在了一起,两人都参加了昨天的武学开学典礼,回到官署后,两人一起进了户部,户部尚书郁新也刚回来,看到两位尚书来了,赶紧让人看茶。 任亨泰脾气要急躁一些,略微喝了一口茶,就开口道:“昨天武学的事情,郁大人听说了吗?” 郁新今年五十多岁,比茹瑺和任亨泰大得多,看起来也老的多,洪武年征战不断,国家百废待兴,郁新理财有方,但是也压力山大。他看了一眼任亨泰:“任大人,什么事情?” 任亨泰急道:“就是太孙殿下在武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郁新慢条斯理的道:“没有,最近户部的事情比较多,没有去了解武学的事情,有什么事情,任大人就直说吧。” 任亨泰看了一眼茹瑺:“让茹大人来说吧。” 茹瑺咳嗽了一声,道:“是这样子的,太孙殿下在武学典礼上讲......”,茹瑺把事情叙述了一遍。 郁新听了之后,沉默了一会儿,道:“皇太孙说的有道理啊,大明三面都是敌人,需要将士努力杀敌才好。” 任亨泰急道:“不是这样子的,郁大人,太孙殿下要发展水军,出海捕倭,还要发展骑兵,与蒙古决战,向东、向北、向西拓展大明的领土。但这些地方得来无用,无法耕种,而且离中枢太远,兵少则无法控制,兵多则粮饷不济。如此做法,大明危矣,郁大人作为户部尚书,应该很知晓用兵之害吧,茹大人也是同样的观点。” 郁新把茶水放在桌子上,看了看任亨泰,笑了起来:“任大人,别着急,皇太孙殿下好像没有说要发展水军和拓展领土的事情吧,只是说要保护大明的百姓,阻止蒙古的入侵和倭寇的sao扰吧。” 茹瑺面容深峻,身材高大,低头轻轻的晃着手里的茶杯说道:“郁大人,太孙殿下虽然没有这么说,但是武学学员都斗志昂扬,士气高涨,所以不会是任大人理解错误,应该是大家都这么认为,这应该就是皇太孙殿下要表达的意思吧。” “是啊,郁大人,您负责户部,掌管国家财赋,国策的变化您不关心吗?皇上年事已高,最近以休养生息为主,停止了锦衣卫的关押审判权限,而且我朝已久不出塞扫荡蒙古。大治的契机就在眼前,皇太孙殿下竟然突然变得好大喜功,这可如何是好?”任亨泰道。 茹瑺附和道:“是啊,皇太孙殿下突然转变了态度,对武事感兴趣,是不是受了什么人的蛊惑啊?” “茹大人以为是何人蛊惑啊?” “据本官所知,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和曹国公李景隆一帮勋贵最近和殿下走的很近,并且长兴侯之子耿璇、江阴侯吴高之子吴升、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钥、西宁候宋晟之子宋瑄都是殿下的伴读。这些人和殿下朝夕相处,肯定是受他们的影响。”茹瑺语速缓慢而清晰的说道。 郁新疑惑道:“但是据我所知,齐德、铁铉、黄子澄、方孝孺也都在殿下身边,难道对殿下没有影响?说他们热心兵事,不太可能吧。” 茹瑺摇摇头道:“不一定啊,齐德是我的下属,平时就喜欢谈论兵事,最近还经常搞什么沙盘推演,把兵部的人叫了好几个到詹事府陪殿下玩耍。” 郁新皱眉道:“茹大人慎言,怎么能说殿下玩耍呢?” 任亨泰抢白道:“郁大人,这里没有外人,那兵棋推演不就是纸上谈兵吗?殿下沉迷其中,自然而然就觉得兵事容易,所以才要扫荡四夷,威服天下呢。” 郁新终于明白了两人的用意,道:“二位大人的意思是什么呢?上书抵制武学?建议裁撤武学?皇上能同意吗?” 茹瑺想了想说:“这样不行,直接和皇太孙顶着干是不行的,皇上也未必同意,我的打算是这样:兵部以抗倭需要练兵的名义,让皇上将魏国公、开国公调离出京练兵,最近西蛮屡有叛乱,建议曹国公为平羌将军,这样三个国公就都出京了。” 郁新眼睛一亮:“这方法好,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问题了。” 任亨泰也赞叹道:“那瞿能、何福呢?也用西南反复来调他们回去?” 茹瑺摇了摇头:“这不行,这些人选没有皇上同意,殿下是调不动的,这相当于指责皇上用人不明,如果惹皇上发火了,可不得了。至于齐德、黄子澄、方孝孺他们,齐德我会暗示他,消极怠工。至于黄子澄和方孝孺,任尚书负责处理吧。” “没问题,我也会暗示他们,让他们不要让殿下沉迷兵事。” 郁新也接着说道:“最近我也会上书旁敲侧击,说国用不足,用兵要谨慎。另外还要通知工部王尚书,让他上奏说,造船遇到困难,无法及时完成朝廷的要求,这样出海捕倭就只能说说罢了。大家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