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八十七章秦:嬴虔,嬴疾,赢华

第八十七章秦:嬴虔,嬴疾,赢华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公子虔曾任秦孝公太子之傅。在商鞅变法中,秦国太子驷触犯了新法,商鞅又认为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王公贵族带头违反。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之傅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了太子之师公孙贾。自此,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新法实行四年,公子虔又触犯新法,被处劓刑。受刑后的公子虔便闭门不出,伺机报复。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因此在太子犯法事件中,赢虔遭受劓刑。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公子虔遭受劓刑是在商鞅任大良造的第七年,是因为犯了其他的秦法。

    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cao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cao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xue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赢虔闭门八年是赵良劝说商鞅时提及的。

    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临死前打算传位给商鞅,商鞅坚辞不受。秦孝公去世后,公子嬴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带领邑兵与变法后的秦军作战,死于自己训练出来的秦国新军,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商鞅原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下场,问题的关键就在秦孝公的哥哥嬴虔。

    嬴虔虽然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哥哥,但却是庶出,理论上没有继承权,嬴虔是坚决支持商鞅变法的。之所以嬴虔要杀掉商鞅,是因为商鞅对他实行了劓刑,割掉了他的鼻子。新法在秦国施行后,太子嬴驷不小心触犯了新法,刑罚不能加于未来的继承人,于是太子的老师嬴虔和公孙贾被处罚,公孙贾被处以墨刑,脸上刺字涂上墨,都是没脸见人的刑罚。

    以商鞅之作派,为什么不处以更委婉的刑罚呢,比如罚俸禄、降官职等。只要不是让对方没脸见人,说不定嬴虔和公孙贾都会感恩戴德,成为新法最有力的支持者,实在是没必要一次就把贵族之首、百官之首得罪个遍。《史记》评价商鞅刻薄寡恩,作茧自缚,其实商鞅聪明得很。

    早在商鞅魏国做中庶子的时候,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武侯推荐了商鞅,如果不用就建议把他杀掉。公叔痤见魏武侯不用商鞅,于是赶紧把卫鞅叫来,说让他赶紧离开魏国,魏侯要杀他了。结果卫鞅直接回答,魏侯既然不会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等到为公叔痤守孝完毕,商鞅才离开魏国。把事情看得如此透彻明白,商鞅难道不明白处嬴虔劓刑的后果吗?

    其实与秦孝公不无关系。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愿意加官进爵、裂土封王在所不惜。而秦孝公做到了,商鞅变法后秦孝公转为幕后,商鞅可以说成为了秦国实际上的国君,秦孝公兑现了他的诺言。可是商鞅知道他手中的权力来自于秦孝公,假如商鞅接连贵族大臣,秦孝公就不会再信任他,新法也有可能失败。

    于是为了稳定新法、稳定秦孝公、稳定自己的地位,商鞅必须冷酷对待贵族、百官,把秦国的实权人物都得罪个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彻底得罪了宗室权贵,往公孙贾脸上刺字,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处罚太子的太子师和太子傅,把太子也得罪了。这样大家都等着秦孝公去世,好对商鞅进行清算,新法展示了严苛的一面,贵族大臣们轻易不敢对新法下手。

    商鞅明白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主动通过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这样秦孝公才能放心。商鞅这样的大臣是孤臣,不必担心他会拉帮结派、意图谋反。假如商鞅没有处罚嬴虔、公孙贾,反而是到处收买人心,恐怕商鞅早就被杀戮,变法早就失败了。

    商鞅虽然最后下场很惨,却用自己的rou身保证了变法的稳定施行,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而且商鞅变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商鞅的历史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总体上贬低商鞅的多是文人,而实权派如李斯、诸葛亮、桑弘羊、王安石、***等都推崇商鞅,这正是商鞅变法的魅力所在。

    秦国自秦穆公称霸之后开始逐渐衰落下去,接着连续数代国君昏庸无道,国内一直处于争权夺势混乱局面,公元前385年,一直流亡魏国的秦公子嬴师隰回国继承君位,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之后深感国势衰弱,而一旁恶邻魏国又虎视眈眈,于是在国内积极推行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力开始上升,为了收复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失地,秦献公在位期间发动了数次战争。面对战国第一强国霸主魏国,秦国虽多次获胜,但都未能收复河西,且把自己打得国弱民穷,疲惫不堪,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秦献公为了彻底收复河西失地,决定毕其功于一役,一场决定秦、魏两国命运之战的少梁之战由此展开。

