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敬天法祖
改革是指对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的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 “陛下,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自本朝开剏以来,祖宗之法以为定制,若依旧例卒难改革。”孙承宗见朱由校已经打开心扉,自己也就无法保留了。 “老师,我知道的,现在的问题错综复杂、环环相扣,并且相互制约、影响着。要想改革必须有一个清楚、完整的体系,想要快刀斩乱麻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抽丝剥茧,逐步逐个的将问题梳理干净。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改革的主要问题。” “朕以前的种种措施,都只是小打小闹。对某个小问题进行着有限的改良,而没有考虑整个大明整体。所以一切种种改良都只是盆栽,难成森林。改革是要重重递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积攒力量,要的是隐忍。” 看到了孙承宗的表态,朱由校很是满意,他也彻底的放下心来,将自己对现状的看法与打算全盘托出。 “朕打算重设枢密院,以作顾问。” 现在的大明: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急需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的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新的思想与风俗蓬勃发展,并且表现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活力,但面临旧势力的残酷打压;民族危机严重。 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必须进行。此时大明若不改革,那革命就在眼前。但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某一个政治家,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这需要一大堆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共同合作。所以朱由校需要一个忠于自己的、有一定行政能力和经验并且能够接受新思想顾问团,和自己一起制定执行计划,推行改革。 而满足这些条件的,自然是有在基层行政经验的年轻官员,所以朱由校想到了重设“枢密院”这一想法,这样可以掰开原有的一切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组织,跨级别的选取自己想要的人才。 应该说到,此时朱由校的思想已经和刚穿越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在朱由校刚穿越的时候,他认为大明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与自己无关。他想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怼死后金。但现在已经坐了两年的皇位,他现在的心态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了。所以他拼命的想要巩固延续着自己的控制。 枢密院为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不过,朱由校想要重新设计的疏密院定位是顾问机构,所以他要的并不是原汁原味的管理军事枢密院,其框架和管理职能可能与日本或者英国的枢密院更为接近。 英国枢密院,是英国君主的咨询机构。它在封建时代具有十分大的权力。而日本枢密院,是由枢密顾问(顾问官)组成的天皇的咨询机构。简称为枢府。议长也被称为枢相。1888年(明治21年)设立,在1947年(昭和22年)被废止。 在1889年公布的日本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天皇的最高咨询机关,以及在临时的特定时期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首任议长为伊藤博文。 长期以来,枢密院是幕后掌控日本国家大政方针的显要部门。其权限划分为皇室机关的权限和国家机关的权限两类。枢密院禁止参与施政,也不得与大臣以外的人进行公务上的交涉。 当然,朱由校所要建立的枢密院,不需要管理皇室内部的事务,也不会由宗室的人插手;它会是自己的顾问机构,帮助自己制定计划,推行改革,如果在适当的时机也可以变成最高的行政机构,对整个朝廷进行着管控,如果有必要的话。
“陛下,太祖高皇帝废除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并以为祖制,恐怕朝中会有阻力。”孙承宗已经不年轻了,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十分直白的向朱由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由校叹了口气,缓缓说到“虽千万人,吾亦往之。”他的目光很坚定。 “永寿,拿笔墨纸砚来。” 永寿在一旁熟练而迅速将墨研好了,朱由校在一张白纸上提笔写下去,让墨迹在纸张上龙飞凤舞。孙承宗就在旁边看着,也不做声,他很好奇皇帝要干什么。 “好了,写完了,永寿,就把它这大殿之上吧!另外叫人在乾清宫中,也挂一副吧。” 孙承宗看到了纸上的文字: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孙承宗的眉头皱了一下,随后便放下去了。他已经明白了皇帝的决心,只是觉得用王安石的言语表志实在不太吉利,毕竟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在古代一直是典型的负面案例,不过事已至此,他也不好说什么。 谈话结束了,孙承宗也离开了西苑。又饿又冷的孙远华终于等到了皇帝的召见,不过,此时的朱由校已经很疲倦了。朱由校对他赞许有加,然后让他好好工作,继续努力,半个时辰就把他糊弄走了。 孙元化知道自己是入了皇帝的眼,让他很是开心。但实在是不知道皇帝叫自己过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内心中又充满了疑惑。 他并不知道,在他与寒风中站立等待的那段时间里,历史的齿轮已经悄然转动了,在西苑之中,一个必然改变历史的决定已然发生。 “敬天法祖”的牌匾已经被历史的车轮压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