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入朝为官
书迷正在阅读:红妆名捕、无敌巫医王、臭不要脸江大少、御龙诀、誓要翻身:杠上无耻东家、无望界、终极宗师、幻世涅尘、未来之丹游星际、邪王诱宠:药香贵女请入瓮
王甫等人一死,天下莫不拍手称快,觉得阳球这人真的是个大大的能吏,数十年以来,三公、外戚等无数重臣谋诛阉宦,无一能成功,反而事泄身死的不计其数。如今阳球竟然把一个中常侍,一个太尉,还有王甫的其他党羽全掰倒了,这不是名臣能吏这是什么? 其实他们不知道,阳球身后,有着二位重臣在撑腰,一是前任太尉、现任永乐少府的陈球;一是宗室,司徒刘郃。否则,就阳球一个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如此。 阳球经此一事,威震京师,他于是准备下手对付第二个目标曹节,还把未来目标都订好了:“此先去大滑,当次案豪右。”宦官完了之后,就要轮到不守法的权贵了。可以,还真是个嫉恶如睚眦必报的性子。 这个时候,州郡以刘备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举刘备为孝廉。孝廉,乃孝子廉吏之简称,最初为汉武帝所设,当时汉武帝下诏让郡县岁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主要是大汉讲究以孝治天下,朝廷为了鼓励孝子廉吏的风气才特设此项,当时,孝廉是讲个人的品德,与延访人才咨询政事之类的其他察举比如茂材等是有区别的。 到了东汉,情况变了,孝廉渐渐成了察举的唯一项目,而且孝廉不再分开举荐,而是合在一起。顺帝时下诏,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材异行,不拘年齿。”从此诏中可看出,儒生、文吏、茂材、异行已经与孝廉混为一体了。本来茂材异行是访人材,孝子廉吏是奖风俗。但到这时却已经变了。因为孝廉渐成例举后,一年郡国举孝廉有二百多人,天下就这么大,官员职位就这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身体好的还要到七十岁才退休。没地方安排更多的官员了。所以孝廉独行,诸科渐废。又到了东汉,最重儒学,兴学重教,于是社会文风日开,读书人比西汉时候多了去了。所以能被称为孝子廉吏的,大多也是文质彬彬的儒雅之士。所以孝廉已经无异于茂材了。 而与孝廉并行的,则是征辟制。汉时两千石以上官员可以自行征辟曹掾,所以你要是不能被举为孝廉,只要有二千石长官赏识你,不管是太守还是三公九卿,人家一征辟你,你照样可以出仕,而且被征辟的话,做官速度更快。因为公府征辟的都不是无名之辈,多半是因为你高才重名才会征辟你。故现在的人,一般都以被征辟为荣。且三府之掾属,位卑而职重,历练够后,升官便如坐火箭似的,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荀彧的叔父荀爽从布衣到三公,只用了九十五天。而名士养望,也会做足姿态,让你征辟数次他才会应召辟。如黄琼,五府俱辟;如陈纪,四府并命。 刘备之前也算出仕过,为洛阳令周忠所征辟为从事。洛阳令虽是千石官,但比较特殊,不但是京师县令,还可以特请参与朝议,所以也是可以自行征辟人员的。更何况那个时候是要刘备去参与灭蝗。也算是特事特办了。 刘备被举为孝廉,才知道孝廉也要参加考试。儒生出身的要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要考笺奏文书。可见此时的孝廉科已经有了后世科举的雏形了。以刘备此时的学问,应付孝廉选试那简直是手到擒来的事。 应选之后,便是面君。皇帝闻刘备被举为孝廉,大悦,召之却非殿,以策试之。刘备第一次见皇帝,虽然暗地替自己打气,却仍然有些心情紧张。后世虽然经常电视上看到国家领导人,但毕竟没有亲眼见过不是?更何况此时的天子,比后世的领导人威权更重,后世的领导人能如现在的天子般动动口就夷人三族乎? 刘备这是第一次入皇宫,表面上跟着天子使者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眼角的余光却是在留意周围。