    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魏两国各领二十万多万步骑,总共四十多万军队在河西少梁这个地方展开决战,战争一开始秦国军队敢战不怕死,魏国魏武卒方阵犀利剽锐,双方之间各有胜负。

    休战之时,一直后勤紧张的秦国栎阳令终于将粮草送达,栎阳令一身是伤很明显刚刚遭到魏军的截杀,而原定送达的八千石粮草却只有一半四千石,这对二十万大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秦献公大怒以擅改军令要斩了栎阳令,这时仲公子嬴渠梁站了出来替栎阳令求情说:“栎阳令不能杀,军粮是我减的,与栎阳令无关。”嬴渠梁正准备向秦献公解释擅改君命、私减军粮的原因,没想到这时还未动刑的栎阳令已经饿死了,随身携带的竹简上刻着:“民无粮可征”几个字。

    栎阳令掌管着后勤粮草督运,要想吃饱饭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他却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动用好不容易征收到的一半军粮,这表明国内已无粮可征,而秦国百姓也到了断粮的边缘,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仲公子嬴渠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擅改了军令,私自授意栎阳令减少了一半的军粮征收,栎阳令的饿死虽然给了立志收复河西故地的秦献公很大触动,但并没有因此退兵。

    嬴渠梁有感于栎阳令饿死军前和国内的危险处境,冒死直言进谏秦献公:“我军当立即退兵,如此继续打下去,秦国有亡国之危啊。”理由是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数代政昏,国家积贫积弱,即位之后虽然国力有所上升,但在位二十三年,几乎年年征战,秦国府库早已消耗一空,军队死伤无数,成年人口急剧减少,若是一战不利魏军趁势压来,秦国有亡国之危。所以主张在军力尚存之时与魏国订立盟约退兵,以图恢复秦国元气待今后再战。

    听了嬴渠梁的话,秦献公虽然为军队即将断粮担忧,但仍想一战打败魏国,并没有听从嬴渠梁退兵的谏言,反而认为他怯战,还将他从后军大将贬为轻兵营骑将。

    秦、魏之间展开决战,战后的结果是魏军统帅丞相公叔痤被嬴渠梁俘虏,而秦献公也不小心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体遭到重创,有性命之忧,这一仗看似胜了其实是惨胜。受伤后的秦献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开始考虑退兵和善后事宜,于是他授予前不久刚被贬职的嬴渠梁兵符,让他全面主持大军退兵事宜,可见秦献公心里已经有所反思,接受了嬴渠梁不与魏国死拼的谏言,同时也看到了嬴渠梁的远见和才干。

    嬴虔虽是长子却是庶出,嬴渠梁嫡出且有来自君后的全力支持

    秦献公中毒箭后病情加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在妥善处理完退兵事宜后,他先是命令仲公子嬴渠梁赴陈仓担任陈仓令,接着又命令长公子嬴虔率领军队在都城栎阳附近驻扎,而自己则拖着病体返回了栎阳宫城,此时的秦献公还在犹豫当中,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立谁为储君,所以将他们都放置在外。

    秦献公的举动令老妻君后很担忧,国君病重,而能继承君位的两个儿子却都不在身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国家动乱。

    这是有先例的,公元前415年,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去世,要继位为君的秦献公才十岁,所以任命秦灵公的叔叔也就是秦献公的叔祖悼子辅政。没想到悼子见太子年幼,自己就篡夺了君位,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放逐到了陇西河谷地,后来又流亡魏国,整整二十九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公元前385年,以甘龙为代表的秦国老世族见朝政日非、国家日益衰败,于是发动政变迎接秦献公回国即位,此时的秦国已经换了三任国君,秦献公也已经39岁了。

    正是由于先君选错了辅政大臣,而秦献公又年幼,才失去了君位,惨遭放逐近三十年,说到底是君位承接出了问题,前车可鉴啊。而秦献公之所以能被重新迎接回国继承君位,是因为他是先君秦灵公指定的继承人,嫡太子身份,血统纯正,这在重视宗族血统传承的战国时代是很重要的。

    现在又到了选定继承人的时候,长子嬴虔刚毅勇猛,品性宽厚,得到了很多大臣和军中将领的拥戴,可惜他是庶出的;仲公子嬴渠梁是君后所出的嫡子,有谋略有政才,在退兵一事上证明了他的远见和才干。

