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建文天下在线阅读 - 第七章 大议

第七章 大议

    在诸王参观钢厂、船厂时,朱允炆则在乾清宫东暖阁,召开了建文三年的第一次会议,参会人员有军机处、文渊阁、五军都督府都督、六部尚书和侍郎以及翰林学士等人,着重讨论建文三年的重要待办事宜,这次会议在年前就已经通知到相关人员了,所以大家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朱允炆让每位官员提两件事情,然后汇总到文渊阁,由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人整理后,汇报到自己这里,然后在会上逐条提出,供大家讨论,协商。

    这种讨论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很新奇,所以开始时发言并不踊跃,但是一旦开了头,大家就忘乎所以起来,慢慢收不住嘴,而朱允炆则基本不发表言论,尽可能的给群臣发挥的空间。

    朱允炆要求他们迅速将所有议题先过一遍,这样大家有共识的东西就很快就通过了,剩下的事情是争议比较大的,再逐条讨论,尽可能的征求大家的共识。每个人提出问题时都有自己的结论,他们事先都做了详细的准备,所以事情逐渐演变成提出者逐一回答众人的质询,如果能够说服大家,就通过;如果说服不了就暂时搁置;至于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暂时搁置,等待皇帝裁决。

    会议上,朱允炆采取了投票表决的方式,所有的表决结果都会存档,以备后查。

    上午,许多争议较少、迫在眉睫的问题都通过了,比如苏松赋税过高的问题;江南嘉兴、吴、松等地入海口淤塞,河水倒灌田间的问题;北平附近灾民赈济、白莲教清剿问题;市舶司偷税漏税以及官员贪污问题等等。

    但还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比如云南麓川土司问题、辽东女真叛乱问题、移民辽东问题、移民北平问题和修筑运河问题等等。

    西南云贵、缅甸一带的少数民族,历来为中原王朝所头痛,他们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祸患,一旦他们走出丛林、高山,在旷野上往往不堪一击。但中原军队进入丛林、高山,鏖战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时,则往往伤亡惨重,得不偿失。后世史学家认为明朝虽亡于东北的女真,但其衰落却起于正统年间的三征麓川,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奢安之乱。故有“唐征南诏而衰,明征麓川而亡。”的说法,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最后在西平侯沐晟、平南将军何福的建议下,以稳定西南为主,暂不对麓川用兵。

    辽东女真叛乱的问题,是由辽东都司吴升、毅国公平安和辽东布政使程本立提出的。自蒙古进展开平、大宁后,朝廷用银钱招揽女真人,令其劫杀蒙古人,女真人贪图财帛,加之骁勇善战,在装备了明军的铠甲之后,更是锐不可当,立下了不少战功。战后,朝廷在辽东编户齐民,将部落首领迁至辽阳、沈阳居住,其余部民打散的方式,这造成了辽东部族的反抗,其中以建州女真猛可帖木儿为最,甚至有部分女真人逃入朝鲜,而朝鲜北部的女真部落与他们同宗同族,往往接纳他们避难。

    朝臣大多不支持对辽东编户齐民,武将们倒是支持,平安、吴升等人希望朝廷增兵,彻底清剿女真人,程本立则主张不要过于激化矛盾,主张在要害之地筑城,采取步步为营、缓步推进的方式。

    麓川的事情朱允炆可以退让,但辽东问题,朱允炆却出现了罕有的坚持,最后他做出决定,令礼部侍郎高巍巡视辽东,组建吉林都司和黑龙江都司,将辽东诸部编成卫所;毅国公平安、近卫骑兵军李远部驻沈阳,征调辽东诸部,进攻草原,不服从征召者灭族,服从征召者给予重赏,并将其逐步迁移至平原地区,进行农耕。

    同时朱允炆令礼部派使者赴朝鲜传旨,令其将女真人归还大明,不得包庇。

    最后朱允炆令加快向辽东的移民速度,并为辽东驻军配备大量的火器,招揽商人开荒,开荒商人可以配备火器和弓箭,甚至在遭受女真人袭击时,可以向附近驻军求救。驻军有义务保证辖区内商人、百姓的安全。

    移民北平和修筑运河其实是一个事情,山东段的会通河(临清至徐州)河段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淤塞,至今已经有七八年了,朝廷一直没有清理。这是因为朝廷建都金陵,北方驻军的粮食依靠海运即可,而且北方多是卫所,仅能自给自足,朝廷征收不到多少赋税,所以没有动力去疏通运河。另外朝廷对向北平移民也并不积极,因为这会增加海运的负担。

    当朱允炆提出将要迁都北平时,众人哗然,纷纷反对,大家多为南方人,习惯了京师夏雨秋风、秦淮河上的红袖酥手和温香软语,不愿意到北方苦寒之地去受苦。而且有识之士还指出,一旦迁都北平,必苦江南百姓,为供养北方的京师和大军,必然民生凋敝,得不偿失。甚至有重臣如郁新、夏原吉等人跪地磕头,恳求朱允炆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