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赵一 十九
清代满族的宅院,一般是座北朝南。凡房舍,无论是三楹或五楹,都是在东端边开门,开关如口袋,称作“口袋房”。宅院通常是四方形,北侧居中是正房,正房有三间至五间不等,每间宽四米左右,叫作丈二大屋。进门即是堂房,堂房内置炉灶、炊事用具。西间为天,称上屋,由家中长辈居住,仍是“以西为尊”的民俗。东间居晚辈。院子左右建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多用二碾磨房和存放零杂物件,东厢房是粮仓。人口多的满家,也可以住进西厢房。在宅院四周套上石墙,砌上门桉,则为四合院。在东北农村,这种院子多用细柞森杆围成,称为“障子”。“障子”也有自己的特点,便于通风适合院内种菜、栽果。普通满家,盖不起厢房,便在正房的东西一侧,接上一个连山的小房,也叫耳房,或叫偏厦,用作仓储。 满族官宦人家的住宅比较复杂,一般要建三进。第一进为二堂(穿堂客厅),三间、七间不等,二堂中间有前后二门,直通大堂。第二进为大堂,五至七间不等。中间两间是办事厅,两侧是客人休息室。第三进为内室,正中房间是直系家属居所,东侧居一般家属。满族人家庭院内,通常有一影壁,有砖砌的,也有木栅的。富贵人家的影壁上,塑有红日或龙凤图案。影壁是掩体的演化,是一种安全设施。可是后来有些人对影壁作出人为的解释,赋予它神奇色彩,说影壁是这一家的假面,是用来防妖的。 满族镇宅“石敢当” 满族镇宅“石敢当”,立于胡同之口用来禁压不祥的大石。此三字,始见于《汉史·急就篇》:“敢当,言所当无敌也”。又因东狱大帝泰山神执掌人间生死之故,在其上又冠以“泰山”二字,曰“泰山石敢当”。 满族镇宅立“石敢当”习俗,在清代几乎遍及城乡。“石敢当”的埋立不是随随便便的,想怎么立就怎么立。满族建房说道较多,以西为贵,近水为吉,风水吸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并讲究大门朝向,俗有“大门朝阳,子孙满堂”。但是因环境迫使大门不能朝阳(一般朝阳指“向巳”,寺庙则“向午”),就将大门一侧缩半尺或一尺,而使大门斜向阳。这样,就需要在门前立“石敢当”。“石敢当”一般要求“高四尺八寸,宽一尺二寸,厚4寸,埋土八寸”。具体制作和竖立“石敢当”也有明确规定:“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后五龙日(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五虎日(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立“石敢当”时,只许家人男性培土,不能让外人看见。 清代,齐齐哈尔城一带,大都是八旗兵家眷聚集区,多建有明清北京满洲四合院。如今建华区东二道街果氏古宅“大夫第”(即芝兰庄)、建华区卜奎二道街的清代大草房,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先其门前或胡同均立“石敢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建华区倭家胡同中段路东正对面善家胡同东口,原是一座满洲老式四合院,其西墙根处曾立有碾子山产石一块阴刻“泰山石敢当”,字涂红色油漆,石高三尺,宽一尺,厚半尺,埋土一尺,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老区改造,现已不存于世。 满族镇宅立“石敢当”,房柱底埋“柱脚石”,宅前撒“石子”之习俗皆源于满族口头遗产说部(满语称“乌勒本”)的《天宫大战》中创世女神“阿布卡赫赫”被狡猾的恶神“耶鲁里”骗进大雪山里,她只好啃石头(满语称“倭赫”)充饥,就连住在山岩里的火神“多阔霍”和石头也被她吞进肚子里,烧得她肢体融化,眼睛变成了日月,头发变成了森林,汗水变成了江河。满族说部《天宫大战》有着相当凝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体现了满族及其先世祖先对自然的崇拜。石头不仅是女天神充饥的食物,而且是满族先民肃慎(息慎)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和战斗的武器。《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来朝贡弓矢”。直至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仍用石头为人类服务。石头的品格也值得赞美:它质地坚硬,不怕风吹雨打,不畏冰雪严寒;友谊坚如磐石;宁为玉(石也)碎,不为瓦全。 满族镇宅“石敢当”如今难以寻找,但立“石敢当”已演变为现代建筑所立“奠基石”,石拴红布,作为开工典礼之首仪,虽无镇邪驱灾之思,却有求吉祷福之意。 