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千里战场万里血之冰与火的搏杀(十六)
大明崇祯皇帝下旨换掉了兵部尚书王洽,由孙承宗署理兵部事,在大明这个危难时刻孙承宗倒是没有推辞,可尚书王洽的同年门生们却不干了。他们也知道孙承宗这时接替王洽主持兵部却为最合适的人选,他们不能指责孙承宗的不是,可他们却敢找崇祯皇帝的麻烦。大明朝文官从成祖朱棣开始就非常有战斗力,他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得罪皇帝后去挨廷杖。 只要是挨过廷杖的文官,事后都会在正史中留名。大明立朝以来,真正死于廷杖之下的文官并不多,所以,文官大都以受过廷杖为荣。既然崇祯皇帝在这个关键时候挑起战事,文官们个个打了鸡血在家写奏章,特别是几个没事找事的御史更是翻箱底揭黑幕,把蓟辽督师袁崇焕的黑历史一个个暴『露』在奏章当中,其潜台词就是皇帝用人失察。 建奴在京城北面连营数十里其金鼓声动人心魄,就在外敌当前之时,大明朝廷却是争斗不绝。此刻,平台大殿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真是欲哭无泪,大明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朝堂之众位大臣上还在指责他用人失察。多少有些斗争经验的崇祯皇帝,也不得不耐下『性』子向诸位大臣解释他的苦衷。好在首辅钱龙锡,转移了话题,把朝议的重点放在了退敌方略上,才初步化解了崇祯皇帝的尴尬处境。 任何政治斗争要是想平息就必须有妥协,虽然内阁首辅钱龙锡暂时压制住对袁崇焕的弹劾,可这种暗流涌动只是从明面转到了地下。正如大明最不要脸的勋贵破奴侯张平安所言,大明朝廷就是漏筛子,廷议刚结束京师就流传着今天廷议消息。本来京师百姓就对建奴攻打北京心存恐惧,他们一直在找出现这种危局状况的罪魁祸首,廷议结果让他们知道了这个罪人是谁。 通过御史们一道道奏章,大家才知晓这个内情黑幕的原委。原来,大明外藩破奴侯张平安,早就在数年前预言到今天的结果,是当今皇帝任用了阉党余孽『jian』臣袁崇焕。更为可气的是,本来保定勤王援军在蓟州前线堵住了建奴数十万大军,而且打得建奴鞑子进退不得。然而,破奴侯预言袁崇焕会遣散蓟州明军,袁崇焕果真遣散了驻防蓟州险要明军,放鞑子进攻京城。为什么堂堂蓟辽督师要这么干呢,今天廷议奏疏中有了解释。 那就是蓟辽督师早前当着皇帝的面,说了五年平辽的大话。可他在辽东并没有太大作为,也没有收回一寸故土,这样袁崇焕可能会因为欺瞒圣上而被御史弹劾。辽东边军在战场上不能打败建奴,袁崇焕就得想办法从其他方面完成他五年平辽的大话。要是建奴与大明朝廷议和,那么他五年平辽的目标即便不能达成,袁崇焕也就没有了任何责任。 从这次建奴破关起,建奴鞑子一路过关斩将有许多蹊跷之处,破奴侯每次对蓟辽督师袁崇焕的预言,居然都猜测得八九不离十。更为诡异的是袁崇焕在知晓破奴侯预言的情况下,还有按照破奴侯猜想行事,这只要另一个解释,袁崇焕想用建奴大军攻打京师,『逼』迫朝廷与建奴签到城下之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当今皇帝后面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下罪己诏还是轻的,被朝廷大臣分权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样议论朝政的后果就是,守在城墙上的京师大营官军和百姓们,对驻防在广渠门的辽东边军极不信任,他们都害怕辽东边军会帮助建奴攻打京城。扎下营寨的辽东边军去护城河边取水时,都会遭到城墙上京师官军和百姓的辱骂。他们纷纷指责辽东边军是建奴入京的罪魁祸首,不准辽东边军在护城河中取水,守城的官军还会自发地向取水的辽东边军『射』箭,『逼』迫他们远离京师城墙。 与京师『乱』糟糟的局面一样,张家庄破奴侯府议事大厅内,都统领许义安正对协统万谷飞和董和亮破口大骂。破奴军传统就是上官骂下级时下级不准还口,谁要是有胆还口,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解甲归田。尽管许义安不是带兵将领,可他在大明官场这个大染缸里游了太长时间,在政治上可以是破奴城军事将领中成熟最快的人。 破奴军这次与女真镶蓝旗和汉军镶白旗对战取得了巨大战果,军事上协统万谷飞指挥没有太多问题,可问题是万谷飞违反了张大帅给出的作战方略。张大帅早就交代了勤王破奴军巡查方略,就是女真大军没来时,可大面积测绘京师附近地图。一旦局势紧张,破奴军只出动小股斥候骑兵监视敌军动向即可,绝对不与建奴鞑子最先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