    两个儿子各有所长同样出色,导致秦献公犹豫不决,生怕选错了国君让以前的事情重演,于是与老妻君后商量。对君后来说庶长子嬴虔是自己从小养大的,仲公子嬴渠梁是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一样亲没什么区别,可作为母亲谁不想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国君,很明显嫡出的嬴渠梁在国君继承法统上更有优势,一旦继承君位更能得到君后的全力扶持,也能更快稳定朝政,这些秦献公不得不认真考虑。

    征求老兵、重臣意见,对二子的进一步考察

    为了慎重起见,秦献公避开朝野视线,去找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兵们征求意见,这些老部下虽然地位不高但对秦献公忠心耿耿,对秦国有很深的感情,也对秦国的现状最清楚,秦献公想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秦献公直接问老兵们:“自己有两个儿子,你们愿意跟谁继续干下去,谁能收拾眼下秦国的烂摊子。”

    正当秦献公征求老兵们意见时,秦国老世族也在为新君继位人选奔走鼓噪,以孟、西、白为首的军方将领,中大夫杜挚,长史公孙贾等齐聚上大夫甘龙家里密商新君人选,他们一致拥戴长公子嬴虔继承君位,因为嬴虔刚毅勇武,明达事理,且恩怨分明,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能带着他们继续与魏国作战,报仇雪恨。

    而仲公子嬴渠梁虽然有政才,但总觉得不踏实,他不愿与魏国作战,秦人就无法复仇,最重要的是秦国穷困,素来是以战养战,如果不打仗秦国很可能面临崩溃支撑不下去,到时候损失最大的是老世族,说到底立嬴虔为君也是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之所以觉得嬴渠梁不踏实,是因为老世族们看不懂嬴渠梁这个人,作为秦国守旧势力他们害怕改变,相反嬴虔性格上更像秦献公,大开大合一目了然,却没有秦献公的谋略,更容易被掌握,也能维护他们的利益。

    秦献公自然明白老世族们的想法,却故意装作不知,又特意找了老世族的代表上大夫甘龙询问意见,两个儿子立谁更合适?

    甘龙先是说两公子各有所长,接着重点推举嬴虔,说:“长公子嬴虔更像君上,刚毅勇猛,品性宽厚,军中国中人望极高,即位更能推行君上未完成的新政,更能凝聚秦人以收复失地。仲公子嬴渠梁虽颇具谋略,亦有政才,但心志稍弱。”

    老甘龙说了一大通,中心意思就是长公子嬴虔更优秀,更像秦献公,而秦献公心里却明白他之所以推举嬴虔一方面嬴虔是长子且很优秀符合储君人选,更重要的是嬴虔即位后能维护他们的利益。但这却不是秦献公愿意见到的,也不是秦国目前迫切需要的,秦国需要的是一位能收拾目前烂摊子,让秦国改变、重新走向强大的君主,以避免亡国之危,很显然长公子嬴虔没有这种远见和魄力。

    所以对于上大夫甘龙的大力推举,秦献公表面不置可否说要考虑一下,其实他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立仲公子嬴渠梁为太子,长子嬴虔虽然军中国中人望很高,却不适合做未来秦国的国君,可他崇高的威望又必然会威胁到新君的地位,秦献公该怎样做呢?

    嬴渠梁有政才且能忍辱负重,更适合未来秦国的发展需要

    嬴渠梁在少梁一战时就主张退兵,不与霸主魏国硬拼,后来形势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远见,秦国国弱民穷,又连年打仗早已府库空虚,一旦打败仗就没有回旋余地,秦国有亡国之危。所以嬴渠梁从秦国当前危险的处境出发,建议与魏国订立盟约,然后忍辱负重在国内实行变革,厚植国力,让秦国强大起来。这从后面嬴渠梁即位后,为了大局着想,顶住所有人压力放了杀父仇人公叔痤,接着又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可以看出来。

    嬴渠梁的谋略和才干秦献公看在眼里,他的忍辱负重秦献公也能感受得到,这些都是嬴虔没有的。虽然为了秦国未来的需要,决心立嬴渠梁为太子,但秦献公对嬴虔并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他不甘心失去君位而发动叛乱,毕竟他多年掌握军权且在军队士兵、将领中威望很高,为此,秦献公对嬴虔做了如下措施:

    先是讲述了当年自己的叔祖父嬴悼子篡权的事情,接着试探嬴虔,问他和嬴渠梁谁继承君位更有利于秦国,逼嬴虔表态支持嬴渠梁为新的国君;其次以不相信嬴虔的口头誓言为由,逼嬴虔断了一指并在布帛上写下“血誓”;三是在大殿之侧埋伏下了刀斧手,一旦嬴虔犹豫或者推脱,立马取了嬴虔性命,以除后患。

