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
且极聪明的人,他很好地适应了盲目消失之后的生活:他读布里叶盲文读得极好,会使用工具制造物件,经常喜欢丢弃常见的白色导盲杆而散步,哪怕有时候撞在别的东西上也无所谓。【】他还让朋友扶着他的肩膀帮他骑自行车。 到sb的中年时代,角膜移植已经成为可能,他去做了手术。按格雷戈里的报告,当绑带从眼睛上取下时,他听到外科医生说话的声音,并朝他转身,心想一定能看见一张脸。他只看见一片模糊。 然而,经验很快就使他的知觉清晰起来:在几天时间内,他就能够看清很多脸,不用扶着墙就可以顺着医院的走道走路了,他还知道窗外移动而过的东西是小汽车和大卡车。然而,空间知觉对他来说却困难得多。有一阵子,如果他双手抓住窗台,他以为从窗前到地面的距离是他可以用脚趾够到的,而实际上,那个距离有10倍之高。 sb很快就能够一眼辨认出他通过触摸了解的物体了,比如玩具,可是,对于从没有摸过的物体,除非有人告诉他那是什么东西,或者发现那是什么东西,否则,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就是一些神秘的东西。格雷戈里和同事带他去伦敦,他在那里辨认出了动物园里的大部分动物,因为他曾养过猫和狗,还知道其它一些动物与这些猫狗有何不同。可在一家科学博物馆里,sb看到一架车床他一直想要使用的工具可是,除非他闭上眼睛用手四处摸它,否则,他无法用车床车出任何东西来。接着,睁开眼看着这东西后,他说:“现在我摸过它了,因此我就可以看见它了。” 有趣的是,当格雷戈里让sb看一些错觉时,他却没有受这些错觉的误导。比如,他没有把赫林氏图形错觉中的直线看成曲线,也没有把泽耳纳平行线看成偏斜线。这些错觉明显取决于一个人已经学到的提示,因为这些提示具有视角的含义,而通过错觉中的其它线条给定的提示对sb却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个例子中,人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当令人失望和混淆的;有些证据偏向于先天论,有些又偏向于经验论。另外,这个证据是混杂的:sb有一辈子的感觉经验和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东西,他能够解释他的第一次视知觉,而他的故事并没有显示出,思维在经验之前准备好理解视知觉的程度有多大。实验研究也没有通过婴儿回答出这个问题,因为婴儿知觉能力在任何时期的发育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成熟而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经验造成的,这一点目前尚不清楚。只有取消婴儿的知觉和其它感官经验这种不可能进行的实验才能分开彼此,并测量出其相对的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会把这件事弄得更麻烦,即,知觉主要是一种生理功能,还是一种心理功能。 19世纪和本世纪早些年的科学心理学的奠基者们曾试图避开这个问题,他们说,思维是不可观察的,也许是一种幻觉,他们只好让自己局限于对生理现实的研究。那些对知觉有兴趣的人们调查了感觉系统的生理学,特别是视知觉,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人收集了大量有关这个系统的工作机理的数据。到20世纪早些年,他们已经确定,每只眼的视网膜,即一种专司其职的薄薄的神经组织,里面包含有约一亿三千二百万个两种类型的视觉接受器细胞、柱体和锥体,这些东西都能将光转变成神经脉冲;柱体更常见于视网膜的外周,它更敏感,而且只对较暗的亮度有反应,而锥体却更常见于视网膜中心地带,它对较高级别的亮度产生反应。共有三种不同的锥体,一种里面主要包含有一种吸收短波长光的化学物质因而对蓝色和绿色有反应,另一种里面主要包含一种吸收中等波长绿色的化学物质,还有第三种,里面主要包含能吸收较长的波长黄、桔黄和红色的化学物质。 他们还理清了大部分复杂的连接线路图,柱体和锥体就是通过这些线路图将脉冲传送入大脑的。一丛丛视神经纤维从视网膜一路行进至视觉皮层,这是大脑后部较低地方的一个区域。这些携带有来自每只眼睛的视觉区左右半区信息的纤维一路上被分类和分发。来自每只眼睛的右半边视觉区的信息在左视觉皮层中结束,左半边视觉区的信息在右侧视觉皮层中停止。进化为什么要按这种交叉的方式进行安排,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能说出一点皮毛。 许多心理学家长期以来都不太愿意接受视觉功能定位在视皮层中这样一个证据;这样一种定位几近颅相学。