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节 百姓的各种事务
在建造采邑的时候,县师会测量它的土地,辨别该地所有的人民和财产,从而划定它的地域。同时,县师每年需要按季征收野地的赋税。 遗人,掌管王国的储备,来等待向百姓施加恩惠。乡里的储备,用来救济乡民中饥饿困乏的人;门关的储备,用来抚养为国事而失去生命的人的父母和孩子;郊里的储备,用来供给出入王都的宾客;野鄙的储备,用来供应寄居的旅客;县都的储备,用来防备灾荒。在遇到有接待宾客、会同、征伐、劳役的事情,遗人掌管道路所需的储备。 国都中和野外的道路,每10里设有茅庐,茅庐中备有饮食;每30里设有宿处,宿处有客舍,客舍中有储备的东西;每50里有集市,集市中有候馆,候馆中也有储备的东西。凡是有关储备的事情,遗人会加以巡视查核,按时颁布有关储备的政令。 均人,掌管着让地税合理的任务,使得山林川泽合理,使得各种从业税合理,使得对于人民、牛马、车辇的服役征调合理。凡是体力服役的征调,军人需要依照年成的好坏:丰年的时候,公事平均每人征用3天;中等年成的时候,公事平均每人征用2天;歉收年成的时候,公事平均每人征用1天。在发生饥馑疫病的时候,均人会免除体力服役,免除赋税,不征收山林川泽税和各种从业税,因而也就不用做让地税合理的工作。在三年大校比的时候,均人会对各种赋役作一次大的合理调整。 (6)师氏/媒氏 师氏,负责告诉王美善的道理。他用三德来教育公卿大夫的子弟:一是中庸之德,用作道德的根本;二是及时行仁义之德,用作行为的根本;三是孝德,用来制止犯上和邪恶的事情。师氏会教育公卿大夫的子弟三行:一是孝行,用来亲爱父母;二是善于交友之行,用来尊敬有德行而善良的人;三是敬顺之行,用来侍奉师长。 王在上朝时,师氏需要站在虎门外的左边,观察王处理朝政。师氏掌握王国中符合礼和不符合礼的故事,用来教育公卿大夫的子弟。国中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也要参加学习。在祭祀、接待宾客、会同、丧事、征伐之事的时候,王如果亲自参加,师氏就会随行。王在野外处理朝政的时候,师氏也像在国中那样观察王处理朝政。 师氏会使自己的下属率领四夷的奴隶,各自拿着本族的兵器、穿着本族的服装,守卫在王的库门外,禁止行人靠近王宫。如果朝设在野外,师氏就负责内线的守卫。 保氏,负责劝谏王的过失,用道艺来教养公卿大夫的子弟。保氏教公卿大夫的子弟六艺:一是五礼,二是六乐,三是五射,四是五驭,五是六书,六是九数。保氏还教公卿大夫的子弟六种仪容:一是祭祀时的仪容,二是做宾客时的仪容,三是在朝廷上的仪容,四是丧事时的仪容,五是征伐时的仪容,六是驾车时的仪容。凡是有举行祭祀、接待宾客、会同、丧事、征伐事情的时候,王如果参加,保氏需要随行。王在野外处理朝政的时候,保氏也像在国中那样,站在路门的左边观察王处理朝政。同时,保氏会让下属守卫王宫室的旁侧小门。 司谏,负责纠察万民的德行,从而鼓励他们在增进善道方面相互研讨,规正他们的品行,从而劝勉他们学习道艺。司谏会到民间做访问、观察,按时记录人们的德行和道艺,辨别其中有才能而且可以担任国事的人。司谏通过访问、观察,来考察乡里的治理情况,来报告给上级,进而决定对乡里官吏的罢免或者升迁,或者对有罪的人实行赦免。 司救,负责了解百姓的邪恶和过失,从而对有些百姓加以责罚,同时用礼来防禁、挽救他们。凡是百姓中有邪恶的,司救首先会进行3次谴责,如果不改的话而后加以鞭打处罚,3次鞭打处罚还是不改的话,就由司寇按照法令施加刑罚,让他坐在嘉石上羞辱他,再交到司空那里罚他服劳役。那些有过失的,3次谴责之后不加悔改,司救而后就会给他鞭打处罚,三次鞭打处罚还是不加悔改的,司救会把他关进监狱。一年四季如果有自然灾害而使得百姓困病的,司救会拿着旌节巡视国都以及郊野,用王的名义对灾民施行救济。 调人,负责对百姓间的仇怨加以调解。凡是因为国事杀伤人的,调人会和乡里的民众一同评断是非。对于因为国事杀伤他人畜禽的,调人也是这样处理。在调解仇怨的时候,如果是某人的杀父仇人,就让他躲避到海外去,如果是杀害兄弟的仇人,就让他躲避到千里之外去,如果是杀害伯叔父儿子的仇人,就让他不要居住在同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