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童养夫 二十三

童养夫 二十三

    女神陈靖姑

    陈靖姑是福建的一位民间女神,与海上保护神天后妈祖林默娘齐名。民间对其信仰从福州、闽江流域扩展到闽东、闽北、台湾并流传海外,其庙宇遍布各地,历千年而不衰,从民间传说到小说、戏剧、评话、地方志,形成了民间文化,今天仍有研究价值。

    陈靖姑不是神话人物,确有其人。《闽都别记》、《福州府志》、《闽侯乡土志》等和古田、罗源、长乐、闽侯等县志都有记载。

    陈靖姑是闽侯藤山下渡人(现属福州市仓山区)。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其父陈昌,母葛氏,陈昌偕妻弟葛如川,设馆教书。陈靖姑自幼聪慧,信奉观音大士,朝夕参拜,三岁能念观世音经咒,七岁就读家馆,与古田刘杞莲同学,亲如兄妹,并由双方父母议定婚约,陈靖姑十四岁时,为避婚事,入“闾山大法院”学道,由许真君传授闾山正法,因不想出嫁,拒学护胎救产法。许真人叮嘱其二十四岁不能动法器,因不遵师嘱,脱胎祈雨而仙逝。

    陈靖姑由人变成神,由于她降妖灭怪,祈雨救灾,护胎救产,保护妇幼,造福人民,才深受人民爱戴,信奉为神,这是一种信仰、文化。关于她的传说至今仍被传诵:

    传说古田临水洞内白蛇精,与长坑鬼勾结,将山洞变为华屋,蛇精变为美女,诱青年入洞加以杀害。适刘杞莲会文回家,路过此地,被骗入洞,逼婚不从,被绑到吊梁上。欲加害时,陈靖姑赶到,破洞救夫,在双方家长要求下,念与杞莲数载同窗,遂改变初衷,在古田与刘杞莲成婚,后将临水洞改为临水宫。

    白蛇精逃往福州皇宫,变为陈金凤皇后,真皇后被长坑鬼关在长坑山洞,白蛇精在宫内残害三十六位宫娥,又迷惑闽王王延钧,欲取陈靖姑之心以治病。靖姑将计就计,入宫除妖,将白蛇精斩为三段,分别埋在开元寺铁佛古井内、井楼门七星井内与龙潭角龙潭中。并破长坑洞府,救回陈皇后,救活三十六位宫娥。闽王感德,敕封慈济临水陈夫人,下令修建临水宫。

    陈靖姑还用闾山正法破袁广智茅山邪法,灭蝴蝶精,平定叛乱,避免屠城之祸,挽救将士百姓。闽王王璘甚为感德,复封陈靖姑为崇福临水陈夫人。

    陈靖姑在除妖灭怪过程中,对顽固不化、残害人民者,如白蛇精、蝴蝶精、长坑鬼则坚决消灭之,而对愿意改邪归正者,如丹霞石猴等,则收归正果,协助除妖。

    陈靖姑二十四岁时,福州大旱,若不下雨,将颗粒无收。闽王令陈守元等道士设坛祈雨,因法力不够,越祈越晴,闽王发怒,责令五日内再祈无雨,则用柴塔烧死诸道士。陈守元无法,只好恳请陈靖姑祈雨。陈靖姑当时怀孕,脱胎祈雨,自身十分危险。为了兄长守元及诸道士,更是为了广大灾民,毅然答应施法祈雨致遭产厄。

    相传陈靖姑死后英灵回至闾山,深悔当年不学护胎救产之法,许真人于是又教其护胎救产之法,故成为民间儿童妇女之保护神。

    贻顺哥烛蒂

    船工陈春生代父友德离家远航,中途覆舟,误传死讯。福州市三保有个小商人马贻顺,以经营丝线店为生,吝啬成性,中年未娶。他早慕春生妻林春香貌美,又闻知她善持家计,能写会算。更加赏识,春香新寡。贻顺乘她家中困难之时,暗中以高利贷谋娶。友德竟误认贻顺有恩于已,反逼春香改嫁马家。婚夜,春香与贻顺约三桩事,其中一事:如前夫生还,仍回陈家,贻顺不得刁难。否则,宁死不嫁。贻顺深怕人财两空,故予允诺。春生覆舟遇救,十年后回到福州,路过丝线店,巧遇春香,得悉改嫁原由,深感春香孝道,愿出重金让贻顺另娶,接回春香。贻顺不肯履约,控于海防分府王绍兰。春生请求按原约判断,贻顺否认有约在先。春香坚持“前夫有情,后夫有义”,难以自决。王绍兰深感难判,白恭人为夫出谋,让春香假死,公堂上考验陈春生与马贻顺,谁愿领“尸”回去者,领回春香;不愿领者,另赏红包。陈春生重情,情愿领“尸”;马贻顺贪财,愿受红包。最终春生夫妻重聚,马贻顺重财失妻,最后仅得一截烛蒂(蜡烛头)。马贻顺的形象类似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形象。《贻顺哥烛蒂》也被称为中国的《吝啬鬼》。