可是,在19世纪晚期,大脑定位法又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不是颅相学那种定位,而只是指部分功能这是在维尼克和布洛克发现言语功能是在大脑左半球的两个小区域内进行的之后。这激发起研究者们寻找一个可以接收和理解信息的大脑区域,而且,他们通过对大脑受过损伤的人类进行的尸检和对猴子进行的手术发现了这个区域,按一般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后脑。 视皮层更为精确的定位,是1904-1905年俄日战争军备的副产品。在那次冲突中,俄国引进了一种新型来福枪,即毛瑟91型步枪,这种枪射出的子弹比以前小些,可射出的速度快些。子弹常常可以容进头颅而不会把头打开花,在有些情况下,这种子弹能部分或者全部摧毁受害者的视力但却不会使其致死。一位整治受伤士兵的年轻日本军医绘制出每位伤员每只眼睛的视觉区域受损害的程度,因而根据子弹的进口和出口确定了大脑受损害的部位,把这些数据综合在一起之后,他就辨认出了视皮层的准确部位。 他还发现,接受视网膜信息的视皮层区域与接受视网膜图象信息的区域的尺寸极不相称。有极大的一个部分接受来自视觉中心,即视网膜上视力最为清晰的那个部分的中心小区域,而只有极小的一个部分接受来自较大的周边区域的信息。后来的研究发现,比例不协调的程度为35:1。这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到达大脑的东西在版面上并不是对应于视网膜上的图象的那个图象。 这位日本军医和其他人的发现的含义,不可避免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慢慢为人所接受。其含义在于,视网膜细胞是“转换器”,它们可以将光信号转变成一种不同的能量一阵阵的神经冲动而且,这些“编了码的”脉冲或者信号在被大脑接受到的时候,不会退回到视皮层中的图象,尽管被“看见”在那里,或者在大脑别的什么地方。它们是怎样被看见的,这一点仍然是个谜,可是,知觉心理学家们逃开了这个问题。他们考查观看的方式只处理神经脉冲的流动,并在思维的边缘上突然打住。 另一种所谓的知觉研究的风格它只是与知觉沾一点边是冯特式的传统方法。它的实践者研究了感觉对声音、光线和碰触的直接简单反应,他们认为这些感觉是反射型的、基本的和可以进行科学调查的。他们还研究了这些简单感觉的感知。可是,他们忽略了知觉所有复杂的解释性的方面,对此,他们正确地认为,这时思维对感觉进行处理的结果,他们还不正确地以为,是超出客观细察的范围的。这个方法在20世纪早期比较风行,它得出了有关感觉的大量资料,可是,它对知觉心理学的理解并没有增加任何新东西。 再有一种知觉研究风格。那就是心理物理学,它也只是研究心理过程而已。费希纳及其追随者如我们所见的,测量了感觉临界值最微弱的声音、光线、或者一位受试者可以感觉到的其它刺激和在两种刺激之间“仅仅能注意到的差别”。当这样一些研究接触到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时,心理物理学家们并没有针对受试者如何注意到一个刺激,或者如何判断差别说点什么,他们只是紧贴着客观数据刺激的强度和受试者在感觉或者没有感觉到一种刺激,或者两种刺激之间的某个差别时所说的话。因此,心理物理学在行为主义处于鼎盛时期时还可以接受,当时,感觉还为人们所忽视,因为它假设,对世界的重新存在于思维之中,这是行为主义者们所排斥的。 可是,心理物理学被一种长期的问题所困扰:受试者在他们的回答中前后不一。如果在好几次给定同样的临界值刺激,他们有时候会看见或者听到,有时候又看不到或者听不到。如果低于受试者临界值的某种强度的光线慢慢地增高强度,他可能开始在某个既定的水平上看到它,可是,如果是在这个临界值之上发出这种光线,然后减低光线强度,他可能在某个不同的水平上看不到这种光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ja斯威茨于1961年提出,应把信号检测和信息论这些工程概念引入心理物理学,心理学家们在二战期间开始接触这些概念了。斯威茨及其同事甚至给他们的方法取了一个名称,它反应了工程学的非人格性和客观性信号检测论。它首先认为,由任何信号激发的神经元的数量一定总是有一些随机的变化的,进入神经系统的“噪音”无关和偶然的激发数量也是有随机变化的,这种理论可能通过统计理论来纠正这些变量。第二,它认为,受试者在任何尝试中所作出的反应有一部分是由他的预期和尽量增大回报,尽量减少代价这种企图所决定的,这些变量可以通过决策理论加以解释。 尽管“决策”听上去像是心理活动,可是,“信号检测论”却是在思维之外的,它按照纯数学参数预测正确及不正确反应的或然性。信号检测论是心理物理学的重大进步,也是今天的实验方法中标准库中的一部分,可是,它只关心知觉的某些客观结果,对知觉如何形成没有投下理解之光。 然而,这期间,一小批心理学家却早已开始探索知觉的内部或者认知方面了。他们是唯心论者,但不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唯心论者。