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星火在线阅读 - 第三百九十七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第三百九十七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几天之后,陈念飞到了Ah,见到了早就已经对他翘首以盼的吴涛一行人。

    虽然小组成员对这个天降的专家并没有多大的“敬畏”,但他们脸上的兴奋是绝对不会造假的。

    原因很简单,这兄弟就是财神爷啊!

    或者说,是财神爷的化身。

    按照上面的意思,他是代表星火小组过来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新材料的性能,而之前那通电话里“ht-7”使用权限这件事情,也是星火搞定的。

    所以,众人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打算,那就是:

    不管这哥们多么外行,他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一定要好好陪着他,千万不能掉链子。

    不管他提出的要求有多不合理、又或者说多“官僚主义”,也一定要耐着性子去做到。

    没办法,在数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们遇到的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少。

    但很显然,这不是星火的做事风格,也不是陈念的做事风格。

    见到吴涛的第一句话,陈念问的是:

    “烧结阶段温度-时间参数确定了吗?我们需要一个准确的参数,来确保后期复现的稳定性。”

    听到这话,吴涛不由得愣了一愣。

    上来就直奔主题?

    不应该先客套一下,勉励两句,再说点诸如“革命尚未成功,还要继续努力”之类的官方发言吗?

    他下意识地上下打量了陈念一番,看他年龄不大,于是也回过味来。

    懂了,少壮派,做事的方法也不一样。

    于是,他赶紧回答道:

    “函数已经确定了,只有几个关键时间点涉及到温度变化,控制难度不大。”

    “气氛呢?”

    “高熵合金烧结过程用的还原性气氛,后续两个步骤渗碳、渗氮,这也不算关键,关键是石墨和硼氮化硼粉末作为烧结助剂的剂量,我们测试了很久才拿到合适的比例.......”

    “1.2%?”

    陈念顺势问道。

    “是的,1.2%.......啊?等会儿?”

    陈念的话音落下,吴涛突然回过神来。

    什么情况?

    这个信息自己之前可没有透露给星火小组啊!

    烧结助剂比例可以说是这份新材料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工艺参数之一,对面这人是怎么知道的?

    很显然,他不可能是根据己方提供的那寥寥几句信息量极为有限的描述反推的,那答案似乎就很明确了。

    他们也做出同样的材料了?!

    吴涛目瞪口呆地看着陈念,他突然理解了星火小组为什么对这个成果那么积极了。

    废话,能不积极吗?

    撞车了都!

    ----但问题来了,如果他们早就已经做出了样品,为什么还要把机会给到自己的小组?

    从逻辑上,这似乎也说不通啊。

    看着吴涛疑惑的眼神,陈念也没有多加解释,而是一边跟着他往实验室的方向走,一边继续问道:

    “现在你们实验室的产量能有多少?如果明天启动抗辐照实验的话,能准备足够多的样本吗?”

    “明天?”

    吴涛微微皱起眉头,把刚才的疑惑暂时抛在了脑后。

    “明天恐怕不行,得后天,我们加班加点烧,尽可能多出样本。”

    “那就定了,后天吧。”

    “明白。”

    吴涛没有再多犹豫,而是直截了当地答应下来。

    事实上,这种作风已经远超他的预期了----这才是真正的“结果导向的工作方式”。

    而随后,陈念也再次向他展示了什么是星火的效率。

    几人花费了两天的时间,组员烧炉子的同时,陈念就带着吴涛做各种测试。

    没错,是陈念带着他做。

    这个看上去三十岁都没过的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干练和专业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仪器的熟悉程度上,更关键的是,他似乎对材料本身,都极为熟悉。

    许多数据他只是扫一眼,就会立刻得出“可以”或者“不可以”的结论,而同样的结论,吴涛需要仔细读完报告、仔细验算验证后才能得出。

    毫无疑问,都是与陈念的判断一致的。

    这让他对那个神秘的星火小组更加好奇,这样的年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组织里的其他人呢?

    恐怕整个组织都是一个所谓的“天才集中营”吧.....

    而从陈念的视角来看,这两天的工作也没有白费。

    他完全验证了这份被暂时命名为“wt12”的材料的性能,并且根据系统的提示,在工艺上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这些建议的分量不算太重,因为吴涛小组的成果出乎意料的完整。

    哪怕没有自己,这份材料也仍然会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优化和完善,并最终定型。

    到达Ah的第三天早上,所有的材料都已经准备完毕。

    经过初步检测之后,这批材料全部的达到测试标准,迅速被运往科学岛上的ht-7装置进行测试。

    站在实验室门口,吴涛感慨地看着远去的车辆、以及车里自己的学生,开口对陈念问道:

    “陈工,你真的不过去看看吗?虽然说模拟的结果比较乐观,但想要真正测出来抗辐照性能,还是要到现场去看的。”

    “你对这份材料那么......那么熟悉,应该要临场指挥才对。”

    听到这话,陈念摇了摇头,回答道:

    “没什么好指挥的,这只是走个过场,材料的性能不会出问题的。”

    那么确定?

    吴涛下意识地瞥了陈念一眼,后者的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就好像他在说的事情不是一次足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突破,而是中午要吃的午餐一样平淡。

    “好吧......我还是要过去看看的----你知道,这个事情吧......”

    “你肯定得去,你是负责人嘛。”

    “我......害,其实你们手里早就有相应的技术了吧?”

