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贾志刚说春秋在线阅读 - 第187节

第187节

    还有裂变。

    而且,一切都不可逆转。

    周朝在分裂,一个统一的王朝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若干个**的国家,这是裂变。

    与此同时,大国在不停地吞并小国,国家在变大,这是聚变。

    然而,摆脱了周朝统治的诸侯们却没有认真去思考,周朝为什么分裂,或者说,自己为什么能够从周朝分裂出来。所以,诸侯们在重蹈周朝的覆辙,他们很快发现,周朝发生的事情正在自己的国家发生。

    在诸侯国中同样发生着变化,聚变,还有裂变。

    而且,一切都不可逆转。

    就像分崩离析的周朝再也无力外顾一样,实际上,同样走入分崩离析的诸侯国也已经无力外顾。世界和平因此到来,而世界和平的到来,转而加快了各诸侯国内部的聚变和裂变。

    对于各国的卿大夫们来说,现在他们面临的是春秋中早期诸侯们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强大则瓜分这个国家,不够强大则保全自己的家族,弱小则被吞并。

    那么,什么是贤人贤人就是在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前提下,还能帮助国家苟延残喘的人。

    那么,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连自己的前途都看不到在哪里,却能为世界的前途殚精竭虑的人。

    季札的朋友都是贤人,因为他们首先必须要想办法保住自己的脑袋。

    叔侄斗

    季札走了之后,子产更加小心地保护着自己。

    驷带是接了父亲子西的班,他有一个叔叔叫子皙公孙黑,一直以来自视极高,认为自己的能力完全应该做到卿。驷带和这个叔叔的关系非常好,也常常为他呼吁。

    对于子皙,子皮尽量躲着他,他知道子皙的能力和人品都不够做卿的资格。而子产、游吉和印段也都小心翼翼,尽量不去招惹他。

    可是,有一个人不怕他,这个人就是良霄。

    “奶奶个头,当初要不是我爷爷极力坚持,你们这些家全都被灭了,牛什么”良霄经常这样说,他说的都是事实,谁要不信,去翻翻第四部

    第140章。

    “小兔崽子,谁还没喝过谁家一碗棒子面粥啊过去好几辈子的那点屁事总挂在嘴上说什么说”别人没说什么,子皙不买这个账,当着很多人的面对良霄表示不服气。

    说起来,两人还是叔侄,虽然稍微远了点。

    季札的预言当年就在郑国成为现实。

    良霄负责郑国的对外事务,他看着子皙不顺眼,于是想了一个公报私仇的办法。

    “皙叔啊,我给你派个活,出使一趟。”这一天良霄把子皙给叫来,要给他派活。

    “啊,去哪里”子皙冷冷地问。他就觉得良霄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去楚国。”良霄微笑着说。他确实没安好心。

    “什么去楚国我们跟楚国正冷战呢,你让我去,不等于让我送死吗”子皙一听,大喊大叫起来。

    “哎哎,别这么大惊小怪的,你们家不是外交官世家吗你不去谁去”

    “世家世家也不能送死啊。我告诉你,能去我肯定去,不能去,那我肯定不去。”子皙挺横。

    “不去国家养着你,到用你的时候了,好嘛,你不去不去就没收你的封邑。”良霄更横。

    “你敢”

    “你看我敢不敢”

    两人吵了起来,最后子皙一拍桌子:“好,小兔崽子,你等着。”

    说完,子皙转身,气哼哼地走了。

    “跟我斗,哼。”良霄得意地笑了。

    子皙不是好惹的人。

    从良霄家回来,子皙越想越窝火,最后一拍桌子:“他大爷的,欺负到我头上了,老子跟你拼了。”

    子皙说到做到,一边分发皮甲,武装家兵,一边通知驷带,让亲侄子出兵增援,同时还通知了子皮和子石。

    三大家族如果合兵,在郑国是没有人能抵挡的。

    驷带没有犹豫,立即准备出兵。

    这一边,良霄还完全不知道那一边已经摩拳擦掌了。

    内乱,随时到来。

    关键时刻,子皮出面了。

    子皮首先劝住了子皙和驷带,然后又去良霄家调解。良霄听说子皙和驷带要来攻打自己,也吓了一跳,如今子皮亲自来调解,他也乐得顺坡下驴。

    于是,当天晚上,子皮召集了郑国所有的卿大夫到良霄家,所有人作证,良霄和子皙握手言和,举行盟誓。

    “哼,这样的盟誓能管几天诗经里说得好:君子屡盟,乱是用长。盟誓越多,反而越乱。”大夫裨灶私下里断言。

    “那,你怎么看局势发展”然明对裨灶十分信服,于是讨教。

    “良霄专横跋扈,不自量力,最终完蛋的一定是他。”