反过来,他们遵循詹姆斯、弗洛伊德和比奈的传统,相信较高级的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的中心所在,而且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了解的。 在1897年,就在桑代克及其他人开始转向动物实验学和后来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东西时,一位叫做乔治斯特拉顿的美国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人性化和明显是认知性质的知觉试验。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一刻不停地戴着一种可以使整个世界倒过来的眼镜。一开始,他四处走动和拿东西时非常困难,致使他经常闭起眼睛,依靠触摸和记忆力帮助他。可是,到第5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自如地进行活动了,到这个星期末尾的时候,他感觉到事物就在他看见的地方,有时候,他觉得这些东西“就是正放着的,而不是倒过来的样子”。最终,当他取下眼镜时,一切都令人迷惑。有好几个小时,他发现自己取东西时是在朝错误的方向伸手;然后,他又重新掌握了这些东西实际上在正常看起来的时候是在什么地方的。实验很明显地显示,空间知觉,至少在人类中,有些部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因此可以重新学习。 这些发现虽然令人惊讶,可是,本世纪初期的几十年中,大部分心理学家的世界观都是反唯心主义的,没有任何人去欣赏斯特拉顿的工作,几乎也不存在认知型的知觉研究,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可是,到40年代,好几种不相关的、认知方向上的心理学分支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性格研究和尚未成熟的社会心理学也在不断地获取力量,一些认为这些理论很对自己心思的心理学家也对知觉采取了与心理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不同方法的研究。 在美国和其它一些地方,有些人重新发现了斯特拉顿的工作,并进行了新的视觉-扭曲实验。1951年,奥地利心理学家依沃科勒尔说服志愿者花50天的时间透过棱镜眼罩看世界,这种眼罩可使他们的视野向右偏转10度左右,并使垂直线稍有弯曲。他的受试者在几天的时间里感觉到,世界很不稳定,走路和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有困难,可是,一星期至十天之后,大部分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恢复正常了,几星期之后,一位志愿者甚至可以溜冰了。跟斯特拉顿一样,他们在取下眼罩后感觉到方向不明,可后来迅速恢复了正常现力。 其它一些心理学家把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冷落的错觉研究又恢复起来了,到50年代,错觉研究又成了炙手可热的研究项目。图21中最为显眼的主观三角形是1950年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吉坦罗堪尼萨发明的。它只是用来调查视觉心理过程的许多新错觉图象中的一个。还使用了一种特别的错觉来探索心理对模糊人物的解释。下面这个经典的图案是1930年由波林发明的,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便看这幅图,它可以是一个老巫婆朝观察者这里稍为侧了一点身,也可以是脸稍稍转开了的一位少妇。 人们能够在两种意义模糊的、不同的图象,或者在一些像鲁宾花瓶之类的人物背景可反向模型中看到两种意义模糊的不同图象的能力,不能被已知的任何生理机械理论所解释,英国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安斯迪斯说,不过,它是较高级的知觉过程的结果。[有些知觉研究者把这种反向效果归结为神经饱和视网膜对一种图象感到疲劳,因而另一种图象就替代了原来的图象。可是,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在两种图象之间随意转换。」思维能够接受40和50年代由一些知觉心理学家发明的“不可能的事物”,或者会因此而感到惊讶也是同一个原因。