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那些消失的票据
初一那年,张兴隆过生日,刘桂新和张清之忙活忘了。 他自己煮了两个鸡蛋,结果被张清之看到打了几下。 虽然后来刘桂新想起了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哄了他,又给他煮了两个,晚上还炒了鸡蛋,但并不能释放他心里的难受。对于鸡蛋的执着就此刻在了脑子里。 其实刘桂新和张清之也是真的不容易,家里三个大小伙子,那真是一个比一个能吃,还要养着两个没有粮份的老人。 原来缺粮的时候还可以回张家堡去扛,现在种粮的人也来这边吃粮了。 能弄到粮的方法都尝试过,能换粮的东西都得攒着去换粮。 国内其实在80年代以前,各方面的政策制度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人性化的,只有在粮食方面,表现得尤其的坚决强硬冷血,而且绝不动摇。 没有粮本,没有粮票,你就真的等着被饿死。那时候因为粮票产生了太多太多或痛苦或感人的故事,那是可以换命的东西,甚至它的重要性一度超过了钱。 被称做中国的第二货币:绝对坚挺,从不贬值。 布票,蛋票,rou票,粮票,这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的四大基本必须品。至于工业券,那东西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到过。 张清之家里,领票,买粮,打油,买副食调味品这些,都是张兴隆的差事。只有rou是张清之自己去买,那个要求人砍肥的。 至于蛋,从来没买过。 87年这会儿,酱油,醋,味精,白酒,烟,糖茶,面包汽水,罐头糕点这些已经都不用票和券了,小卖店里敞开了卖,拿钱就能买。 盐还是要去副食。盐,豆腐乳,松花蛋,鸡蛋,rou,油,粮,布,这些还是由国营单位统一销售。还是要票。 不过,这个时候,物资已经相当丰富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很多东西民间也开始有了交易,钱能解决的问题在不断增加,扩大。 每个月到号了,张兴隆就拿着粮本,带着口袋到粮站去买粮。 先在窗口排队划本交钱,然后去领粮,洁白的大米白面称过重装进自家带来的口袋里,然后扛回家。 这是国家供应的不要粮票,价格也很低,张清之家五口人的粮份一共一百二十多斤,三十多块钱。油也是固定的份量,每个月只有那么多,这个不按人头,是按户来计算。 工业地区基本上没有粗粮供应,都是大米白面。 曾经有段时间供应的大米换成了四川米,结果老百姓差点造反,粮站都被围了,都是要求换米的。那米没有米味,煮出来是渣的,像嚼蜡一样,结果人们就不干了。 因为每家都是定量,所以就不存在争抢什么的,都是排队,领了自家的份就走,多了你也买不到。很多家庭和张清之家一样,都是到号了孩子过来买一趟。 定量供应就是这点好,不会出错。 只有rou是需要争抢的,一个是要选肥的,二一个不是天天有货。 副食供应的都是冻猪rou,要拿着大刀砍。所以这边买rou叫砍rou。 豆油都是装在大铁桶里,和汽油桶外观一样,要从家里带壶,来了划本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