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风起明末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一十八章:失控

第三百一十八章:失控

    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三百一十八章:失控竹房进剿战以王国宁率众投降而告终。

    进剿战中,陈望派遣本部的营兵进击,作为实战的练习。

    不过承担攻坚重任,作为主攻的大部分都是原先陈洪范麾下的湖广兵。

    作为辅助的则是土兵,郧阳卫的卫军只是来走一个过场。

    张二和黄龙两人,陈望直接支着两人领兵戒备外围,甚至没有参战,不过军功自然是都有分润到。

    之所以这么安排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支原先隶属于陈洪范麾下的湖广兵,迟早都要被杨嗣昌收走,毕竟陈洪范的去职是受了湖广巡抚方孔炤的牵连。

    陈洪范和湖广巡抚方孔炤关系匪浅,因此在湖广巡抚方孔炤去职之后,也称病自请辞官。

    陈洪范久在官场多年,知道杨嗣昌打击政敌从来都是不留余力。

    陈洪范虽然名声不显,后世也没有多少人的知晓。

    但是在武臣中的地位,其实并没有差曹文诏多少。

    他先后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也算是元老,从辽东到三边,从北方到南国。

    虽然不似曹文诏那般战功赫赫,但是也能称得上是劳苦功高,是一名稳重持成的老将,最为重要的是在军中广有声望,也受诸将尊敬。

    历史上,如果陈洪范仍在湖广,南国的战局可能会缓解很多。

    可惜这个世界并没有如果。

    现今陈洪范的去职,对于陈望来说不仅没有坏处,反而因此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好处。

    而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陈望得到了,跟随着陈洪范一直南征北战的四百多名家丁。

    对于去职的事情,陈洪范早就知晓,他去职回乡,虽然在辽东陈洪范的家族也算是大族,但是也不可能养这么多的家丁。

    就算是能养得起,朝廷那边也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陈洪范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将其遣散,一个则是为其另谋出路。

    陈洪范没有选择遣散,这些家丁大多都跟随着他南征北战多年,除了练就了一身用于战场上的本领外,再无半分谋生的技巧。

    将其直接遣散,恐怕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陈洪范是辽东广宁人,陈望也是广宁人,两人不仅是同乡,而且还都姓陈。

    这个时代同乡同省都会抱团取暖,同姓之人自然也是会因此而亲近。

    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要是拿着族谱深究下去,或许之间两家关系匪浅,就是出自同宗也说不定。

    因此陈洪范便找上了陈望,将麾下的一众家丁托付给了陈望。

    送上门来的精兵,陈望自然是没有任何的理由拒绝。

    这个时代能做家丁的,无一不是弓马娴熟,武艺卓越,能征善战者。

    而且这些家丁装备也是自带,弓、马、刀枪、盔甲全都配有,无须再配。

    陈洪范麾下一共有四百七十三名家丁,只带走了十人,留下来的有四百六十三人。

    一般情况下,将主去职,为麾下的家丁谋取出路,很多的家丁还是会选择离开去自谋生路。

    但是陈望和陈洪范交接之中,并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所有的家丁都留了下来。

    之所以全部选择留下来,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这些家丁大多都出身于辽东,都是辽人,甚至很多都是广宁人,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是同乡。

    更大程度则是因为陈望声名的影响,人的名,树的影。

    他们和建奴之间积有深仇大怨,在听闻青山关大捷之后无不振奋,眼下得到了加入陈望麾下的机会,自然是趋之若鹜。

    这些家丁的加入,一瞬间填补了陈望在勤王战事之中的骑兵损失,甚至使得陈望麾下的骑兵力量比起初时更为强悍。

    张外嘉麾下的那些辽骑虽然精锐,但是到底是普通的骑兵,哪怕是经过了两三年与流寇的搏战,加上长久的训练,也只能算是一流的骑兵。

    而陈洪范麾下的这些家丁,则是真真正正的顶尖骑兵。

    当然军饷自然就不可能按照他们在陈洪范麾下任家丁时那般的高昂,不过也是按着骑兵最高的规格发放。

    陈望麾下的第一骑兵千总部,也因此膨胀到了一千五百人的数量,张二和黄龙麾下也有一千余名骑兵。

    王国宁归降后,残存的两千人被一起编成了一营,也保留了五百的骑兵。

    当然为了多要些军饷,报上去的是有一千多的骑兵。

    张二和黄龙麾下的骑兵,还有王国宁麾下的骑兵,在换装上武备之后,战力虽然不到一流的程度,但是也差不了多少,毕竟都是从经年的老寇之中精挑细选而来。

    不算各营的侦骑,部司将校的护卫骑兵,现在陈望麾下的骑兵总数也达到了三千的数量,在北地这个数量的骑兵算少,但是在南方却是绰绰有余。

    再多的话也不行了,第一是养骑兵比养步兵要贵得多,第二则是陈望现如今的发展并不需要太多的骑兵。

    竹房大捷的塘报传递上去,只过了一天的时间,陈望还在竹山整军时收到了杨嗣昌从归州发来的急令。

    陈望坐在将台之上,校场之上是一众正在cao练的军卒。

    “好一个曹cao,好一个的罗汝才……”