    吴涛终于还是说出了他心里的疑问,但一旁的陈念却笑了起来。

    “我们真的没有。”

    “我们只是查阅了你们历史的实验数据,心里比较有底而已。”

    鬼才会信这话。

    吴涛瘪了瘪嘴,倒也没有继续纠结下去。

    反正现在星火就是国内科研界最大的头子,伱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眼看接吴涛的专车已经到位,他跟陈念告别之后准备离开,而在他上车之前,陈念突然叫住了他,开口说道:

    “预印本你们该发就快点发了,不用再等了。”

    “今天实验完成,明天就发出去吧。”

    吴涛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释然点头。

    ----对啊,星火都那么有信心,自己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陈念回到成都的第二天,一片预印本论文在aRxiv发布。

    标题简单直接到离谱,直接就是《一种成熟可用的商用聚变堆第一壁材料》,混在一堆民科发布的夸大其词的论文里,几乎让人分不清这玩意儿到底是可靠的成果、还是某个绝望的材料人临终前的幻想。

    再看发布人的名字,吴涛。

    7000引用的大佬,虽然算不上多权威,但他过往在耐高温、抗辐照材料领域的研究有目共睹。

    一时间,整个学术圈的热情都被点燃。

    而这篇论文里有关新型材料合成思路的简要介绍,更是推动所有材料实验室都快速运转起来。

    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和参数,但哪怕是只看论文本身的数据结果,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优美且简洁”的意味。

    是的,这种材料的元素构成很复杂,合成方法也很繁琐,但它的每一步,都有着极强的逻辑性。

    这种情况下,不试一试,谁能甘心?

    于是,大规模的复现实验在论文发布的第一时间便立刻启动,哪怕有人对此有所怀疑,可在EASt的加持下,他们还是愿意一试。

    毕竟,这个项目组可是在几个月之内,就解决了人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等离子体控制问题的怪物级项目组啊。

    他们敢大张旗鼓地启动建设,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准备呢?

    ----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包括普通民众、以及部分领域外的学者,对这份材料的疑虑反而更深。

    而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

    华夏近期达到的突破性成果实在是太密集、太频繁了,这不符合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从技术角度分析,也有人认为高熵合金与硼氮化硼、石墨烯材料的结合缺乏说服力,认为这只是某种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博弈。

    对待这样的情况,舆情部门也是懒得去管----反正答案揭晓就在这几天之内,等抗辐照数据一出来,什么舆情风波都会迎刃而解了......

    办公室里,李想坐在陈念的对面,一边把玩着手里被陈念带回来的那一小块样本,一边开口问道:

    “你这玩意儿保真吗?看着跟一般的金属材料也没太大区别,确定能达到第一壁的要求?”

    陈念翻了个白眼,一针见血地说道:

    “你对材料性能的判断是不是基于它的重量的?不,应该说,是不是基于他的密度的?”

    对面的李想尴尬地笑了笑,回答道:

    “确实......我感觉这玩意儿太轻了,有点不耐造的样子,就它还能耐3500度以上高温?”

    “你要这么说的话,气凝胶更轻。”

    陈念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解释道:

    “实际上,觉得某种材料越重越好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本身是一种因为生活常识而导致的‘惯性直觉’。”

    “越是在化学周期表靠后位置的材料,它的原子质量就越重,化学性质也越稳定,在复杂化合物大规模涌现之前,这些材料确实是耐cao的代表。”

    “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对材料的探索已经不再停留于材料本身,而是突破到了材料的微观结构上,元素本身的原子序数能代表的意义开始下降,反而是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以及材料内部组成的晶体结构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也不怪你有这种想法----事实上,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不然的话,现在网上对wt12的质疑怎么会那么多呢?其实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这种朴素的科学思维。”

    “这么说似乎不太友好......但事实确实如此。”

    听到陈念的话,李想微微点了点头。

    从他的观察来看,情况确实跟陈念判断的一致。

    行业内顶层的学者都在积极实验寻求复现,底层忙着喝彩、期待,反倒是中间层学者和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普通人质疑最多。

    不过,这倒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现象。

    至少可以看出来,民众的科学素养是一天比一天提高的。

    放到几年以前,大部分人对这件事情的反应估计就是“哦,知道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而已。

    现在,他们能根据这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成果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与生活有关的各个行业、并且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就已经是弥足珍贵了。

    想到这里,李想感慨地说道:

    “所以你之前提出的全民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了。”

    “目前,民众还仅仅是‘观看’,等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之后,‘观看’会不会很快发展到‘参与’?”

    “有这个可能。”

    陈念郑重地点头。

    实际上,在现在这个阶段,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

    科研这项工作,已经不是普通人能够参与的了。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留给个人英雄主义的空间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可能出现像达芬奇、特斯拉、爱迪生、诺贝尔、牛顿、爱因斯坦那样靠一己之力推动人类向前迈出一大步的史诗级人物了。

    这个说法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在很大程度上,它确实是残酷的现实。

    科技的边界几乎已经被探索到了极限,不依赖于强大的团队和先进的设备,几乎没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成果。

    归根结底,这是“科研领域的阶级固化”。

    但如果有一天,生产力突然得到爆炸性的发展呢?

    理论的边界仍未扩宽,但准入门槛却在不断降低......

    陈念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随后,他开口说道:

    “常温超导加核聚变,这两种技术将会奠定人类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基础。”

    “而在这个基础之上,天量的生产力解放将会带来重大的社会形态变化。”

    “未来某一天,也许我们楼下卖冒菜的老板,他的业余爱好也会变成‘研究金属氢储能电池的优化方案’、或者‘尝试用成体系的数学方法来证明p=Np’.......”

    说到这里,陈念停顿了片刻。

    电脑上的邮箱正好弹出了来自吴涛的消息,而邮件的标题上则写着大大的几个字:

    “未发现明显辐照损伤。”

    他轻轻舒了口气,转过头来说道:

    “未来的几十年,将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