满族民间文学,既有从肃慎、勿吉、挹娄、靺鞨、女真等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口头创作,也有满族问世后的作品,包括神话、说部、传说、故事、民歌和说唱文学等。 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描述三位始祖女神阿布凯赫赫、巴那姆赫赫、卧勒多赫赫开天辟地并降伏恶魔耶鲁里的情形,情节跌宕起伏,色彩神奇诡异,体现了原始艺术的超凡想象力。神话《女真定水》等,则展示了洪荒时代初民们与险恶大自然抗争的无畏气概。《长白仙女》是一则族源神话,称本民族是天上仙女来长白山天池躬浴时,误吞神鹊所衔朱果受孕,生下婴儿的子孙,后被改叙作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神话,仍为民间妇孺皆知。此外,有关民间神职人员萨满降妖禳灾的神话,也多有流传,其典型作品是《尼山萨满》。 “说部”是满族民间文学特有样式之一,它是一种由民间艺人创编并传讲的散文体长篇叙事文学,又被俗称为“讲古”,与中原市井间的说书艺术类似。每部作品的篇幅都很长,须把整部大作品分成若干分部来逐次讲述。搜集到的长篇说部作品有《东海窝集传》、《红罗女》、《金兀术的传说》、《两世罕王传》、《东海沉冤录》和《黑水英雄传》等十几部,普遍具有情节震撼人心、人物个性鲜明、语言气势夺人的艺术特点。因说部作品常以本民族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为题材,故多带有历史传说性质。而短篇传说在满族民间也有很多,像《萨布素买军草》、《火烧船厂》、《珍珠门》、《大马哈鱼》等,都是颇为脍炙人口的。 民间故事,以反映阶级社会现实生活者居多,《桦皮篓》、《泪滴玉杯》、《采珍珠》、《德青天断案》、《一夜皇妃》、《祖宗婆》等,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讲述出民族社会生活百态,凸现了满族人民的情感追求、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
满族民歌,可分为“萨满祭祀歌”和“民间小唱”两类。萨满祭祀歌是旧时在聚族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场合由萨满演唱的礼神之歌,其韵律、调式带有浓烈的原始艺术气息,所唱内容因不同氏族而异。民间小唱,又可细分为“渔猎歌”、“情歌”、“仪礼歌”、“时政歌”、“儿歌”等项,在不同的聚居地域,分别流传着《跑南海》、《大风天》、《摇篮曲》、《子孙万代歌》、《阿库里》、《出征歌》、《跑马城》等谣曲。 满族的作家文学,一般认为当从满洲民族形成之时计起,而不包含靺鞨、女真时代的文人创作。成书于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典籍《满文老档》(额尔德尼、库尔缠等著),中间的若干部分已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可视作满族书面文学的滥觞。 早期满文著作,如《满文老档》、《太祖实录》和图理琛所著《异域录》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著作,学习满文应用之书如《清文启蒙》、《初学必读》、《虚字指南》及《清文典要》等,是以汉文解释满语语法、读法、书法及造句的书。满译的汉文名著极为普遍,汉文名著大多译成满文。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均有满文译本。扎克丹所译《聊斋志异》,将原书神态毕现地译出,文字表达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满族文化的发展,还突出表现在满族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清朝贵族昭梿所著《啸亭杂录》,就其耳闻目睹的清前期的制度、仪礼、事件、人物等,杂记成书,对研究满蒙及清代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是北京岁时风土的记录,现有多种外文译本。满族县令和帮额所著《夜谈随录》,反映了满族下层的不满情绪。清代满族还出现了不少女作家,西林太清(顾太清)所著《天游阁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此外还有科德氏著《琴谱》、完颜悦姑著《花堁闲吟》、库里雅令文著《香吟馆小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