    “他完蛋了,谁来执政”

    “还用说,肯定是子产啊。”

    “子产执政,这个国家才会有希望啊。”

    “是啊,如果不是子产,郑国恐怕就要成为历史了。”

    裨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然明这样本身就很贤能的人对他竟然也这么信服呢

    说到裨灶,就要来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占星术了。

    裨灶,是最早有记载的占星术专家,也被称为中国占星术的祖师爷。

    占星术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研究天上的星星,认为天与地是对应的,所以星象能够预测人间的事情。

    据史记记载,关于星象学,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之后历代都有发展。不过,关于星象学的记载多半佚失,至今留存最早最完整的反而是史记了,其中的史记天官书第五对中国古时的星象学有非常详尽的记载。

    按古时的星象学,天上的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人物、器具、地方等等,决定着人世间的祸福兴衰和喜怒哀乐。譬如,我们常说的二十八宿,就代表了中原的二十八个地区。

    因此,星辰的运动,往往就昭示着相对应的人物、地区或者国家将要发生什么。

    春秋时期,用得比较多的是岁星。

    岁星是哪颗星也就是木星。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木星为最大,其质量是所有其他行星之和的两倍。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于是把周天分为12分,称为12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

    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12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二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是“超次”。

    春秋时期星象学中,岁星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国家,岁星的运行以及与其他星体的相对位置也就对不同的国家有影响。

    所以,春秋时期的占星术,多半拿岁星说事。春秋时期,有几位占星术的高手,他们是郑国的裨灶、鲁国的梓慎和宋国的子韦,这里略作介绍。

    鲁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也就是季札出访各国的前一年。这一年春天,鲁国气候反常,异常温暖,各地都没有发现冰。鲁国大夫梓慎断言:“恐怕今年宋国和郑国要发生饥荒了。”

    “为什么”有人问,凭什么鲁国气候温暖,郑国和宋国就要饥荒

    “是这样的,现在岁星本来应该在斗、牛的位置上,可是岁星已经过了这个位置,到了玄枵的位置。天时不正,就会带来灾荒,本来应该寒冷的时候却很温暖,龙在下而蛇在上,龙是宋国和郑国的星宿,所以这两国必然发生灾荒。”梓慎这样分析。

    当年,郑国和宋国果然都遭受了旱灾。

    当然,鲁国其实也遭受了旱灾。

    当年秋天的时候,郑国的裨灶也作了一个预言:今年周王和楚王都要死。

    “为什么”有人问。

    “因为今年的岁星不在它本来该在的位置上,跑到了明年的位置上了,危害到了象征南方的朱鸟尾南方七个星宿的总称,所以周王室和楚王都要遭殃。”裨灶这样分析,也是按照岁星的位置。

    准不准反正周灵王和楚康王都是那年年底死的。

    据左传,此后裨灶还有几次预言,譬如陈国的灭亡,晋平公之死等,都很准确。

    宋国的子韦职务是司星,专门看星星的。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天上出事了。

    那天晚上,宋景公带着小妾赏月,猛然发现火星占了二十八宿之一心宿的位置,术语叫做“荧惑守心”,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在天空中运行,时而从西向东,时而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称为荧惑。这下麻烦了,因为心宿代表了宋国。

    宋景公也略通天文,因此赶紧派人把子韦给叫来了。

    “你看看,现在荧惑守心,主何凶吉”宋景公急忙问。

    “荧惑是颗凶星,走到谁的位置上谁倒霉。不幸的是现在到了我们宋国的位置,那就是主公您要倒霉了。恕我直言,您活不长了。”子韦仰望星空,这样解说。

    “什、什么”宋景公惊叫出来。

    “不过,我有办法让这个灾祸从主公身上移开,让咱们的卿来承担这个灾祸。”子韦轻声说,怕被别人听见。

    “是吗”宋景公一时挺高兴,不过想了想,觉得不妥,“卿是为我治理国家的,我却要害死别人,太缺德了,不行。”

