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时代周刊》米国版
书迷正在阅读:首席试爱:协议甜妻要翻天、万世师表从收徒汉武帝开始、游戏王之错乱时代、我为大宋守国门、暴君当道:满朝jian臣扛不住了、我的旁白不太正经、人在漫威,开局迎娶绯红女巫、高武:我执掌昆虫进化卷轴、黑山老魔、洪荒:从巫兵到混元无极大罗仙
1980我的文艺时代在文讲所的日子第658章《时代周刊》米国版米国,纽约,唐人街。 四十年代修建的公寓楼距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像这样的公寓楼在纽约有很多。 多年前,这里曾是众多国内留学生在纽约抱团取暖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听木心讲课、聚会、组织沙龙。 如今数年时间过去了,曾经追求自由和艺术的留学生们都放下了矜持,陷入了为生活奔波的忙碌状态,热闹的公寓也逐渐冷清了下来。 今天,难得公寓又来了新人,大家又聚在了一起。 「大年是水木的高材生,这是谁的小师弟,自己主动认领一下!」程丹青开着玩笑。 在场有两人起身跟张大年握了握手,聊了几句,果然是差了七八届的同学。 「我们水木在纽约真是人才济济啊!」 「行了,知道你们水木留学的人多,就别自吹自擂了。」 介绍完了新伙伴,程丹青感慨道:「这两年大家越来越忙,像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了。」 黎全武说道:「为了生活嘛,能有什么办法?」 其他人也充满了同感,在座的人里,时间长的已经来米国十年时间了,短的也有四五年时间了。 随着在米国生活的时间渐长,原本那个如天堂一般的国家也逐渐的露出了它残酷的一面。 资本主义社会,没钱死路一条,华人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并不容易。 每个人为了能够留在这里都使尽了浑身解数,曾经在沙龙非常活跃的两个女同志,为了拿到绿卡嫁给了米国的糟老头子。 有的人为了养家,同时打三份工,长时间里连个整觉都没有睡过。 众人聚在一起感慨了几句生活,程丹青又说道:「大年,你刚从国内出来,给大家讲讲国内现在的变化吧,大家已经好久没有回国了。」 张大年沉吟片刻,说道:「我先从经济层面说起吧。改革开放十多年了,成果是有的,国民经济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物资比前些年有了极大的丰富。拿工资举例吧,我出来之前在计算机所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800块钱左右工资,我这个工资在燕京属于高薪,普遍的工资大概是三百块钱左右。」 「三百块?那也不错了我记得我出来的时候,工资才刚一百出头呢,六七年时间涨了200%。」 「不能这么算,物价涨了多少啊! 我跟家里人通信,米面粮油这些涨的幅度可比工资高多了。」 程丹青道:「你们先别说话,让大年接着讲。」 其他人闭了嘴,张大年接着讲道:「大家说得没错不过87、88、89三年物价大涨的苦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物价还算是稳定。我觉得国内现在最紧要的不是生活物资的问题,而是房价。海南房地产泡沫,你们知道吗?」 张大年问了一句,立刻有人接话道:「当然知道。那时候都快涨到天上去了,不是说前年就不行了吗?」 张大年点点头,「海南确实不行了,但不代表房地产泡沫消失了,它的幽灵仍在中国的大地上游荡着。」 他表情严肃,有人好奇的问道:「你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了。我听我同学说,燕京现在有的新建商品房卖到三四千块钱一平米。」 「不光是燕京,沪上、羊城很多城市都有这种情况。三千块钱一平米的房子,以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十个月到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平米的房子。 这房价,涨的没边儿了!」 张大年痛心疾首道。 黎全武不以为然道:「这有什么的,米国这边几万米刀一平米的房子都有。」 「那能一样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张 大年神色认真道。 他这句话说完,大家俱是陷入了沉默。 「行了行了,现在大家人在国外,就别cao心国内的事了。」程丹青劝道。 「就是,就是。」黎全武也说道。程丹青问:「大年,你挑点提气的事给大家说说!」 「提气的事······」张大年思考了片刻,说道:「最近的应该就算是《霸王别姬》拿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事了!」 一聊起这个话题,众人也兴奋了起来。 「《霸王别姬》确实给咱们中国人长脸!」 「电影你们都去看了吗?票房都两三亿米刀了吧?」 黎全武说道:「《霸王别姬》的在米国畅销了十年,话剧登陆百老汇的时候我们还去看过,场场爆满,在米国的人气绝对是一等一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程丹青却表示反对,「要说《霸王别姬》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意料之中的事,这话没错。毕竟林为民有《末代皇帝》在前,但电影票房这么牛,绝对是各方面因素互相促进所造成的,有一定的巧合因素。」