    秦献公不愧为一代雄略之主,为了秦国的未来,为了让嬴渠梁顺利接位,同时让两兄弟不为权势相争,真是煞费了苦心。当然秦献公并没有选错接班人,公元前361年,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他任用卫鞅在秦国变法,富国强兵,收复河西失地,奠定了秦国日后不断强大的基础。

    樗里疾(本名嬴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因其足智多谋,绰号“智囊”,[1]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

    公元前320年,嬴疾开始担任上郡守。

    公元前317年,嬴疾开始担任庶长,同年带领秦军在韩国修鱼击败韩军,在浊泽俘虏韩将申差,斩首二千,复攻韩,与韩韩奂、赵赵渴两国联军战,斩首八万。

    公元前314年,嬴疾带领秦军攻魏,拔曲沃城,同年攻韩,在岸门城击败韩军,斩首一万,韩将公孙衍逃走。

    公元前313年,嬴疾带领秦军攻赵,击败赵将赵庄,拔蔺阳城。攻魏,取焦城。

    公元前311年,嬴疾带领秦军攻魏,围蒲城,不克。

    公元前305年,嬴疾带领秦军攻魏皮氏城,没攻下。

    公元前303年,嬴疾带领秦军攻魏,拔蒲阪城、晋阳城、封陵城。

    公元前300年,嬴疾病死。

    《秦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由此推出惠文王是公元前356年出生的。而嬴疾是惠文王的弟弟,所以嬴疾一定是公元前356年以后出生的。而嬴疾的mama是韩女,秦孝公娶韩女是政治联姻,又根据《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348年,韩昭侯访问秦国,秦韩两国开始改善关系,秦孝公极有可能在这年娶了韩女,第2年生了嬴疾。

    樗里疾足智多谋,做事考虑长远,在国家大事上体现出超凡的睿智,为了能够使王室权力的稳固,他站在宗族立场上反对赢驷改立太子,又劝嬴驷早分封而穆,提升芈月的地位。

    在芈姝想要迫害芈月时,他出手相助让芈月逃脱。即使樗里疾的头脑灵活,善于调和政治关系,但是在秦王权至高无上的情况下,他没有足够拨弄时局。

    秦武王赢荡死后,公子间为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面对此种局面他心里愧疚万分。

    政治主张偏向保守和谨慎的樗里疾,对于芈月在政治国家大事上博弈般的心态不认可,不愿辅佐芈月,但出于国家的责任却又不得不出任宰相之位。之后秦国的逐步强大,让他不得不佩服芈月是位出色的统治者,最后他向芈月表示臣服。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樗里疾去世,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

    秦人在民间流传一句话:“力则任鄙,智则樗里”,是对樗里疾此人最高的评价。

    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嬴疾为庶长,率军败韩、赵、魏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韩将申差,斩首8万余,因功晋升右更。韩太子仓入秦为质。周赧王二年(前313年),攻取魏地焦(今三门峡市西)、曲沃。使焦投降,把曲沃城的人都赶回魏国,使曲沃成为一座空城,并入秦的版图;又败韩于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斩首万人。

    同年任将攻赵,俘赵将赵庄(一名豹),拔蔺(今山西离石西)。三年,助秦将魏章攻楚,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北),俘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夺取了汉中之地。因功受封于严道(蜀郡有严道)号为严君。同年,又秦惠文王卒,太子秦武王立,秦初置丞相,逐张仪、魏章,启用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九年,与甘茂攻魏地蒲(今河南长垣),占领了宜阳。在樗里子等人势如猛虎的冲击下,诸侯国谈“虎”色变。通过战争扩张,秦国渐渐强大起来。樗里子曾率兵车万乘入周,周天子非常恭敬地亲率士卒迎接,长戟在前,强弩在后。楚王看到周对秦国的人这么看重,很是愤怒,责问周王,游腾替周向楚王解释:“周实际上是把秦和樗里子看作欺诈难凭的人物在防范才这么作的。

