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逍遥江山在线阅读 - 939章:皇帝也下田

939章:皇帝也下田

    杨峥也一路应承着,倒也不冷落了王振,如此一来,王振倒觉得这个杨大人与别的大人有些不同,是个值得交往的官儿,而杨峥觉得这个时候的王振是个不错的太监。

    两人说说笑笑出了皇宫,杨峥没有去翰林院,而是直接回了家,他如今是身兼两职,况且皇帝在传心殿里已经说好了,让他先将神机营整顿一番,这些天子骄子,自从永乐年后追随永乐皇帝取得了一系列的战功后,这些天之骄子颇有几分目中无人的意思,这些年没少胡作非为,这倒也罢了,平日里也极少cao练,早已不复当年英勇,朱瞻基不得不让杨峥好好整顿,对于武将与文人,杨峥倒是乐意与武将在一起,至少武将没文人那么多的花花肠子,所以一口答应了,况且趁着整顿的幌子,他将张翼、金一笑、许枫也从杭州调了过来,于杭州古城一样,金一笑负责阵型,张翼负责训练将士,这两人都是有经验的老手,训练倒也顺手,只是神机营的将士大多是京城的痞子,训练起来还是遇到了不少难度,没少抱怨,杨峥只好尽量的安抚,最后动了前世名将戚继光的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两人都是识货之人,一听这书中的法子,便迫不及待的去试一试,这一弄竟是两个多月,杨峥也跟着前前后后忙了两个多月才歇了下来,期间杨士奇来过几次,让他抽着空闲儿去一趟翰林院,给那些庶吉士上上课,自从他在金銮殿上诵出了两篇绝佳的八股文,他的声名已在偌大的京城里传开,甚至一些好事的说书人,干脆见他的在金銮殿上的事迹编纂成故事在说,那种穿凿附会的事情也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多,什么力挫刘大人,什么英雄救美,最后什么佳人三难都出来了,杨峥起初只是一笑置之,谁知到最后越演越烈,竟什么三笑留情都给编纂出来,让他哭笑不得,干脆难得理会,带着沈艳秋去了一趟八达岭的长城上,好好游玩了几日,这才回到了自己府上。

    当然了除他出名了外,他的好友当今皇帝也是大大的将声名给打了出来,事情是这样的,朱棣自被朱棣带在身边,朱棣为了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久而久之,朱瞻基便养成了关心民间疾苦的习惯,登基两个多月,经常去民间私访,当然了了,这种绝不是隋炀帝、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这天,他去遏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见那老农浑身是汗,有些不忍心,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说话儿也毫无顾忌,老农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道:“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根本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回到皇宫,朱瞻基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但朱瞻基的文章起的作用不大,好景不长。据朱瞻基派人明察暗访的结果是:大臣们每顿饭大多十多个菜,但又吃不完,浪费惊人。于是朱瞻基和大臣于谦一起,密谋出一个“下田耕地”的主题实践活动。

    第二天一上朝,朱瞻基按照确定好的路线,带领朝廷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带到了京郊的农地里。

    到了田埂旁边,朱瞻基也不说话,自顾脱掉龙袍,挽起袖子,拿起事先派人堆放在田埂里的一把镰刀,走进田里,弯下腰身,收割起水稻来。大臣们一看,都纷纷拿起镰刀跟着皇帝干起农活来。大臣们开始以为皇帝干农活只是意思意思,没想到朱瞻基一干就是四个多小时,大臣们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有的大臣官袍也没来得及脱,但又不好起身,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二天,朱瞻基传旨下去,要宴请百官。这次宴请很特别,每人面前放了十道菜,还有一碗饭,这十盘菜很贵重,有燕窝、银耳、鹿rou,雁rou等。

    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人动菜,朱瞻基带头吃菜,文武百官一想,既然皇帝有令,那就吃吧,于是便开始大吃。

    吃了一个多小时,大臣们实在吃不下去了,朱瞻基看到大臣们面露苦色但还在往下吞咽时,便说道:“既然吃不了,就不要再吃了。”话一说完,大臣们都放下筷子,朱瞻基又说道:“大家看一看,自己还剩下多少菜,饭量大的,两盘也足够,剩下的可就浪费了,我听说在座的每餐不少于十个菜,每餐都有浪费,我们如此铺张浪费,对得起每天劳作却吃不饱的老百姓吗?我下令,从今以后,大臣一日三餐,按老祖宗的规矩办,四菜一汤,不得超过五个菜,每餐五个菜你可以自由调配,大臣总算是明白了皇帝的苦心,要勤俭节约,体谅老百姓的辛苦,此事也不知怎么被传扬了出来,一时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都说当今圣上有汉文帝的遗风。

    当年汉文帝在每年春耕时节,他就亲自率领满朝文武去乡下帮助农民干农活、“忙双抢”。

    有的大臣担心:“朝中无人、如果有人乘机叛乱,那该怎么办?”文帝说:“如果朝中所作之事深得人心,是不会有人反叛的。即使有人反叛,会因不得人心最终会失败的,所以我们不要担心。”

    汉文帝不仅自己亲自下田耕作,而且还要求皇后、皇妃在皇宫的园地开荒种桑养蚕,其中宫女见皇后如此,哪还敢偷懒,一个比一个勤快,为全国广大农民妇女做了好榜样。

    文帝率大臣下田耕作,而且每年如此,究竟是何道理?原来文帝即位时,农业苛捐杂税重,没有生产积极性,结果政府连税收都收不上来,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文帝对此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减轻税负;二是身先士卒,做出样子。

    皇帝亲自下田耕作,在当时老百姓看来,是盘古开天地,于是这条新闻迅速在全国疯传,有百姓说:“皇帝都种地了,我们还愣着干什么,赶快下地啊!”农民积极性空前提高。而汉文帝也被世人称作明君,这样一来,朱瞻基明君的声名迅速在京城传开了,杨峥是从沈艳秋口中听过了此事,并没有感到半分奇怪,因为朱瞻基本就是千古明君,明君自有明君的风范。这个旁人是羡慕不来的。

    八月的阳光已经不那么毒辣了,一大早,杨峥便亲自搬了竹榻端坐在院中的一颗大枣树下乘凉看书,他依旧看的是《道德经》,沈艳秋则是捏着混沌,要说这《道德经》虽不过五千字,但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知不觉的平静了心儿,心儿一平静下来,多半就有了倦意,尤其是在八月这种酷暑的尾巴上,一棵枣树,一张竹榻、一壶清茶、一本古籍,身旁在站着那么一个俏丽的美人儿,没有倦意才怪。

    低声叨念了几遍,那越来越沉的眼皮儿终究是忍不住合了下来,手中的书卷也从指尖滑落了下来,沈艳秋放下了手中的活儿,看了他一眼,脸上洋溢着一种居家女人该有的满足,她轻轻的走过来,收起了书卷,然后转身进了房舍,手中便多了一块锦被,将其轻轻搭在杨峥腰间,然后风一般的离开了。

    ^^^^^^^^^^^^^^^^^^^^^^^^^^^^^^^^^^^^^^^^^^^^^

    第一更送上,请围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