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魏良卿之子在线阅读 - 由于本人要换工作,这本书可能就此停更。下面写一点关于本书的感受 新

由于本人要换工作,这本书可能就此停更。下面写一点关于本书的感受 新

    本来作者是没有想过要写书的,因为知道自己的文笔不行。之所以写这书也是因为看到现在的作者把历史写的太不象话了,因此才想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对于本书以后的情节,想来大家从现在的情节也能推断出来。只不过每个人写的书可能都会带点自己的处事方法,当然大神们除外,人家可能已经能轻松的驾驭故事的情节了,因此不用带一点自己在现实中的为人处事方法。但作者不行,做为小白作者,这一点是特别的严重的。

    由于作者在现实中是个很不喜欢麻烦的人,特别是对于象明末那种社会背景下,文官们拼命的给别人扣帽子,作者如果在现实中看到这种事的态度那就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因此,作者对于本书情节的安排那就是在打赢了与泰西人的战争后,利用胜利的余威彻底的占据台湾,并招降海盗刘香。至于郑芝龙从性格上来讲,他是不会投靠在台湾的阉党的。毕竟在当时来说,尽管阉党和厂卫们打赢了与泰西人的战争,并彻底的占据了台湾,但总体来主,阉党的势力与大明比还是小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与阉党的台湾进行交易,毕竟阉党的台湾在武器方面是比较先进的。但他就可能走的道路还是走历史上的路,走被明朝招安的路。但这样对于魏希孟他们来说也是个好结果,毕竟他们能通过郑家在大明办很多的事,比如采购物资,招纳游民等等。

    但这条路也是如国共两党的关系一样,时而合作,时而争斗。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郑芝龙与刘香的关系,二是因为双方各自的势力离得太近,而又互不服气,这样双方就会发生争斗,甚至是战争。

    但双方又互相需要对方,郑家需要阉党的武器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又需要阉党的玻璃来倒卖到大明来挣钱。而阉党呢?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他们需要郑家的关系来和大明打交道,无论是他们发展壮大需要的人力还是物资,郑家都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因此,双方是既争斗,又合作的关系。这样魏希孟利用这段时间在台湾大力推行教育,把现在的数理化知识完全复制给台湾的下一代。即使崇祯皇帝的大明已经亡国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参与,而是埋头发展自己。

    当然他们的这种不参与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魏希孟尽管在崇祯皇帝当政的这些年中培养了阉党的下一代们,但时间还短,台湾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高出当时世界一大块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冒然参与清军与明军,顺军,大西军这些势力的乱战中,可能会使他艰难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过多的死于战争中,这对于他以后的崛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当时大明的那些人也不会让他们参与,甚至如果他们冒然参与的话,明军可能会不顾清军的威胁转而与他们作战。毕竟从他们逃到台湾后,大明的一切权力都落到了东林党手里。这时清明两方都有大量的东林党人,而明军方面更是由东林党人当家做主的。这些人做别的不行,内斗可是一流的。

    在东林党人看来,阉党可是要比清军更可恨。毕竟清军要的是天下,而大明的天下又不是他们的,而是朱家的,他们只是出于道义来作战。而阉党要的可就是他们家里的钱财了,无论是商税或者是海关税,哪一个不是从他们腰包里向处掏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安排的情节那就是等南明的势力彻底的被清军消灭后,最次也要等到南明在大陆的势力已经完全失守的情况下再介入。

    至于逃到缅甸的永历皇帝,如果以后在阉党这些人得天下的后,永历皇帝还活着的话,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不会对他有一点优待的。

    另一方面,这时攻入大陆对于魏希孟的阉党势力来说有两点好处:一是,经过近三十年的消化,阉党的这代人已经完全吸收了后世的科学知识,并且已经能造出先进的枪炮甚至是汽车,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完全可以轻松碾压清军,无论是满八旗或者是汉军旗,更不要说绿营了。

    二是,由于这时清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全国,已经没有什么自我标榜的东林正人君子了,这样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应对关于舆论方面的问题。至于剩下的那就是比谁的拳头大了,这方面还有谁能比得上装备了近代枪炮而且有近代的指挥体系的的阉党的军队呢?

    当然,为了避免已经受过后世教育的这些军人们死得过多,他们也会采用如清军一样的方法,不过清军招募的是汉军旗以及利用投降的明军作绿营。

    而他们则在攻入大陆时先占据福建广东两省,然后在两省招募军队,并给予这些军队如台湾军队一样的待遇,只不过由于这些人可能会混入士绅们的人或者是清军的人,因此给他们配备的武器就是隧发枪和用铁模法铸造的大炮。

    在作战时,也如清军的作战方法,满八旗压阵,汉军旗和绿营主攻。只不过换成他们就是新招募的当地军队主攻,而台湾来的军队压阵。

    当然,在进入两省时,与士绅们的一场明争暗斗那是少不了的,甚至因此而死的人比他们与清军作战死的人还要多。毕竟与清军作战时由于他们的武器过于先进,清军根本不能给他们多大的威胁,而与士绅们争斗就不一样了。士绅们都是当地的地头蛇,暗地下手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很多人中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拉拢当地的穷人就成了唯一能用的方法,而且这些在当地招募的军队也是来自于此。不但要给他们台湾军人的待遇,而且还要给他们台湾人的待遇,那就是只要参军,不但要在土地和税收方面给予优待,子女更是免费入学,从而使得这些本来在当地最底层的穷人,一下子取得比士绅们更好的待遇。