    齐桓公当年伐蔡国,名义上说攻蔡国,其实是袭楚国。现在的秦国,如虎狼,怎能不防。楚王这才高兴。”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樗里子更受尊重。昭王元年率兵攻打卫国蒲城。蒲城守将心中恐惧,央请胡衍出面媾和。胡衍以攻蒲弊多利少说樗里子。认为卫国之所以为卫国,全在有蒲城这一屏障。若攻打蒲城,卫国定要归附魏国,这无疑为军力衰弱所困的魏国注入了一支兴奋剂,魏国的强大必定给秦国带来隐患。益魏而损秦,定会召来秦王的不满。樗里子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蒲城离去。后又与楚攻魏皮氏(今山西河津西),魏以公子质于楚,楚因而叛秦,樗里疾遂诈称将以地献楚,令楚还魏太子,而暗与魏合兵败楚。

    樗里疾这位有着智囊之称的秦国重臣,他并非秦孝公嫡出的儿子;而是秦孝公和韩国送来的妾室所生。也正是如此他才不姓赢,而姓樗里单号一个疾字;也可以根据他的封号称他为严君疾。不过虽然樗里疾的出身注定了他成不了下一任秦王,但是他自小就表现得极为聪慧;所以也很是的秦孝公的看重和宠爱。樗里疾的才华非常出众,不仅擅长军事谋略还在外交方面很有天分;他对于人心的理解和把控在秦国几乎难以找不到第二位比他还强的人。因此,秦孝公时就给了他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到秦国军队历练并以秦国将领的身份入朝参政。

    等到秦惠文王继承秦孝公统治秦国的大权后,就升樗里疾为秦国右更之职;派他率领秦国军队对魏国展开进攻。这场秦魏对战,自是以樗里疾取得胜利告终。而后秦惠文王又先后任命他率军去攻打赵国和楚国,樗里疾都是拿着敌方大将的人头赢得了胜利;所以秦惠文王很是器重他没有再想要取了他的性命。就这样,樗里疾凭借着出色的带兵打仗的能力获得了一场又一对战的胜利;得到了很多的战功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从而使得秦惠文王对他越来越赏识,不再注重他带来的威胁留了他一命。不仅大加赏赐和赞誉他,还扩大了他在严道的封地;让他尽心为秦国效忠。

    当秦惠文王逝世后,秦惠后的嫡长子赢荡成为秦国下一任君王;秦武王执掌秦国的时候到来。而这时秦武王仍然没有要取樗里疾这位位高权重的王叔性命的意思,继续重用和厚待他;把他晋升为秦国的左丞相与甘茂这位右丞相并肩。可能是父子血脉相承的关系,秦武王跟秦惠文王一样本质都是很高傲之人;不然怎么都想着把公改成王。虽然公和王一样都掌控着一国之权势,但是秦惠文王觉得称公没有称王来得霸气;所以至他那代起秦国侯王的谓称就是以王结尾。并且为了让秦国官吏体制的称呼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秦武王还独创了丞相这一官称;这官职实质的权力跟国相一般无二。

    其实三代秦国君王对樗里疾都很看重,可不是因为他们的血缘关系;而是樗里疾具有一颗忠于君王为秦国开疆拓土的诚心。所以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才会如此信任他,给他封了很高的职位一点都不怕他谋反。而秦国也正是又了樗里疾的存在,才使得秦国的江山社稷能够稳固不怕宵小来犯秦国。而且樗里疾可不仅仅只是在军事上很有能力,他在外交游说上也有出色的表现。当初就是因为他外出游说他国,才让秦国免于了几场大战;为秦国保留了不小的资源和财富。若是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的樗里疾他们都容不下,那么秦国的江山又何以为继。

    自秦武王死之后,他的庶王弟秦昭王继承了秦国的大宝。由于秦昭王继位时还尚且年幼,所以就有其母宣太后芈氏暂掌朝政。而樗里疾依旧被宣太后重用,给他高官厚禄对他很是信任。小编觉得樗里疾他忠的是秦国,只要秦国能够越来越好他就愿意永远也不去争夺王位。因为若是他选择夺取王位的话,秦国内部绝对会掀起一场混乱;使得其他国家有趁机霍乱秦国的机会。简直不亚于让秦国走向毁灭,这种结果绝对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赢疾的地位更受尊重。樗里子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本身足智多谋,还体现在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一点上。

    秦昭王曾派樗里子帅兵攻打卫国蒲城,蒲城属于卫国,卫国的兵力较秦国实力悬殊,如果打仗,一定会惨败,于是卫国官员请求谋士胡衍劝说樗里子放弃攻打卫国。

    胡衍替卫国求情:“蒲城之于卫国是最核心的地方,如果攻打蒲城,那卫国肯定会寻求魏国的帮助从而归附与魏国,魏国有了蒲城的结果是什么?肯定会强大起来,这样下去,魏国的强大不就给秦国带来隐患了吗?为了攻打卫国而助长敌国的气焰,这一定不是秦王希望得到的。”

