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建文天下在线阅读 - 第一百〇六章 名声

第一百〇六章 名声

    摊丁入亩,是朱允炆早就想做的事情,只不过之前条件还不够成熟。

    即使在建文十年,也不能说条件完全具备。

    摊丁入亩,顾名思义,就是将徭役折算成银两,进而分摊到田亩上,自此国家只对田亩征税,不再对个人征税,通俗点说,就是不再无偿使用劳力,到那时,如果国家需要完成修浚河道、运粮边关、修建宫殿等等事务,就需要出钱雇佣百姓做工,这对国家是一种约束,同时对官员贪腐也能形成一定的制约。

    从本质来说,这是劳动力货币化的一种体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和人口统计相比,土地统计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土地既不会跑,也不会繁衍,更不会死亡,所以对土地征税,可以让政府拥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进而量入为出,财政收支逐渐转向预算化。

    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拥有土地的富农地主,因为分摊了丁税,其负担必然会增加,这必然会引起许多地主,尤其是大地主的不满,而这些大地主,往往是社会舆论的主流。

    所以,可以想象,朱允炆在后世的名声,不会太好,而卓敬等人,很可能会被扣上“聚敛之臣”的帽子。

    另外,摊丁入亩对朱家政权的稳固,也是有利的。

    原因很简单,摊丁入亩相当于将大部分穷人的税负转移到富人身上,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社会矛盾,降低农民起义以及各类革命运动发生的概率,进而促进国家的稳定。

    最后,徭役折算为银两,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白银,而华夏自古以来就是缺少金银的国家,宋朝时出现的交子,与其说是金融理念先进,倒不如说是穷极思变;交子的这种思想被蒙元和大明所继承,某种程度上确实繁荣了经济,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纸币迅速贬值,进而造成金融崩溃,国家也就随之灭亡,南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同时,用白银缴税,还会产生后世一种尽人皆知的弊端——火耗,百姓缴纳的是散碎银两,官府征收后需要进行熔铸,这多少会产生一种损耗,导致上交到国库时,数量不足,所以官府以此为由,多征收一些白银,美其名曰为“火耗”。

    “火耗”这东西,不在国家征收的名目上,完全由各地自己制定,这就给了某些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既腐朽了吏治,又增加了百姓负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允炆登基前后,就创建了交通银行,发行100%储备的银票,几年后,又开始发行铸币,如今已经有圆、角两种面值,其中一圆银币面值一两,一角银币,面值0.1两。

    但这些手段,只能是白银的标准化,并不能增加白银的数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允炆放开海外贸易,通过贸易获取金银,某些海商甚至远航至红海,与阿拉伯人、埃及人进行贸易,甚至还有传闻有些人走的更远,到达欧洲;当然,也有商人听从皇帝的召唤,向美洲远航,但目前尚没有回音。

    只可惜,这不是航海大发现的年代,阿拉伯人、欧洲人手中的金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因此,朱允炆将目光盯上了倭国,为此发动了征倭战争,许多人以为皇帝攻倭仅仅是为了面子,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如今倭国战线基本稳定,朱允炆命令海东都司全力开采金银,铸成金币、银币,确实保障国内的税制改革,为此,朱允炆将自己的心腹郭钥派到海东,主持大局。

    但即便有了这些准备,朱允炆也不敢全面铺开,他首先在新成立的江南布政司、浙江布政司进行试行,这些地方商品经济发达,白银存量充足,可以满足摊丁入亩的白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