    陈望眼眸之中精芒闪烁,看着手中的军令,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张献忠的走向和历史上的截然不同,没有余力再去驰援罗汝才,而是奔往了川中。

    只留了罗汝才一部独自面对进剿的大军,罗汝才恐怕会是凶多吉少,只怕不久就要被剿灭。

    但是没有想到,罗汝才竟然能够以这种方式逃出生天。

    站在陈望身侧的几人神色各异,除去胡知义外,其余一众将校都对军令的内容感到好奇。

    马远山和马玉瑛两人眉头微皱,张二和黄龙两人神色讶然,王国宁则是神情复杂。

    胡知义是前不久从汉中府赶回到郧阳府内的。

    胡知礼被陈望留守在兴安,统筹军法处诸事,同时暗中署理兴安守御千户所。

    陈功远走汉中府内,汉中府的局势缓解,胡知义自然也是没有了事做。

    陈望一时间身边没人,便又将胡知义调回。

    张令并不在将台之上,张献忠西进川内,陈一龙和武声华兵败达州,张令奉令南下,去收拾残局,领兵追击张献忠。

    陈望站起了身来,将手中的军令交给了站在一旁的赵怀良手中,并没有隐瞒军令的内容。

    “罗汝才壮士断腕,金蝉脱壳从兴、归山区之中突围而出,现在转道往西,再度窜入川东的夔州府内。”

    “那这封军令是……”

    张二和黄龙对视了一眼,试探道。

    “军令让我们拔营南下,阻拦罗汝才西入川内。”

    陈望示意了一下赵怀良,让其将手中的军令传给了其余众人。

    罗汝才逃出了兴、归山区,致使杨嗣昌勃然大怒。

    杨嗣昌还没有来得及收到陈望传给杨嗣昌的报捷塘报,便已经下令让陈望转道南下阻击罗汝才。

    为此,甚至是下达了放弃进剿王国宁的计划。

    陈望的目光从众人的脸上悄然扫过。

    接连转战本就使得一众军将疲惫不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还未休息一两日的时间,便又传来征伐的军令,根本没有半刻的喘息时间。

    但是一起却也是容不得他们拒绝。

    军令如山,不可违逆。

    众人的心中对于这样的事情也只能是选择无奈遵从。

    哪怕是常被征召的土兵将校脸上也是露出了无奈之色。

    马远山和马玉瑛两人对视了一眼,眼眸之中满是无奈,一众将校也是忍不住议论了起来。

    陈望心中了然却不动声色,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强行压下议论的众人,一直到众人议论休止之后,才重新开口发令。

    “大战刚止,未得休息,便又要拔营,此间辛苦我虽知晓,但是却也无办法。”

    陈望缓缓开口,将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明末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各地叛乱不断,流寇蜂起盗贼良多。

    安稳是真正的奢望,朝廷这种调兵办法很多时候确实是无奈之举。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明军大多时间来往奔波,疲于奔命以致于兵败身死,从民变起始以来,此类事迹早已经是稀疏平常。

    文官颐指气使,将武将视为猪狗,随意调遣,更不用提更下一级的军兵了,欠饷短粮都是常态。

    造成这一切的,正是文武失衡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明朝以武立国,北逐蒙元,收复河山,在初时武臣勋贵的地位极高,是以武尊文卑。

    当时的明朝雄心壮志,意图尽灭蒙元,复盛唐之荣光!