    子韦一看,宋景公还挺有良心。

    “那,还可以转嫁给老百姓。”子韦接着出主意。

    “不行,老百姓死光了,我当谁的国君啊这主意不好。”这次,宋景公想都没想,拒绝了。

    子韦一看,宋景公的觉悟提高很快啊。

    “那,还可以转移到年成上。”子韦还有主意。

    “年成不好,老百姓忍饥挨饿,家破人亡。作为国君,自己的灾难要转移到老百姓头上,谁还愿意把我当国君啊算了算了,该死活不了,我是寿数到了,死就死吧。你就别再出馊主意了,就这样吧。”宋景公断然拒绝。

    子韦一看,哇噻,这么多年了,没发现老东西觉悟这么高啊,这简直就是垂范千古了。

    子韦向宋景公叩了一个头,说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天虽处在很高的地方,但它能听见地上的话,主公说了三句这么有觉悟的话,上天必定要三次奖赏君王。今天晚上火星肯定要移动三个地方,这样君王就会延长寿命二十一年。”

    “你怎么知道呢”

    “火星移动一个地方要经过七颗星,一颗星相当于一年,三七二十一,所以君王的寿命会延长二十一年。”子韦计算了一番,这二十一年也不是信口说的。

    “真的”

    “主公,咱们今天晚上就别睡觉了,我陪着你,咱们就看看他动还是不动。要是不动,主公您就杀了我。”

    当天晚上,宋景公和子韦真的整夜未眠,盯着星星看。还好,晚上没有乌云,随时能够看见星星。火星真的移动了吗

    一切都如子韦所说的那样,火星当晚移动了三次。

    宋景公活了六十四岁,等于在那之后又活了二十七年。

    这件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史记也有记载。

    归结春秋及以前的星象学,并没有科学道理可言。不过,星象学对于中国历法贡献极大,并且对于考古有非同寻常的利用价值。

    譬如周武王灭商,周朝史官史佚记录下了在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命铸铜匠在利簋上浇铸下“岁鼎克闻夙有商”的铭文,依据这一记载,可以断定周武王克商的准确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后来占星术逐渐衰落,被周易卜卦所取代。不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常常“夜观天象”,但是好像观察得就比较简单,往往是看见“一颗大星坠落到了某地某地”,与春秋占星术相比,就有点小儿科了。

    周易与卜筮

    既然说了春秋时期的占星术,顺便也说说春秋时期的卜筮。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音诗草称筮音是,合称卜筮。卜筮从上古就有,而易最早实际上就是卜卦。

    卜的方法简单介绍一下,那就是取龟甲,上钻九个孔,占卜时在孔中插入干草点燃,龟壳受热产生裂纹,再根据裂纹的形状来进行解析。商朝以前,龟壳为一次性使用,到了周朝,则反复使用。

    筮的方法略复杂,不作具体介绍。主要是通过一种固定程式的抽取过程,确定蓍草的数目,一共六次,得到六个数,称为六爻。六爻依次排列之后,就能得到一个或者两个卦象,然后根据卦辞进行解释。

    一般来说,只有家国大事才会进行卜筮,而且,无疑不卜,不要平时没事吃饱了撑的去卜筮。

    到后世,基本上不用龟和蓍草,而用铜钱占卜了,这是后话。

    周初,周武王伐商之前曾经占卜,结果卦象为不吉,当天暴雨。所有人都很害怕,只有姜太公把龟甲蓍草砸个稀烂,然后劝告周武王:“我们是奉上天的意思讨伐无道,不要让这些烂骨头破草阻止我们。”

    之后,周武王发兵,灭了商朝。

    按理说,姜太公已经把卜筮说得一无是处并且证明了卜筮没什么用,大家就该放弃卜筮了。可是事实上是,整个周朝依然盛行卜筮。

    左传中有关卜筮的记载很多,关于以周易卜筮的记载共有十三条,还有五处引用周易来论说事理。卜筮的高手有卜偃、辛廖、史苏等等,可见卜筮这样的工作通常由卜官或者史官来做。而且,不仅周王室、鲁国这样的正宗周文化使用,晋国甚至楚国都大量使用。俨然,卜筮是中原文明的一种象征。

