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他改变了大明在线阅读 - 66.蓄力收割机

66.蓄力收割机

    朱皇帝暂时收手,倒不是找不到借口,而是准备将这帮勋贵一打尽。

    相比于大案,他也更关心今年的秋收,毕竟京师的存粮关系到他计划成败。

    好在,今年倒是没有什么大灾,皇庄和北直隶各州县收成都不错,再加上京师本身的存粮以及还在路上的漕粮,足以支撑一段时间。

    秋收之后,朱皇帝一下子要从皇庄中抽走五万左右的青壮劳动力,明年皇庄的田地肯定会遇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度让朱皇帝有些苦恼。

    好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的试验,大明第一款蓄力自摇臂收割机终于正式定型。

    一众西学爱好者,也受邀参观了这次收割演示。

    眼前的人收割黍米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弯腰,更不用挥舞镰刀。有人赶马,有人cao控机器,还需要有7个辅助人员去配合打捆,不然,这些黍秸就会影响下次收割行程。九人十小时,便能收割70亩以上的田地,完成以前几十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看到这种古怪的摇臂式收割机快速在田地里穿梭,将黍米轻松收割。一旁围观的一众学者和士绅们,都再次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徐光启看着这个他高度关注的新工具,不由欢喜地说道:“有此蓄力收割机,便不怕来年冬麦不及收割,烂在地里。”

    这个收割机,虽说这会被用来收割黍米,但主要用途还是夏收时抢收冬小麦。

    全程参与研制的机械发明家王徽叹道:“研制过程却是颇为艰难。”

    首先,一个加工精度问题,就花了很长时间,最终还用了大量的通止规才解决。这种收割机,大部分构件都是木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行,木头变形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就让研制小组品尝了很多次的失败。

    徐光启对此当然是有所了解的,他笑道:“阅览皇上命人编纂的技术史,我等方知,先贤改进各种工具之艰辛。相比远古,这收割机研制其实已是颇为顺利。”

    王徽对此,当然也是赞同的,“子先此言极是,铁器先秦便有,可普及在前汉,合用的铁犁却是唐时才出现。期间先民耕种之劳苦,我等却是实难以想象。”

    徐光启闻言不由优越感十足地说道:“其实去问一问泰西之人,便可知晓。在下听闻,泰西许多地方,如今都没有合用的铁犁。”

    朱皇帝介绍技术发展的书籍技术史,如今已经有不少人读过,多少也让大明的士绅对技术不再不屑一顾。最起码的,皇帝在书评中讲过的,没有铁器在汉代的普及,就没有农业的大发展,没有廉价竹纸等纸张的推广,就没有科举制的推行,这些事实,士绅们就无法反驳。

    技术史这一书,已经开始让许多士绅们认识到,崇古薄今的思想可能是大有问题的。

    此时的机器远不如后世的效率那么高,再加上农田不够平坦,田垄太多机器转弯麻烦,一路上洒了些麦子在田里,这让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们分外觉得心疼。家里的妇人跟在收割机的后面,将洒在地上的麦粒一点一点的拣起来。

    收割完成的黍米,很快被送到了田地边,一个较为复杂的铁制机器上。

    将黍米送入后,随着农夫卖力的踩踏,这个脚踏式的脱粒机,也很快转动起来,将黄米从秸秆上脱出,收集到机器旁的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