    金鸡山

    福州晋安区有座山,叫“金鸡山”。据记载开拓于秦代。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是,上八洞大仙李铁拐驾祥云东行,欲同吕纯宾等7位大仙过海。路经邹鲁之邦的福州东关城外的易俗里时,只见有一山冒出一股望气,铁拐子心觉有异,便坠下云头,登山跟踪寻找,只见山峰下面突出一块又长又大的岩石,形似“状元帽”,俗称“金鸡洞”。

    他发现了山上有金鸡(雉鸡)成群在这块岩石附近飞翔,“金鸡三唱,天色黎明”。他情不自禁地拄着拐杖在山顶一块状若棋盘巨石上一跺,对周围的山川景色赞不绝口。留连良久,才驾起祥云飞向东海而去。到今,山上还留下李铁拐的脚印及其拐杖拄地的痕迹。这个优美的故事,就是“金鸡山”山名的起因啊!

    塔头街

    福州东门塔头街,原名“抖头街”,这个街名记载了明朝戚家军抗倭卫国的英雄事迹,直至清末民国初期,才改称为“塔头街”。

    相传,明世宗嘉靖43年(1564年),倭寇不甘心宁德横屿之役的惨败,又纠合新倭1万多人来犯福州,爱国抗倭名将戚继光奉令赶来剿倭。有一天凌晨,倭寇突然进犯福州城,敌我两军在东关城外遭遇,展开浴血大搏斗。搏斗中,戚军中头队的举旗战士的头被倭寇砍了一刀,抖来抖去血花四溅,而这个战士依然一手高举着戚家军的大旗,向前冲锋;一手挥刀逢倭就砍,连杀了好多个,敌军望之胆战心惊。戚家军的战士在旗手的鼓舞下,奋起追击,杀得倭寇“尸横满城野,血染晋安河”。这次的胜利,为东郊卅六乡村群众争得了多年安宁。当战斗结束时,那个挂头冲锋的举旗战士,其“身”倒在街前,这一带故称抖头街,而其“头”横在另一条街,人谓横头街。

    传说,这个举旗的战士,乃姓江,名叫依水,连江县人氏,渔民出身,其父母讨海为生,均遭倭寇杀害,家破人亡,逃生到福州城东门一家店铺当伙计。当戚家军进驻福州后,他毅然从军,担负举旗重任。为了纪念他和戚家军平倭功绩,当地父老把他献身的这条街,命名为“抖头街”,今称“塔头街”。又在晋安河畔,建起一座庙宇“三神殿”,主神乃民族英雄、爱国抗倭名将戚继光等,每逢春秋祭祀。

    福州春卷

    福州春卷,历史悠久,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

    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书生名叫陈皓,年方十八,才貌出众。他有一个非常聪明、贤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两人你敬我爱,情投意合。

    陈皓有志气,有抱负,读书专心致志,常常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贤惠的阿玉眼看着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里好不难受。为了照顾陈皓,她总是伴随着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给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饭菜。但陈皓读书实在太专心了,经常总是忘记了吃,阿玉只好拿去热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累垮了,怎么好啊!她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rou和菜,加上佐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好啊!既能当饭,又能当莱,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从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饱,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进京赶考,一路上除了带去应试的用品外,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

    三场试毕,陈皓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得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便问陈皓是从哪家名师的饭铺里买的。陈皓笑着告诉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听,诗兴大发,顿时写诗作文,一时纷纷传闻,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

    关于祭灶的传说

    传说之一

    吉庇巷的由来:宋代,福州有个叫郑性之的落魄书生。祭灶时他没有可以祭供的东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捡回去作为供品。祭灶时,他写了一首诗:“一只乌骓一条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就道文章不值钱。”后来此人当了高官,曾经欺负他的人在他衣锦还乡时,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传说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郑堂被称为“福州的阿凡提”,传说在祭灶这天,曾被他戏弄的富人给他送了口棺材想让他晦气一下。没想到郑堂把棺材劈开,一块块地丢进火里烧掉,边烧边唱:“郑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无大灾。”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