我们在下面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是思维,而不是视网膜、视觉神经,也不是神经皮层的一些特殊细胞在解释这样一个提示,它认为这是一个物体的图片,同时又觉得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东西。 另一个对知觉的认知研究方法是由几位美国心理学家们想出来的,他们从40年代开始想办法发现需要、动机和心理设定对知觉产生影响的方式。在这方面比较出色的两位领头人,哈佛大学的杰罗姆布鲁纳和里奥波士特曼让小孩子们看一些玩具和简单的积木,这些积木的高度都是3英寸。然后,他们请孩子们判断这些东西的大小,孩子们认为玩具要高些。在这些实验的后面,他们对孩子们说,他们可以把玩具留下来,可过一会儿后又说不行。当这些玩具眼看着到不了手时,孩子们看这些玩具甚至比原来还大些。其他一些研究者请饥饿和不饿的受试者估计食品大小时,饥饿的人看到的食品比不饿的人看到的食品大些。这些实验以及类似实验表明,需要、**和挫折会影响知觉。 按照同一时代的其它一些研究,性格方面的有些特点也是如此。在维也纳接受过教育然后来到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尔丝弗兰克尔-布兰斯维克给一组孩子评定了种族偏见的级别,她认为这种特点与生硬的“权力主义人格类型”有紧密联系。然后,她给孩子们看一幅画着狗的图片,然后是一系列过渡性的图片,狗的图象慢慢变成了一只猫。在偏见上评得高分的孩子倾向于在更长时间内认为这些图片是一只狗,不像那些偏见得分低的孩子更有弹性。当她请孩子们辨认一系列颜色发生了从一种深度到另一种深度的变化的图片时,情形也是这样。 40年代和50年代对知觉进行的另外一些认知研究还探索了“知觉型防御”对看见某些令人倒胃的东西产生的心理抵抗。研究者利用速转实体镜在屏幕上很快地闪动一些单词百分之一秒左右,然后发现,受试者能够辨认出来的中性词多于禁忌词。当实验者为男性,受试者为女性时,效果最为明显。有一个小组用速转实体镜显示出一些与成就相关的词汇,如“竞争”和“掌握”,还有一些中性词,如“窗户”和“文章”;通过亨利默里tat法测试为极想成功的受试者认出与成就相关的词汇的速度,比认出一般中性词汇的速度快些。 心理设定,或者叫人们对可能看到的物体的预期,是这种研究的另一个课题。布鲁纳和波斯特曼利用速转实体镜让受试者们快速地看一些扑克牌,大部分牌都是标准的,可其中一些不是标准的,比如红色方块四。习惯和预期使28位受试者中的27位认为不正常的那些牌也是正常的,可是,一旦受试者了解情况后,他们的心理设定就发生了改变,辨认扑克牌时出错的机会也减少了。 到1949年,这类的研究非常之多,心理学家们从当时的流行女装中借来了一个词,他们谈到了知觉研究中的“新面孔”。在约10年的时间里,新面孔红极一时,收集了大量资料,涉及需要、动机和心理设定对知觉产生影响的范围。然后,因为缺少详细的理论,以解释这些东西发生的过程,这场运动最后也偃旗息鼓了。 可是,一种更新、更有威力的理论,即信息处理,也已经开始转变认知心理学了。这种理论认为,有一系列有序的过程,感觉是通过这些过程传递到思想,思想也是这样传递到行动中的。这种理论假定并提出了实验证据有一系列步骤的感觉输入变形,包括在感觉器官中暂时的记忆存储,编码变成神经冲动,在思维中短期存储,再用熟悉的物质进行检索或者连接,长期记忆力存储,检索等等。这个理论使心理学家能够具体地处理思维如何处理进入的感觉材料,而且,它还恢复了对知觉采取认知方法的兴趣。到70年代,这在认知领域里的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可是,这时候,对于知觉的生理学已经有许多有意义的发现。从那以后,观察看这个动作的两种风格,即生理学和认知法,就并存一起了,它们表面看上去彼此对立,实际上都集中于同一些现象的不同方面,从现在起,我们会看到这些情况。 看的形式 我们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外形的这个问题好像根荒谬我们怎么能不看见事物可是,对外形的知觉既不是自动的,也不是完全不出错的。我们在晚上看见黑暗中一个阴影般的东西,不知道它是一片草丛还是潜伏在那里的一个人;我们看着一个签得十分潦草的签名,不知道这个签名到底是以c,g还是以o开头的。我们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后疲惫地回家,看见空荡荡的机场停车场里停着我们的车,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朝它走出去,可到跟前时才发现,这只是跟自己的车看上去差不多的另一个牌号的车。我们很喜欢玩拼图游戏,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游戏很难做,当我们把最后一片东西装到自己刚刚空下来的一个边子上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