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二世
在行刑的前一天晚上,说实话,宋瑜的伙食不错。 但他因为明天就要步黄泉了,一点品尝美味的心思都没有。 可以说是最后一顿饭根本就没吃。 第二天,宋瑜在几十名武警的押解下,连同其他犯了死罪的罪犯一齐押解刑场等候枪决。 虽然我国是在1997年是开始加入了注射死亡刑罚,但基本上仍是以枪决为主。 “跪下~!”“跪下~!” 绑着死刑犯身旁的两名武警,压着他们的身上,让对方跪在地上。 这时候漫说你压着他们了,可以说是只要你不搀着死刑犯,他们都能腿软的瘫在地上。 像那种明知几个小时或几分钟后就给被枪决的死刑犯,还在豪气冲天地大声叫嚷着,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死刑犯,在临从监狱门口出来的时候,身体无力或是被吓尿裤的太正常不过。 通常情况下,警察会递给临行前的犯人一支烟,让他们平静一下情绪。 而宋瑜虽然也是位悍匪,但到这一刻,虽未吓尿裤,但双腿已经没了知觉。 “抽根烟吧……” 行刑前,武警们都按惯例给即将枪决的犯人递根烟,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不抽。说什么吸烟有害身体之类的话语。 啪…… 武警将点上的烟拿到宋瑜嘴巴后,已经发傻了的宋瑜,下意识吸了几口。 之后,时间差不多了。由专门负责枪决的武警军官,吩咐站在死刑犯两旁的其中一名武警战士为犯人戴上黑色头套。 “不~!不要啊~~!我不想死~~!” “我要戴罪立功~!求求你给我一次机会~!求求政府给我一次机会~!” “去它奶奶的~!不就是死么~?!大不了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求求你们了~!我XXX愿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我要立功~!我还知道咱们定海市其他黑道的犯罪行为~!求你们判我个死缓吧~!” 在行刑前,虽说有那骨头硬、不怕死的;但绝大多数还是哭着求饶的。 还有像宋瑜他们这些人,已经连求饶的力气都没有了或是说已经知道了,到了这里求饶也没意义,不要再浪费力气了,听天由命吧。 “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砰~! 这时宋瑜死前的最后一个念头,然后只听见一声枪响,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至此,宋瑜的第一世结束。 在千禧年的时候,在刑场被武警枪决,享年28岁。 …… 第二世。 浑然不知自己在最终地狱任务里的第一世发生了什么的宋瑜,开始进入自己的第二世。 相比他的第一世,第二世则是要相对平淡许多。 第二世我们在这里用相对之前较少的篇幅介绍一下他的经历。 这一世的宋瑜,出生在1966年的中国某县。 他的出生年月,甚至比上一世还要早上6年时间。 不过相比上一世的农村,出生在小县城的一户普通居民家的宋瑜,生活条件要稍稍好上一些。 他这一世的名字仍是叫宋瑜。 家里头,父母均是县城某厂的普通工人,工作方面比农民自然要轻松一些。 而收入待遇方面……那年头正好赶上吃“大锅饭”,大家的工资待遇都差不多。 “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58年,一直到70年代初期才结束这种消极模式。最后让人产生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消极、懒惰思想。 这一世的宋家共有三个孩子。 在宋瑜的上边有一个比他大三岁的哥哥,下边有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弟弟。 一家全是小子,这让当时的邻居、朋友、远房亲戚羡慕的不得了。 那时也不想现在一样,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闺女是“招商银行”。 你若是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儿,或是前后生了两个小子,那恭喜你吧……你就得为自己儿子们未来那两套房子发愁吧。 那年头讲究生儿子就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生闺女就是赔钱货,早晚是要嫁人的。生了孩子也不跟自己一个姓。
而且当时又没有B超检查,生下来如果是你不希望要的,除非你掐死他,要不然就只能养到大。 宋瑜这一世出生后,跟上面的亲哥哥感情也谈不上好或不好,就是算是跟两年后的亲弟弟关系也差不多。 三兄弟间也没有跟书里面或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或是兄弟不和,长大之后老死不相往来什么的,但是宋瑜他们哥三长大后也是免不了会有矛盾。 按照那时宋瑜的“父母”和大多数人的思想,两口子是宠爱小儿子的;而对老大则是最为放心;二儿子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 有好吃的东西先记小儿子吃,平时父母上班的时候,或者是休息日不在家的时候,就让老大来照看弟弟们。 从古的中国家庭文化,就是长兄如父。 父母只要没在身边,孩子们必须要听大哥的。即便是有比哥哥大的jiejie都不成。 而宋家也沿袭了这个传统。 自从宋家小儿子出生后,家里老大5、6岁的老大便负责看着弟弟们。 这之后,先是老大上的小学,然后就是宋瑜,最后就是老幺。 然而,就在宋瑜来到这一世的10年后,也就是他10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改变宋家命运的事情。 其实,也并非出自他家,同时还有很多户家庭因此得以改变自己和儿女们命运。 之前我们不是提到过宋瑜的这一世父母是在县城的某座工厂上班么? 在1976年的时候,他父母所在厂,迁到了本省……用后来话讲,迁到了那时候的一座本省三线城市中。 60年代、70年代的中青年人,也不想现在这样换工作非常频繁。基本上这辈子都是一份或两份工作干到退休的。 于是宋瑜他们三兄弟以及父母,也跟随厂子和其他厂工家庭,一起搬到了该省当时的三线城市——定海市。 (定海市也是在本卷里用到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