    若非是因为元末连番的混战,致使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明军绝对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

    一直到朱祁镇时期,哪怕是国势因为内战几经衰退,但是边疆的将校仍然雄心勃勃,如果当时的明朝能出一位同样拥有雄心壮志、才情卓越的雄主。

    明朝可能就此踏上盛唐的道路,一路向外扩张。

    只可惜,明朝没有迎来一位雄主,而是迎来迎来一位荒唐至极的昏庸之主。

    土木堡一战,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文武失衡。

    在这种文武失衡的大环境下,文官占据主导,而武臣地位低下,军兵毫无尊严可言,比起猪狗甚至都还不如。

    百年以来,武臣军兵的地位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是越发的低下。

    但是随着关内关外的动荡战事,武臣越发的重要,军兵也越发的重要。

    文尊武卑的情况却没有因此得到多少的改变,甚至还愈演愈烈。

    陈望很清楚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会悉数成为苦果,回报过去。

    “军令如山,不容违逆,军情如火,各营即刻回营整理准备行军,明日四更造饭,五更拔营,南下川东。”

    陈望下完了军令,没有继续停留在将台之上,而是返回了行营之中。

    在将台之上,从一众将校脸上的无奈之中,陈望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有不甘、有痛苦、还有愤怒。

    尤其是愤怒,陈望需要的便是这一股愤怒。

    这些存在于众人心底里的愤怒不会消失,不会无踪,全都积压在他们心中的最深处。

    这一切的愤怒,也都会在最终的时刻彻底的爆发出来……

    “罗汝才比我们的速度更快,他麾下的兵马都是骑兵,从巴东到巫山强行军只需要一日的时间,急行军也不过两日。”

    胡知义跟着陈望一起进入了行营,皱眉道。

    “巴雾河最多再拦罗汝才一两天的时间,我们最多也只有四天时间,从竹山一路南下经过的大多都是山区,就是急行军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抵达。”

    “如果是全带骑兵,一路轻装简行,最多最多也只能刚在罗汝才渡过巴雾河时赶到。”

    胡知义对于战局极为了解,他带兵的时间不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阵纪这些兵书都看过,在指挥战略之上极有天赋,可以说是天生的将才。

    只是从将台走回行营的路上,胡知义便已经是对于局势有了极为清晰的章程。

    “罗汝才这一次逃走,杨嗣昌始料未及,让我南下很可能是失了方寸,哪怕一线的希望都不愿意放弃。”

    陈望冷笑了一声,坐到了帐中的座椅之上,随后指了指身旁的椅子示意胡知义坐下。

    杨嗣昌现在的心理,陈望洞察的一清二楚,他实在是太了解杨嗣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我们接下里,应该如何做?”

    胡知义对于战局了解,长于领兵作战,但是对于时局发展确实并不敏感,他并没有执掌一方势力,左右逢源的本事。

    不过他也不需要有,因为陈望有这样的本事。

    陈望双目微眯,在短暂的思索之后,他的心中也已经是有了定计。

    “杨嗣昌的命令必须要听,起码现在要听。”

    杨嗣昌如今仍然势大,陈望很清楚自己的优劣,他和历史上左良玉不同,他麾下的部队战力虽强,但是明面上却并不多。

    若是自己违逆了杨嗣昌的命令,恐怕杨嗣昌打击的时候,真的就是雷厉风行。

    现在他只有汉中一府之地,郧阳府只勉强掌控了一半,还不是彻底翻脸的时候。

    “南方必须要去,而且要去的快。”

    “你稍后出营,将军中所有的骑兵点起,明日五更,我领骑兵先行南下,你领大军在后。”

    陈望心如止水,他之所以选择遵从杨嗣昌的将令南下,最大的原因便是进一步的博取杨嗣昌的信任。

    好为之后的河南平叛,打下基础。

    跟着杨嗣昌入川,追击张献忠和罗汝才,根本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反而还会被拖累发展的时间,甚至还可能有兵败的危险。

    四川内部很多地方山高水长,极为适合伏击,追击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出现被伏的情况。

    陈望在郧阳府内,监察所先行一步带来了关于河南府的消息。

    河南民变愈演愈烈,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

    一月半前,李岩在河南起事,掀起滔天巨浪,连败河南进剿兵马,打出王旗,喊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作歌谣传唱四方。

    各镇精锐分散于陕西、四川、湖广、南直隶等地,河南所留皆是弱旅

    在这一个半月内,李岩不仅连挫各路进剿官军,甚至还又打破了几座县城。

    这些县城都是因为里应外合而破,李岩占据城池,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民变之势恍若燎原之火。

    因为河南进剿官兵的失利,越来越多盗匪流寇出现,越来越多民变事件发生,除去李岩之外,在河南大地陆续又出现了十数股民变的大小势力。

    要不了多久,河南便会如同历史上一般彻底陷入混乱之中。

    不。

    这一次的河南,可能会比历史上还要更加的混乱……

    差的有点多,头疼,暂时这样吧,我争取稳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