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多说几句:「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两年前《一个都不能少》引进到米国来的时候,出版社的宣传攻势不小,我在好几本文学杂志和报纸上都看到了相关的资料和报道。」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希望工程,林为民为了这事特地写的,而且还捐了一千万米刀。」 说到「一千万米刀」,众人的语气充满了惊叹。 他们身在米国这个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自然知道钱有多难赚。 一个国内的作家,竟然随手就捐了一千万米刀,如何能不让人惊叹。 「是啊!林为民的作品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到米国了,这些年其实销量一直都很好,《霸王别姬》《套马人》《情人》······还有话剧的加持。 但之前更多的还是作品红,可自从那次的宣传之后,我就感觉有点不太一样了。 去年《理查德·耶茨文集》出版,又是一样的宣传策略,比上一次还要成功。米国的媒体完全把林为民和理查德·耶茨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郁郁不得志、岁月蹉跎,一个天资纵横、年少成名,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不仅是强烈的对比,也充满了戏剧张力。 我要是记者,也会喜欢写这种报道,完全是戳中了大众的兴趣点。 我有时候跟米国人聊天,他们随口都能叫出林为民的名字,而且对他的印象极佳,都说是伟大的文学家。」 黎全武说道:「米国人说话就是喜欢夸张!」 「也不能算是夸张吧?林为民光是米国的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就拿了两回,还有龚古尔文学奖和斯特雷加文学奖,一般的作家可拿不到这些奖项,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没拿过这么多奖!」
说话的是卢志芳,她对于林为民所获得过的荣誉如数家珍。 当年《追风筝的人》在百老汇公演,林为民让人送来门票,他们一群留学生都去看了。 也看到了外国观众对于林为民作品的狂热追捧,很多人内心都充满了与有荣焉的骄傲,以前对林为民的种种看不惯在这种心态下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欣赏和仰慕。 「你们看看这个!」卢志芳从包里掏出了一本杂志。 最新一期的米国版《时代周刊》上,黑色的背景,林为民的肖像照占据了整个封面,这是《时代周刊》的一贯特色。 「这是林为民?」大家看到刊物封面,脸上露出难以言表的惊诧。 「货真价实!」卢志芳的语气带着 几分骄傲,将杂志递给了大家。 众人好奇的都凑了上来,围在一起翻阅起了《时代周刊》。 采访稿足足两万多字,占据了这一期《时代周刊》相当大的份量。 理查德·斯坦格尔从业十余年,无论是文笔还是采访风格都臻至成熟、老辣,尤其是经过提炼后刊发出来的采访内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每一次问答都是精彩的博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大家看到最后提到了大家刚才还在讨论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 林为民引述《圣经》当中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黎全武想到前几年见到林为民的情景,忍不住说道:「他这个人还真是一贯自大!」 程丹青心里的想法则是:卧槽!装得好逼! 不过他没有表露内心的想法,反而说道:「我觉得这倒不是自大,应该说是一种基于实力的自信。」 卢志芳赞同道:「丹青说的没错。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壮士积蓄力量捍卫自己的荣誉,又不是去抢夺他人的荣誉。」 「那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他们家的。」黎全武辩驳道。 「不管你承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只是金字塔尖那一小撮作家可以染指的荣誉。对于这样一群作家来说,这份荣誉就是在他们这个圈子里传来传去的而已,所以说,用'家具'来比喻也很恰当,只是这个家大了一点,壮士多了一点。」卢志芳说道。 黎全武摇了摇头,「你们这些狂热粉丝怎么辩都能辩出理来!」 「我这才叫中肯!」 「行了行了,为了人家的事有什么好吵的!」程丹青劝道。 他又拿起那份《时代周刊》,对卢志芳说道:「志芳,你这份杂志借我用用。」 「干嘛?」 「我寄给林为民,他都上《时代周刊》了,算是给他报个喜!」 那年林为民离开米国后请程丹青等人去看了一场《追风筝的人》,事后程丹青特意去信表达了一番感谢。 这几年两人偶有通信。 黎全武不满道:「你这厮惯会做好人!」 程丹青说道:「我们中国出个这么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不容易,你别老想着拆台!」 「谁拆台了?我跟老外夸他的时候你没看见!」黎全武嘟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