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在线阅读 - 第五百四十五章 《明史》评语

第五百四十五章 《明史》评语

    第545章《明史》评语

    《清史》修的并不快,已经算是很慢了。

    从努尔哈赤这位“太祖”算起,一直到康熙,拢共也就四代皇帝,这修起来自然是快的很。

    雍正的帝位确实没有被认可,只被追谥为瀛国公,这不在什么务必求真的行列,而是历史惯例。

    在《清史本纪》中,同样也是列为《瀛国公纪附恭顺侯纪》。

    前者说的是雍正,后者说的是则被砍脑袋的弘历。

    鞑子小皇帝弘历的帝位与其说是被废了,倒不如说他的帝位在满清自家法统内就不合法,所以理所当然不被承认。但在史书中还是有详细撰述,并同样被追谥为恭顺侯,包括雍正在康藏里塘被铸碑列传,刻为昏德公的记录也在其中。

    《明史》、《清史》两部史书同时成书,并被朝廷出版,刊印天下。

    这真的可以算的上是前无古人了!

    历朝历代,史书修订不仅是胜利者的权利,同样也不是寻常百姓,及至普通士绅能随便乱看的,非得达官显宦、王公贵族才有资格查阅。

    如今,大明新朝将《明史》、《清史》刊印下发,并且定价也不高,就是寻常书籍的价钱,甚至还更为便宜,就算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起。

    而萧仁方,连带国史院诸史官,在史书编撰完毕后,也都得到了对应嘉奖。萧仁方直接升授光禄大夫,虽然官职没变,但品阶却从正二品连跳两级,到了正一品。

    南京天子脚下,近水楼台。

    这几日南京士民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几乎都围绕在这新出版的两朝史书上。

    《清史》并没有多少人关注,拢共就那么四位皇帝,还是鞑子皇帝,甚至有两个还是入关前和被追谥的,剩下两位要么英年早逝,没啥好说的,要么干脆都经历过,知道什么样。

    反而《明史》在民间关注度空前的高,毕竟如今可是大明新朝,承袭的可是前明王朝,就算寻常百姓茶余饭后,也对此颇为好奇。

    那些士子读书人更是都想看看,这部被满清鞑子编修了快一百年的前朝史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且大明新朝又会给出何等评价?

    紫禁城三大殿的右边,是文楼和文华殿,这里明初是专门供给太子摄政观朝的场所。嘉靖年间以太子年幼,难以摄政为由,重新收回皇帝便殿,并用于举办经筵,还有殿试阅卷。

    清朝沿袭明制,同样也喜欢在文华殿举办经筵,只不过清朝的经筵要用满语、汉文各讲一遍,而且只能跪着论述。

    文华殿的后门就是文渊阁了,这里也是皇家图书馆,有大量珍贵藏书,还有皇帝珍藏的一些稀奇玩意儿。

    明清两朝,文渊阁都是皇室专用,只有举办经筵的时候,对于有幸参加的文臣,皇帝一高兴赏赐之下,才能来此观阅藏书。

    不过大明新朝,皇帝已经将这里全面开放,只要有官职在身,就能进来看书查资料。但必须进行登记,而且不能毁损,若是有所毁损,则要按市价高一倍,赔付金银。

    作为起居注官的孟彦,今日一下班,却并未着急回家,而是绕道先去了趟文渊阁。

    因为他听说,《明史》、《清史》两部成书,还有修订的初稿、定稿、手抄本,包括皇帝御批都在今日入库。

    要是去晚了,可就来不及了。

    走了老远的路,才到文渊阁。

    阁前有专门看管的侍卫与女官。

    孟彦恭谦的递上自己的官牌印信:“我想来借阅今日入库的《明史》稿件,不知可还有了?”