纵然是到过故宫,刘备也不竟被此时的皇宫所震撼,沿着南北中轴线上,是鳞次栉比的宫殿群,没有故宫那么富丽堂皇,却更显得庄重肃穆。而中轴线两边,亦各有两排对称建筑的宫殿,大气磅礴,让刘备看得有些眼花缭乱,心血沸腾。后来才知道,这里有兰台,长秋宫,西宫,东宫和东观,他的岳父大人便曾在皇宫东观中修史。后来他才知道,这仅仅只是南宫而已,还有北宫他没去过呢。想起后来董卓那个混蛋为了迁都长安,一把火把洛阳宫室给烧了个精光,刘备就不禁怒火中烧,尼玛这要兴建起如此庞大的宫殿,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混蛋居然就敢放火?我不会让你再有机会的! 上殿拜见了皇帝,皇帝很年轻,只比刘备大四岁。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不能与皇帝对视只能偷眼看的破规矩,刘备发现皇帝模样倒挺不错的,只是脸色苍白,身体瘦,一看就是体质太虚,营养不良。皇帝怎么可能营养不良?看来只能是房事过度了。皇帝啊,你可得多珍重身体啊,你再这样下去,很快就要挂,知道不知道?刘备心中念念有辞。 皇帝饶有兴致的看着阶下这个俊秀的年轻人,这个被他金口玉言许为宗室之千里驹的刘备。嗯,长得还不错,尤其眼神清澈坚定。一看就是个让人头疼的……皇帝做了好多年,他自然有一套看人的本事。 皇帝脑中不停转动,嘴上便:“卿少年既负大名,如今已举孝廉,可试书策对一篇,以供朕与公卿观之。” 身边一个宦官便奉上笔墨,刘备摇头示意不用,向皇帝一拜,道:“臣敢不受命!” 而后刘备振衣而起,朗声而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rou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君与民,舟与水也,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刘备一口气完之后,满堂皆寂。群臣虽然有些期待刘备能些什么,但没想到他居然话里有话的暗指皇帝你要不好好干,民意沸腾,就要造反,颠覆你这个舟了!后面的十条具体建议,或劝戒奢侈、或劝戒骄躁、或劝勿纵欲……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皇帝听了眉头大皱,不置一言。皇帝不是不清醒,但他年少入继大位,历年以来便养成了依靠宦官的既软弱又好享乐的性格。哪怕是如吕强之流的忠直宦官,他都知其忠而不能用。足见皇帝是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具体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得不皇帝倒有些人生苦短,不如极时享乐,反正我死之后哪管洪手滔天的意思。 殿中,诸臣心中暗赞刘备,果然是才情纵横、品德高妙之士。不但能直言极谏,一篇随口占成的谏文竟然也华美流畅,气势充沛。少年贤才,国朝之福啊!再拿眼去看皇帝,便见皇帝一脸不豫。知道刘备这是惹皇帝不高兴了。于是便有宗室之后卫尉刘宽上奏:“陛下,刘备直言能谏,忠心体国,乃陛下之福也。宜重用之!”诸臣纷纷随后附议。 刘宽,城阳王之后,前司徒刘崎之子。曾为皇帝之师,历任宗正、光禄勋、太尉等高官,为人宽厚,被皇帝与群臣视为长者。他的话在皇帝心中还是很有份量的。于是皇帝想了想,道:“刘备年少,出言无状,其论通篇只能取其直,余皆泛泛。既为宗室之后,可为郎中一职,随朝观政,观大臣之所能,而后选拔之。“ 就这样,后世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到了皇帝刘宏的嘴里,便成了只能取其直言的泛泛之文。刘备也只能苦笑。行,那就先这样混着呗。朝廷机会还是很多的,不定哪天就摇身一变,成为重臣了。 群臣也拿皇帝没法子,好歹刘备能留在朝中了,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时,皇帝又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