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逆水行周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五十六章 提速

第二百五十六章 提速

    通济渠汴州河段,浚仪港,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巨大的蒸汽起重机轰鸣着,将大量货物从船上卸下,或者将码头上的货物吊装到船上,无数青壮在起重机下忙碌,指挥装卸的监工不停吹着哨子。

    虽然天上还飘着小雪,但码头上一片热火朝天,外加蒸汽起重机不时喷射着蒸汽,几乎都快把寒意驱散得干干净净,身处其间的杜淹,甚至都觉得身上有些发热。

    眼前一艘火轮船卸货完毕,杜淹看了看怀表,记下时间随后拿出小册子翻了翻。

    按照转运司提供的资料,一艘载货量为五百斛的火轮船,用蒸汽起重机卸货,平均半小时能完成,现在,他全程观察了这艘船的卸货并计时,确定耗时三十五分钟。

    还跟我说提速?呵呵,超时了,再多来几次,你们就等着受罚吧!

    杜淹充满恶意的想着,让随员将这艘船的舷号、装卸起止时间记下,以便日后汇总材料时使用。

    身为新任民部度支司主事,杜淹到河南公干,在完成本司事务的同时,还要顺便观察通济渠航运现状,去后要将所见所闻报呈本司主官批阅。

    民部度支司,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支调岁计所出,通济渠航运涉及东南物资转运,度支司当然有理由关注。

    现在,他正在收集证据,准备找茬,一旁陪同的吏员见来者不善,手心出汗,赶紧让手下去码头督促监工,装卸速度加快些。

    这种小动作,当然瞒不过杜淹,但他不动声色,开始问一些港务相关问题。

    既然是存心来找茬,那么他就要不断问问题,对方说得越多,破绽就越多,如果有所隐瞒,也得瞒得住他才行。

    杜淹是有备而来,事前做了大量功课,港务的相关资料看了很多,花言巧语休想蒙混过关。

    在南中那鬼地方熬了六七年,杜淹终于熬出头,如愿调长安,在民部任职,一举超越大多数“同学”,实现了仕途上的大进步。

    但这还不够,民部内竞争激烈,表现不好的话,很容易会被人顶掉,“发配”到诸如礼部、工部这种“靠边站”的地方去。

    杜淹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就这么浪费掉,所以,要有进一步的出色表现才行。

    什么叫出色表现?首先本职要做好,其次,要会来事。

    所谓“会来事”,就是要想办法引起上官的注意,不然六部那么多官,政事堂诸公怎么会注意到他杜淹的名字?

    以通济渠航运事务为例,他在河南转了一圈,去后在报告里说“通济渠航运一切如常”,那么报告上呈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

    如果,他说航运事务有种种不足之处,然后列出一项项事实,那么本司主官看了报告,必然召他去问,然后民部尚看了,说不得让他当面陈情。

    如今,永济渠、通济渠以及各主要江河的火轮船航运,是朝廷十分重视的事情,他这么会来事,名字必然有机会在政事堂会议上被人提起。

    机会再小也是机会,若是只知道闷头当官,搞不好蹉跎十几年都爬不上去。

    杜淹当官可不是什么为民请命、造福百姓,他就是要高官厚禄,却没什么长辈提挈,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必须想办法往上爬。

    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

    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

    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

    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jian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

    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答中,发现一个问题。

    “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

    “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

    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

    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

    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

    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

    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

    。。。。。。

    “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

    “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

    “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

    “辽东,辽东。”

    “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

    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

    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

    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

    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

    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

    至于高句丽

    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

    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

    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

    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

    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

    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

    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

    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

    “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

    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

    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