    而且这些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成功的卡位,毕竟在当时只有他们的子女才能得到台湾的教育,而以后官员选拔则主要考的就是这些东西。因此,这些最早投靠阉党的人在阉党取得全国政权后,会成为台湾人之下全国其他人之上的地位。

    至于当地的士绅们,则由于失去了掌握权力的机会从而彻底失势。当然,看到这个结果的士绅们肯定会与阉党进行殊死的搏斗,他们会与清军合起伙来如对待李自成一样来对付阉党的人。当然,由于双方的武器相差太过于悬殊,再加上阉党在当地拉拢的穷人的帮助,这场争斗最终阉党会取得全面的胜利。

    李自成为何会失败,没有根据地是一个表面的原因,而深层的原因就是他虽然打倒了地主士绅,但他其实并没有把穷人们拉拢到他这边。因此,在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后,却没有自己的盟友,他不失败那也不科学。

    可能他认为他给农民们分了地,农民们就应该支持他,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些还不够,毕竟那些土地士绅们随时都会夺走。你要想让人家冒着被杀的危险来为你作战,那你就得给人家足够的好处。李自成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失败了。

    而魏希孟不一样,他可是深知这个问题的,从而他会给这些选择跟着他们干的人足够多的好处,而且这个好处不但是自己能享受得到,连后代都能享受。

    魏希孟领导的阉党就用这种方法来逐步在全国推进,尽管士绅们与清军合起伙来势力很大,但他们在拉拢了穷人后势力也不小,而且他们的武器比清军要先进得多,因此最终他们将获得全国的政权,而在明朝无比强大的士绅们则彻底的走向了没落。

    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满人,作者不会选择如其他的作者一样,要么把他们杀光,要么把他们逼入绝境,然后也是死。作者还是那个观点,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力,满人也一样。清军入关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满人做得有多好,而是大明出了专门给对手帮忙的崇祯皇帝,卖国和给清军帮忙的东林党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的卖大明,这才使得清军入关。

    作者对于满人的处置那就是多尔滚要投降,这一点不难办到。毕竟他是个聪明人,在双方巨大的战斗力差距面前,与其白白送死,不如投降。

    然后作者就把他们满人全部送到澳洲去,至于他们在澳洲是被后来去的英国人给消灭了,或者是把英国人给打败了,那就是他们的事了。如果他们打败了英国人,在澳洲建立了新大清,那阉党也乐观其成。其实就以清初几位执政者的能力来看,他们实现这个目标也不难。

    至于以后的情节,那就是阉党彻底占领全国后,然后向全世界扩张,在亚洲把俄国人赶回欧洲去,在美洲,把英国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撵回欧洲,至于东南亚那是肯定要占领的。而在西亚,则支持奥斯曼帝国把欧洲人挡在亚洲以外。在非洲则占据一部分地盘,把当地的黑人聚集起来,支持他们建国。然后在北非也支持当地人把欧洲人的爪子给打回去,从而建立一个跨大洲的大帝国。从而把中国人和白人在后世的命运彻底给翻过来。

    写到这里,再说说袁大都督的问题。我前面说过了,袁大都督极有可能是清军蛮子城的人,除了前面说的理由外,还可以从他提升的渠道上来说。

    我们都知道,袁大都督是广东东莞人,而且科考成绩也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东林党人或者是其他的势力都不会看上他。如果他是个正常的明朝官吏,他的一生很可能就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度过了。

    但我们都知道袁大都督不想这样过,从他的一生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想尽办法来向上爬。那么在当时想向上爬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成为东林党人,毕竟那时东林党人的势力最大,但他的文采以及他的出身地使得东林党人根本不愿意接纳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自请去了辽东。我们都知道他是在辽东通过孙承宗才爬了上去的。但孙承宗是那么好接近的吗?毕竟就我们现在所知的茅元仪、孙元化等人当时也在辽东,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孙承宗的重用,反而是袁大都督得到了重用。要知道三人都不是东林党人,而作为东林党人的孙承宗虽然比其他的东林党人实务能力要强一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不会去提拔非东林的人。

    但袁大都督确实是个例外,你要说孙承宗比较欣赏他从而提拔他的话,但他个提拔在京的东林大佬们也都持支持态度。这就比较令人意外了。要知道当时的吏部尚书可是非东林不提拔的赵南星,但即使这个赵南星也同意也袁大都督的提拔。

    这里面就比较耐人寻味了,袁大都督先前的职位只是个县令,根本没有资源去运作来让东林党的所有大佬都同意全的认命,至于孙承宗的面子也没有那么大,特别袁大都督不是东林党这个事,连赵南星这一关都过不去。而唯一有能力运作这个事的就只有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