    樗里子一听胡衍所说确实如此,于是放弃了攻打蒲城。因为胡衍的功劳,卫国免于战争,赏赐给了胡衍不少好处。

    此外,赢疾除了大秦帝国的丞相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身份,风水界宗师,被后来业内人士定义为神一样的存在。

    原来,秦昭襄王去世后7年,赢疾临终前预言:“我死后一百年,我的墓地将会成为天子的宫殿。”谁知百年之后,西汉的长乐宫和未央宫真的将坟墓葬在赢疾墓的周围。

    赢疾还真是多才多艺,上辈子一定是个埋没了的预言家,自己一不小心吹过的牛逼竟然有了一个完美的解释,后来有记载,樗里子的《青鸟经》成为了流传至今的风水宝典。

    公子华,即赢华。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之弟。赢华善武,为秦惠文王时秦国大将。秦楚大战,赢华为回救咸阳,突围,力战而死。史料上对此记载较少。

    赢华,他又被叫做公子华。他的出生日期不详,有人根据一些史书,推测他是秦惠王的儿子,实际上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秦惠文王有两个儿,一个是秦昭襄王嬴稷,另一位就是秦武王嬴荡。嬴荡死于一场意外,之后的嬴稷是在权臣的扶植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并且为秦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人认为赢华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但是根据史书指出,秦惠王即位的时候,赢华都二十几岁了,那就是说赢华和秦惠文王的年纪相仿,那么赢华就决不可能是秦惠王的儿子,最合理的推测应该是,他是秦孝公的儿子之一,或者是宗室的公子。这样推算,他的身份应该就是秦惠文王的弟弟。

    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多,关于他的记载都是表现他善战的一面,在周显王扁四十一年,赢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并且一举攻克。公元前312年,秦败魏、韩、赵三国后,形成以秦与魏、韩为一方,齐与楚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对立局面,这个时候秦王朝又派赢华前去控制局面,也就是在这场征战中,赢华在与楚国的征战中,为救咸阳,而牺牲在战场上了。

    华在秦国,也是声名远扬,被称为秦国的第一战神,他的成名是要早于之后的秦将白起和汉代的韩信。

    而在当时秦国和魏军的一场战役当中,秦惠文王带着赢华以及随行的只有十几个护卫,而后面却有数百人的魏军追击。但是秦惠文王却成功的从这些当中逃生,这主要是得益于当时的赢华能够以一人之力抵挡几百人因此保卫秦惠文王,也让秦惠文王看到了赢华身上的军事才能以及忠心。而在当时秦国迅速强大,在经历了秦孝公,秦武王和秦惠文王的励精图治以及长年的军事积累,实力已经足够让其他六国感到威胁。这个时候其他各国纷纷叫嚷要联合起来讨伐。

    而当时实力最强的魏国的呼声最高,面对这样的情形,秦惠文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擒贼先擒王,先解决在联军当中实力最强的魏国。这个时候选择一名大将就成了一个难题,秦国的军队已经是当时最强的部队,然而再强的部队也需要一位出色的将领,这个时候赢华临危受命,和张仪一起去铲除这个对秦国一统天下而言最大的威胁,拥有出色军事头脑的赢华也没有让秦王失望,在幕僚张仪的帮助之下,赢华最终一举打破魏军。

    而随着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秦国和其他诸侯列国的正面冲突再也不可避免,最终在秦楚大战当中赢华率军出丹阳城迎战,然而却遭到了楚军数千人的围杀,但是赢华却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奋勇抵抗。赢驷得知之后立马派人前去营救,然而还是晚了一步。当援军赶到的时候,赢华已经被用长矛杀死,而赢驷也痛失一位大将。

    不过赢华虽然战死在沙场,但是他却一把培养了在秦惠文王后期为他攻城略地的一位勇将白起。这也让秦惠文王在后期带兵遣将上有了主心骨。而白起也没有辜负赢华和秦惠文王的期望,成为一代战神。纵观赢华的一生,都在为秦国的强大征战。不仅如此,他还带出了一位勇将。作为为大秦鞠躬尽瘁的赢华自始至终都在为秦国考虑没有为自己生命和利益考虑。无奈英雄短命,过逝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