    周易占卜是迷信还是科学,说法不一,不去判断。依笔者所见所闻,确有很多神奇之处。

    左传中对卜筮的记载,同样有灵有不灵,有信有不信。

    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卜了一下,不吉;筮了一下,吉。晋献公说了:“筮比较准。”其实,他早就定了要立骊姬为夫人,卜筮不过是做个样子。

    同样,楚灵王想要占有天下,卜了一下,不吉。楚灵王把龟壳扔在地上,对天喊道:“这点小小要求都不满足,老子自己去夺过来。”

    基本上,多数情况下卜筮都是做样子,如果是吉,那就名正言顺;如果是不吉,学姜太公就是了。

    史记中有“龟策列传”记述卜筮。

    到了唐朝,唐朝第一名将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曾经跟唐太宗谈到占星卜筮这一类东西。按李靖的说法“天官时日,明将不法,黯者拘之”,所有这些占星卜卦,与装神弄鬼一样都属于“兵家诡道”,都是拿来骗人的,真正的名将是根本不信的。

    可是,如今还有很多人相信占星算卦,实在是荒唐之极。

    第二一二章子产执政

    第二年开春,郑简公前往晋国访问,子产陪同。

    看见子产来了,叔向非常高兴,这次轮到他做东了。

    “听说郑国最近有点乱啊,到底怎样了你没有危险吧”叔向问子产,他很关心子产。

    “唉,驷家和良家斗得厉害,去年几乎打起来,现在国君正在调解,不知道怎样了。不过,无论好坏,今年都会有结果了。”子产说。他对叔向笑笑,表示感谢。

    “他们不是已经和解了吗”叔向有点奇怪,他听说大家已经在良霄家盟誓过了。

    “良霄骄奢而且刚愎自用,子皙又是谁也不服,两人之间互不相让。表面上和解了,但是两人积怨很深,还会爆发的。”

    “那你要多小心啊,不要把自己卷进去。”

    “多谢了,我会的。不过,晋国怎么样”

    “唉,一言难尽。”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到自己的事情,谁都要先叹口气。

    摊牌

    结束了对晋国的国事访问,郑简公和子产回到了郑国。实际上,郑简公对于良霄和子皙之间的事情也感到头痛,这两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如果自己力量足够,就把他们都灭了。可是如今,自己只能装孙子,当和事老。

    回到郑国之后不久,郑简公亲自出面为良霄和子皙再次调解,于是在四月,郑简公和所有大夫进行了一次盟誓,强调要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对于这次盟誓,子产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次盟誓会让良霄和子皙更加自以为重要,从而更加骄傲。

    事实证明,子产的看法是正确的。

    良霄和子皙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狂妄了。

    直到秋天,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

    良霄喜欢喝酒,为此自己家里建了地下室,里面装满了酒,良霄就经常晚上在地下室喝酒,一边喝一边击钟助兴,通宵达旦。

    这一天,良霄又喝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醉醺醺上朝去了。

    郑简公一看,好嘛,还醉着呢。好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良霄醉着上朝,见怪不怪了。

    上朝也没有什么事,只有一件事算是件事,那就是楚国特使来了,要求郑国派人去朝拜。按照世界和平协议,这项要求倒是合理的。

    “各位,谁愿意去走一趟”郑简公问。他也决定不了,他也知道没人愿意去。

    清醒的人都沉默了,只有喝醉的人说话了。

    “子、子、子皙去。”良霄舌头都硬了。

    “什么,凭什么让我去”子皙叫了起来。

    “凭、凭、凭什么”良霄用猩红的眼睛斜看着子皙,嘴角的口水都流了下来。“就、就、就凭老子个头比、比、比你大,行不”

    子皙一听,气得肺都要炸了,当时也不再跟良霄说话,起身走了。

    “干、干一点活都、都要计较,什、什么东西”良霄在后面还骂呢。

    不欢而散,郑简公也没有办法,退朝休息去了,今天上朝就等于什么也没干。

    良霄稀里糊涂,回家补觉去了。

    子皙气哼哼地回到家,二话不说,立即整理家兵,再派人通知了驷带,两家合兵,攻打良霄家。这一次,子皙根本就没有通知子皮,他怕子皮再阻止他们。

    驷家的人马杀到了良家,这时候良霄还睡着呢。良家人一看不妙,一边抵挡,一边用凉水把良霄浇醒。

    “什、什么,怎、怎么这么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