    女官确认了官牌无误,说道:“《明史》的稿件与成书都已经在今早入库,但稿件与手抄本、御批都不能借出,只能进入阁翻阅。成书可以借出,但每次只能外借三日,若有毁损,则按市价高一倍价格赔付。”

    孟彦点头:“那我进去看吧!反正现在时辰还早,距离宵禁还有些时间。”

    女官收起官牌,又拿起册子翻阅查找了片刻,随即将一块木牌交给了孟彦,上面没写别的,就是记录《明史》稿件与成书都放在哪一层。

    “有劳。”

    孟彦拱手接过,那些持械侍卫则一直盯着他进入阁内,才收回目光。

    入了阁中,里面的光线却并不昏暗,明显当初设计上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拿着木牌,迅速找到收录了《明史》的那一层藏书架,沿路几乎没碰到什么人。

    这也正常,虽然皇帝允许官员可以自由来这里看书,甚至一些不太重要、唯一性的书籍,还能借阅出去。但到底也不可能真的天天都有许多官员,跑过来文渊阁看书的,又不是整天闲的没事干。

    孟彦先抽出那部《明史诸帝本纪》,随手一翻阅:“倒还算中肯。”

    从洪武到建文,再到永乐,基本就那么回事。既肯定了洪武、永乐的功绩,也点出了这两位的烂政。尤其是洪武、永乐发行的大明宝钞,的确是让明朝百姓、宗藩、官吏全都深受其害,这个锅是无论怎么甩也甩不掉的。

    建文……建文没啥好说的,总共就当了三年皇帝,随后就被永乐篡夺了皇位。

    是的,大明新朝编修的《明史》中,对这一段用的就是篡夺,虽然肯定了永乐盛世的功绩,但篡位便是篡位,有何可辩驳的?

    难道真按照永乐大帝强词夺理那套:“洪武三十五年,我爹朱元璋传位于我?”

    这开什么阴间玩笑!

    而且,在这本成书中,建文的《惠宗纪》中,朱怡炅也给出了批注:“无帝王之才,却有帝王之格。以中人之姿,承大明国祚。惜兴宗孝康皇帝英年早逝,致叔侄相残……”

    建文的确算是被儒生给忽悠瘸了的典型,仅从其在位三年,就完全破坏了老朱留下的藩王戍边政策,就可见一斑。

    总有人说削藩是对的,因为朱棣也在削藩,而且晋朝就是亡于八万之乱。可问题是,建文只是学削藩,但削藩结束后,压根不做任何补救措施,那一片土地完全自生自灭,跟闹着玩似的。

    朱怡炅的批注点评已经很客气,只是说建文没有才能,甚至要不是朱标死的太早,打乱了老朱的部署,压根不可能是建文来当皇帝,也没时间去重新培养建文。

    接下来半月,孟彦几乎天天都来文渊阁借书,不仅看成书,还有各类初稿、定稿,还有皇帝对史镐的亲笔御批。

    都没看到南明,孟彦就已经颇有种荡气回肠。

    上到皇帝,下到文武官吏,甚至还有内廷的太监,真可谓是类人群星闪耀……从明堡宗往后,除了寥寥几个好些,剩下一个比一个离谱。

    就连稍微好些的几位皇帝,比如那位创造了大名鼎鼎的“弘治中兴”的弘治帝,就很有问题,虽然书中没有否定弘治中兴,却给出了大量数据进行参考,末尾还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皇帝批注:“吾观成化荒唐,百姓户民也有7000万,而弘治中兴,却只剩不到5000万,这是何故?”

    连续看了半个多月,总算将整本正书看完,正书末尾还有朱怡炅亲笔写下的总结:“思宗崇祯帝,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大厦将倾,亦有其责,却不可全赖其身。实为嘉靖、万历怠政,致使国政糜烂败坏、财赋崩殂、党同伐异,众正盈朝,而又民不聊生……”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这两种性格集于一人,可见崇祯的能力的确堪忧。

    但他只是负有责任,亡国之君他是怎么甩都甩不掉的,可大明速亡的责任也不全在于他。

    总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更有甚者说明实亡于嘉靖,这话……其实很对,虽然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结果理论上没错。

    嘉靖、万历连续两代帝王,一个二十年不上朝,另一个四十年不上朝。

    嘉靖还有海瑞、张居正为其续命,苟延残喘。而到了万历末年,张居正被万历强行扳倒,一条鞭法全面失败。

    整个大明接受了几十年的无政府状态,再到天启、崇祯来接盘,便是崇祯天纵之才,也不可能力挽狂澜。

    因为国家的根基早就腐朽了,非得打烂了重建才有机会。

    当时的外藩使节甚至专门写日记,言明自己从未见到过万历皇帝,只能对着皇帝龙椅参拜。

    终万历一朝,没有权臣,不是在于万历手段多么高明,而是万历朝,已经没有权臣存在的土壤。

    连国家的行政系统都几乎瘫痪,就算权臣想出现,手下都没人干活,拿什么去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