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兵临城下(中)
从德国统帅部参谋长的命令也可以分析出,国防军与希特勒的间隙是有的,那些国防军的元帅和将军,在执行元首命令的时候也是有所保留的,希特勒与德国国防军之间就像永不停歇的“战争”,希特勒也是感觉到了这种情况,才急着要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听命自己,如臂使指的军队——党卫军。
德国的军事安排在大体上还是按照历史的安排,如期地进行着,整个波兰战役就出现了李默的德军第十五机械化军这个变数,哪么战争局势会和历史惊人的相似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历史上的波兰战役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华沙战役。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西邻维斯瓦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上十分重要。对于德军来说,迅速攻克华沙可以对波军士气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战役的速战速决。
1939年9月8日,德军第七轻装甲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时华沙波兰守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并且已经有东撤迹象。正常来说,上策是放任波军撤出华沙城再行围歼,但希特勒命令机械化军先包围华沙,然后向东推进。
希特勒这个命令送到赖歇瑙上将手中,差点被吓死,用一个军去包围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城市,那是自己作死的节奏。何况第七轻装甲师已经发动攻击了,没有办法的赖歇瑙上将只能向统帅部发报说明情况。同时还附上李默的原话:“不作死,便不会死。”
而此时的波兰首都已经是一片混乱了,无数的人群在出逃,包括总统在内,总统一跑,士兵也跟着跑,这下就是全城逃跑,如此情况下波兰首都拿什么去防御?已经是回天无力了,可以说第十五机械化军可以轻松拿下人心惶惶的华沙。
但是希特勒还是不同意赖歇瑙上将的进攻请求,并亲自发电报命令隆美尔立即回到接受试探进攻。退回环形防御阵地。这可是越级指挥。反正希特勒老是喜欢这么干,这也是希特勒不断与陆军积累矛盾的地方。这一次破天荒地给赖歇瑙三江发电说明原因,因为法国开始在马其诺防线上象征性地试探攻击了,为了稳住法军。希特勒必须要战术保留波兰的首都。等歼灭绝大部分波兰的有生力量后。才回头来攻打华沙。
……
1939年9月9日,即德军抵达华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发出第三号命令。要求进攻波兰的陆空部队做好调往西线的准备。原来这一天,西线的法国第4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而希特勒非常担心这是对方大规模进攻的前奏。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做为德国来说,需要保存实力,尤其是需要保存装甲部队和空军等快速兵团的实力,以便一旦形势紧迫时可以迅速西调。不过,在未明确法军意图前,德军是不应该调往西线的,只能处于一种待命状态。
同时,对于德军来说,也需要为部队西调后仍能有实力依靠剩余部队打败波军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其在调动之前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波军,以减轻日后东线战场上波军对峙的压力。如果放任波军华沙守军向东撤离将使德军难以保证在西调前追上并歼灭这支12万人的部队,况且法军9日的行动明显是针对8日德军夜抵华沙一事。正是出于这一初衷,德军才将准备东撤的波军又堵回了华沙,并放弃了迅速攻克华沙的胜利,转而向东以求歼灭更多波军及其新建兵团,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果然几天后,1939年9月12日,根据英法最高层的指示,法军的进攻行动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军兵临布列斯特要塞。这次德军一反前次在华沙的围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经过4天攻坚,力克该城,随后形成了将波军在布格河以西部队全部合围。
在攻克要塞过程中,为了防止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和因华沙波军的牵制导致进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军于1939年9月15日请求苏联出兵。这个请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怀,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下辖第341011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步兵军)与乌克兰方面军(下辖第5612集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和铁木辛哥指挥下开进波兰东部。这个行动,立刻将布列斯特以东30余万波军牵制并吸引过去,使得德军也迅速攻克了该要塞。
当然,德军请求苏联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也同华沙之战有关。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苏联出兵相助为上策。
当9月17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
从历史上的华沙战役分析,德军的部署也是完全正确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出现李默这个“搅屎棍”,在基本解除德国两面作战的情况下,用两天的时间就连续突破波军的几道防线,兵临华沙城下,当然这有李默想借着波兰战役检验部队的因素在里面,另外的一个因素就是李默的私心了,因为李默还需要战功来身居高位,同时这个战略也是希特勒安排的,李默只不过是执行而已。
