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峰回且路转
杨国忠进了兴庆宫后下马步行,立即便有小黄门殷勤的赶了上来。 “圣人今日身体心情可好?” “回相公的话,刚刚有露布飞捷来了,圣人龙颜大悦!”小黄门满脸媚笑,眼睛里满是兴奋之色,今日运气也忒好,喂杨相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不枉顶风冒雪的站了一天。 有了小黄门的提醒,杨国忠心中便有了底气,微皱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如果局面持续败坏,天子便不得不重用和依靠朝中唯一的老将,即是新近册封的尚书左仆射哥舒翰。 而哥舒翰这老贼一直和他多有龃龉,数年间积累下来,甚至已经到了非死即生的地步。开春时,哥舒翰在返京的路上突然中了风疾,醒来后半身偏瘫,形同废人一个。 杨国忠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心中着实长长出了一口气。哥舒老贼病废以后,他的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便少了一位,接下来只要再除掉安禄山这个有可能威胁到相位的另一个边将重臣,他就会如当年的李林甫一般独霸朝纲。 想想也是天随人愿,安禄山这杂胡儿竟在一个月以前起兵造反,杨国忠得知此事后曾大呼痛快,自此以后身边威胁尽去,似乎安禄山已经是个死人。 然而,杨国忠万万没想到,安禄山一介杂胡儿,竟在月余时间李攻克了东都洛阳,就连封常清这等战功赫赫,威震西域的灭国名将都被打的一败再败。 天下局势好似一日坏过一日,他身为宰相之首,拿不出半分主意来。天子几次召集重臣议事,几个宰相竟无一人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在有唐以来实在是咄咄怪事,要知道唐朝自高祖太宗以降,重臣向来是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几曾有过列位宰相团团如热锅蚂蚁一般这等情形? 当然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杨国忠身上,杨国忠如果想如李林甫一般独霸朝纲,其它宰相的人选便绝对不可强势。所以,一生谨小慎微的韦见素才能进入他的视线,而为宰相。 杨国忠已经能从天子的目光中读到了他的不满,虽然皇贵妃圣眷正隆,他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也不是轻易能够动摇的,但这毕竟是个不好的苗头,一切都在朝着坏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境地,杨国忠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初李林甫还在位时,他任剑南道节度使,受李林甫的逼迫不得已出征南邵国,意欲借刀杀人。 在征南邵国一役中,唐军并没能讨了便宜去,说到底还是主将无能累死三军。杨国忠总算还有自知之明,曾试探着向天子表态,愿领军出征消灭逆胡。 天子李隆基当时只摇摇头,让他回家好生安坐。后来高仙芝顿兵陕州裹足不前,新安却突然冒出来一个县尉,以区区团结兵竟斩首万余,使得龙颜大悦。接着,天子一连几道敕书发了出去,让杨国忠大有冷落之感,军国大事不和他与闻,宰相还有何用? 更让杨国忠如坐针毡的是,天子竟然连病废在家的哥舒老贼都搬了出来,不但让他进位宰相,还有意使其统帅天下兵马。这可就深深刺激了杨国忠,危机感如影随形。须知哥舒翰可不是韦见素那种只知道点头不知道摇头的好好人,此人既为宰相,若再掌天下兵马大权,还能有杨国忠的好果子吃吗? 因此,在听到“露布飞捷”从小黄门的口中说出后,杨国忠心头莫名一喜,能够让天子龙颜大悦的捷报绝不会是小胜,如果是一场决定成败的大战,那么哥舒翰统帅天下兵马的可能性岂非就大大降低了? 进入勤政楼以后,一如既往的,韦见素已经在杨国忠之前到了,正坐在天子之策奏对,另一侧还有那面目惹人厌恶的边令诚。还未及大礼参拜,天子就让他就坐,然后将边令诚的表文与露布飞捷的帛书一并令内侍宦官交给了他。 在看清楚内容后,杨国忠惊得双手颤抖,险些将手中表位跌落于地。同时心中暗骂那小黄门,明明是高仙芝烧了太原仓,自此以后,潼关以东将彻底是安贼逆胡的天下了,天子怎么可能龙颜大悦?又何来露布飞捷之说?
但在翻看飞捷帛书之时,杨国忠又疑惑了,那个新安县尉不是已经死了吗?而且朝廷还为他追加了文烈的谥号,怎么这份帛书中他不但稳住了高仙芝退走后的局面,甚至还斩杀了硖石守将与数千胡兵。 如此一来,手中的表文与报捷帛书中的内容竟大有矛盾之处。杨国忠虽然在兵事上无能,却绝不是一无是处之人,他立即就意识到,一定有人撒谎了。此时,小黄门那满脸的谄笑再又浮现,将圣人龙颜大悦之说再次品味了一番,他立时恍然,天子心里肯定更倾向于后者,也就是那份稍显残破的报捷帛书。 瞬息之间,杨国忠脑中念头千回百转,边令诚前些日子风头出尽,甚至还引着天子为一个九品小吏加了谥号。现在正是此人一手打造的秦文烈又死而复生,天子和朝廷将颜面尽失,正如一巴掌狠狠扇下去。边令诚一直上窜下跳,他早就看不顺眼,而今自然不介意趁势狠狠一脚踩上去。 比这还要紧的事,既然关外的局势还有缓和余地,阻止哥舒翰掌兵便并非不可能了! 种种念头在脑中尘埃落定后,杨国忠先是向天子李隆基道贺,“恭贺圣人再得良将。”然后便就“露布飞捷”的帛书发表意见。“一场大火乱了逆胡军心,朝廷当立即派兵出关乘胜进剿追击,这样才不致使秦,秦晋的所为白白付诸东流!” 就实说,杨国忠的建议是很中肯的,他在提及秦晋的时候口中打了绊,险些将此前朝廷议定的谥号说了出来,所以又补充道:“既然秦晋未死,‘文烈’的谥号便不宜再用,不知圣人意下如何?” 言毕,李隆基投来了甚为满意的目光,杨国忠一连两个建议都深得圣心,“以卿之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