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热门推荐:、、、、、、、 发生了那么多事,她如果一个个都那么在意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天发生的这么多意外,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根本不会让她再像以前一样耿耿于怀。 她算是看明白了,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想要和他好好相处的意思,既然如此,她完全不用如此处处退让,有时候你示弱,会让别人觉得你有风度,更多的时候,遇到事情退让,会让人觉得你好欺负。 现在,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在和他们撕破脸皮之前,秦思雨还是觉得需要做些准备,毕竟现在他算是孤立无援,而她需要面对的却是有权有势的人,摆在她面前的,是她需要借助昭王妃这个身份,能让别人对她产生忌惮,让别人不敢再来进犯。 当然,之前发生了这么多事也是有一点风雨欲来的征兆,她必须要做好准你备,要打的是一场硬仗,关乎她的性命还有身边的人性命。 而皇帝的寿宴在即,帝师府里也是热闹非凡,不久前因秦思雨回来造成的轰动也渐渐消散下去,别人在看到她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亲亲热热,或者面带不屑的过来打招呼,平时只有寻常的应酬不可避免,说起来比刚开始过来的时候好多了。 别人不再将眼光放在她的身上,对于秦思雨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样他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做一些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用像之前一样处处担心被别人发现或者留下把柄。 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她所居住的地方,跟帝师府里的热闹截然相反的情况。 除了成衣店的人过来给她量身裁剪衣裳,这几天,她的院子里就没有一个人过来,大家都在忙着准备什么样的礼物去讨好皇帝,以求为自己或自己的家人谋得好前途,在这样纷杂的时候,更加没有人愿意过来理会她这个“不受宠”的王妃。 不过童氏确实非常会做人,她知道秦思雨这段时间没有跟其他人来往,院子里比较安静,便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嘘寒问暖,忙前忙后的,充分表现了一个后母该有的品质。 秦思雨其实觉得他做这些事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不管她是不是讨好她,或者对她示好,都不能改变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秦思雨不可能会原谅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不会去为她的行为而感动,童氏可以说是在做无用功,完全不会得到半点回报。 不过或许,作为当事人的童氏心中不那么认为,因为即使秦思雨表现的非常不耐烦,童氏还是一如既往的过来“陪她说话”,简直比对待他的亲生女儿还用心,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他们母女情深。 既然他自己都没有觉得做这件事是亏本,秦思宇自然也不会对她板着个脸,不让她过来,现在还不是时候,她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什么事情还是得忍。 刚开始几天,秦思雨以为童氏真的那么单纯的只是过来陪她说话,等过了几天之后,他才总算看明白童氏的用意。 等成衣店的人刚走,童氏又一次登门拜访,她看着那人的身影,半天没有回过神,等秦思雨叫他的时候,才满脸堆笑地回过头,“请问王妃,刚才走出去的人是不是成衣店的?老爷对您可真是疼爱有加,竟然让京城里最著名的裁缝师傅来给您量制新衣裳,我们家思悦天天吵着闹着也要定制一套衣服去参加寿宴,可是老爷不同意,还在为她之前吓到你的事情而生气呢!” 她说这句话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秦思宇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看我这张嘴,就是没把门的,王妃自然是不想听这些家长里短。看到成衣师傅我才想起来,不知道王妃的衣裳缝制的怎么样了?”童氏满脸尴尬地笑了笑,想了想,还是有些好奇的道。 “听说快要好了吧,掌柜的说过几天就送了。”秦思雨没有想这样的事有什么好隐瞒的,便含糊的说了。 童氏听完,眼中精光一闪,然后又跟秦思雨闲扯了一些事情,见耽误了她不少时间,看看天色,便离开了。 等过了几天,成衣店的人重新上门,却是两手空空。 其实这一看到掌柜的满脸如丧考妣的神色,便知道可能事情有变,她皱皱眉,客气的请掌柜的坐下来。 “昭王妃殿下,请恕罪,小人今天原本想拿着衣服过来让王妃过目,可是到了店铺才发现,做好的衣服破了一道口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弄破的。原本这道口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可是它刮破的地方非常巧妙,如果用针线去缝制好,也不是不可能,可是那样就是有瑕疵了。小人不敢拿有瑕疵的衣服来王妃面前讨打,便过来请罪。” 掌柜的是一个面目和蔼的中年人,身上穿的衣服也不像别的有钱人家那样,尽可能的锦衣绸缎,他穿的衣服反而非常朴素,短短几天的相处,秦思雨知道这个掌柜的为人正直,态度严谨,不像是会糊弄人的人,所以掌柜的开口说完这句话后,她完全相信了。 “衣服坏了,如果只有这一个办法能够补救,那便放手去做吧!我也不是非常在意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府上坚决要找您,可能我压根就没有想起来这件事。”对待诚恳的人,秦思雨有些不忍心责备他,她不可能这只是个意外,况且他自己也并不在于自己去参加寿宴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不是秦帝师为了顾全面子,而特意去找的裁缝。 “昭王妃殿下真的是大人大量,气度非凡,小人心中有愧,此番既是为了请罪,也是为了跟王妃讨个话,”掌柜的恭敬的对着秦思雨作了个揖,“我家祖上有一件压箱底的仙衣,祖父当宝贝一样的代代相传下来,至今已经很少有人穿过这件仙衣。祖上曾有言,若有朝一日寻得一风光霁月的女子,可赠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