……(未完待续。。)
ps:鸣谢:
宅的很彻底投了1票
小神投了2票u
德国的军事安排在大体上还是按照历史的安排,如期地进行着,整个波兰战役就出现了李默的德军第十五机械化军这个变数,哪么战争局势会和历史惊人的相似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历史上的波兰战役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华沙战役。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西邻维斯瓦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上十分重要。对于德军来说,迅速攻克华沙可以对波军士气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战役的速战速决。
1939年9月8日,德军第七轻装甲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时华沙波兰守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并且已经有东撤迹象。正常来说,上策是放任波军撤出华沙城再行围歼,但希特勒命令机械化军先包围华沙,然后向东推进。
希特勒这个命令送到赖歇瑙上将手中,差点被吓死,用一个军去包围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城市,那是自己作死的节奏。何况第七轻装甲师已经发动攻击了,没有办法的赖歇瑙上将只能向统帅部发报说明情况。同时还附上李默的原话:“不作死,便不会死。”
而此时的波兰首都已经是一片混乱了,无数的人群在出逃,包括总统在内,总统一跑,士兵也跟着跑,这下就是全城逃跑,如此情况下波兰首都拿什么去防御?已经是回天无力了,可以说第十五机械化军可以轻松拿下人心惶惶的华沙。
但是希特勒还是不同意赖歇瑙上将的进攻请求,并亲自发电报命令隆美尔立即回到接受试探进攻。退回环形防御阵地。这可是越级指挥。反正希特勒老是喜欢这么干,这也是希特勒不断与陆军积累矛盾的地方。这一次破天荒地给赖歇瑙三江发电说明原因,因为法国开始在马其诺防线上象征性地试探攻击了,为了稳住法军。希特勒必须要战术保留波兰的首都。等歼灭绝大部分波兰的有生力量后。才回头来攻打华沙。
……
1939年9月9日,即德军抵达华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发出第三号命令。要求进攻波兰的陆空部队做好调往西线的准备。原来这一天,西线的法国第4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而希特勒非常担心这是对方大规模进攻的前奏。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做为德国来说,需要保存实力,尤其是需要保存装甲部队和空军等快速兵团的实力,以便一旦形势紧迫时可以迅速西调。不过,在未明确法军意图前,德军是不应该调往西线的,只能处于一种待命状态。
同时,对于德军来说,也需要为部队西调后仍能有实力依靠剩余部队打败波军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其在调动之前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波军,以减轻日后东线战场上波军对峙的压力。如果放任波军华沙守军向东撤离将使德军难以保证在西调前追上并歼灭这支12万人的部队,况且法军9日的行动明显是针对8日德军夜抵华沙一事。正是出于这一初衷,德军才将准备东撤的波军又堵回了华沙,并放弃了迅速攻克华沙的胜利,转而向东以求歼灭更多波军及其新建兵团,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果然几天后,1939年9月12日,根据英法最高层的指示,法军的进攻行动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军兵临布列斯特要塞。这次德军一反前次在华沙的围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经过4天攻坚,力克该城,随后形成了将波军在布格河以西部队全部合围。
在攻克要塞过程中,为了防止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和因华沙波军的牵制导致进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军于1939年9月15日请求苏联出兵。这个请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怀,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下辖第341011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步兵军)与乌克兰方面军(下辖第5612集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和铁木辛哥指挥下开进波兰东部。这个行动,立刻将布列斯特以东30余万波军牵制并吸引过去,使得德军也迅速攻克了该要塞。
当然,德军请求苏联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也同华沙之战有关。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苏联出兵相助为上策。
当9月17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
从历史上的华沙战役分析,德军的部署也是完全正确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出现李默这个“搅屎棍”,在基本解除德国两面作战的情况下,用两天的时间就连续突破波军的几道防线,兵临华沙城下,当然这有李默想借着波兰战役检验部队的因素在里面,另外的一个因素就是李默的私心了,因为李默还需要战功来身居高位,同时这个战略也是希特勒安排的,李默只不过是执行而已。
……(未完待续。。)
ps:鸣谢:
宅的很彻底投了1票
小神投了2票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