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风月宝贱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叙例 应劭自序 卷一皇霸 三皇 五帝 三王 五伯 六国 卷二正失 乐正后夔一足 丁氏家穿井得一人 封泰山禅梁父 叶令祠 孝文帝 东方朔 淮南王安神仙 王阳能铸黄金 宋均令虎渡江 彭城相袁元服 卷三愆礼 卷四过誉 卷五十反 卷六声音 商 角 宫 征 羽 埙 笙 鼓 管 瑟 磬 钟 柷 琴 空侯 筝 筑 缶 笛 批把 竽 簧 籥 篪 箫 籁 箛 卷七穷通 卷八祀典 先农 社神 稷神 灵星 灶神 风伯 雨师 桃梗苇茭画虎 雄鸡 杀狗磔邑四门 膢 腊 祖 禊 司命 卷九怪神 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 世间多有恶梦变难必效 城阳景王祠 鲍君神 李君神 石贤士神 世间多有亡人魄持其家语声气,所说良是 世间亡者,多有见神,语言饮食,其家信以为是,益用悲伤 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扑杀之,以血涂门户然众得咎殃 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 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 世间多有蛇作怪者 世间人家多有见赤白光为变怪者 卷十山泽 五岳 四渎 林 麓 京 陵 丘 墟 阜 培 薮 泽 沆 沛 湖 陂 渠 沟 洫 佚文 声音 祀典 四夷 古制 姓氏 讳篇 释忌 服妖 丧祭 宫室 市井 数纪 新秦 狱法 折当 恕度 情遇 辑事 阴教 辨惑 嘉号 徽称 心政及其它 附录 范晔后汉书应劭传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华峤后汉书 同上引续汉书 晋书祖纳传 刘知几史通自叙篇 苏颂苏魏公文集校风俗通义题序 洪迈容斋五笔卷六经解之名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二子类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 丁黼跋 李晦跋 谢居仁题辞 郎壁金序 朱君复诸子酌淑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四读风俗通义 蔡仲光谦斋文集卷五读风俗通义 王钺读书蕞残 朱筠风俗通补逸题识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杂家类四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三子部杂家类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 周广业意林注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风俗通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六风俗通 卢文弨群书拾补风俗通义 桂馥晚学集卷五书风俗通后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十六风俗通义十卷 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补风俗通姓氏篇序 黄廷鉴元大德本风俗通义跋 顾櫰三补辑风俗通义佚文自序 谭献复堂日记卷五 龚自珍最录汉官仪 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二风俗通义篇目考 蒋国榜补辑风俗通义佚文跋 刘咸炘旧书别录卷四乙二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校注叙例 应劭风俗通义,隋书经籍志入之杂家,前人评论,大都讥其不纯,侪之俗儒;后进循声,莫能原察。闲尝翻其书,知其立言之宗旨,取在辩风正俗,观微察隐,于时流风轨,乡贤行谊,皆着为月旦,树之风声,于隐恶扬善之中,寓责备求全之义;故其考文议礼,率左右采获,期于至当,而不暖姝于一先生之言,至于人伦臧否之际,所以厚民风而正国俗者,尤兢兢焉。周礼合方氏职云:“除其怨恶,同其好善。”郑玄注云:“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其应氏之谓乎 在中国古代社会时期,任何王朝,无不强调移风易俗之作用,汉代且设有风俗使,常以时分适四方,览观风俗。贾山至言曰:“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一〕”王吉上疏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同风,九州共贯也。〔二〕”唐德宗时,遣黜陟使行天下,陆贽说使者庾何,请以五术省风俗为首务〔三〕。楼钥论风俗纪纲,谓:“ 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四〕”郑晓论风俗,谓:“夫世之所谓风俗者,施于朝廷,通于天下,贯于人心,关乎气运,不可一旦而无焉者。〔五〕”黄中坚论风俗,谓:“天下之事,有视之无关于轻重,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六〕”其视风俗之重也胥若是,盖未尝不以移风易俗为手段,而达其潜移默化之目的,此春秋井田记所以有“同风俗”〔七〕之说也。良以吾华为多民族之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八〕,故尔古之大一统之君,继同轨同文之后,莫不以同风俗为急务也。然则风俗云者,诚为研究封建社会不可或少之课题也。应氏此书,不仅为论述此问题之权舆,抑且为董理汉代风俗之第一手材料,足供研究中国风俗史者之要删。盖应氏于通古今之邮而外,尤究心于通雅俗之故,故其书于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所积累之经验而以俚语出之者,尤津津乐道焉,此于先汉古籍中尤为不可多得者。刘知几曰:“ 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多拘忌,故应劭风俗通生焉。〔九〕” 风俗通义之称风俗通,四库提要谓:“不知何以删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欤”器案:华峤、范晔俱称风俗通,刘昭补注续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亦称风俗通,补注且于五行志卷五引风俗通曰:“劭故往观之,何在其有人也劭又通之曰云云。”又引风俗通曰:“光和四年四月,南宫中黄门寺有一男子长九尺云云。”臣昭注曰:“检观前通,各有未直。”然则是劭自以通为言,而六朝承之也。洪迈尝据此书谓汉儒训释,有通之名〔一0〕,其说是矣而未尽也,应氏此书实已具三通之雏形,而为后代“通书”之初祖,固非白虎通诸书之所可同日而语也。 桂馥谓风俗通,盖劭“少年之作”〔一一〕,其说似是而实非。本书正失篇封泰山禅梁父条云:“予以空伪,承乏东岳,忝素六载。”此为仲远行事见于本书最晚之年限。考本传,劭以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至兴平元年,弃官归袁绍,前后适为六载。则是书之成,当在归袁以后。同篇彭城相袁元服条,盛称袁氏“载德五世”,此亦归袁后之佞言也。又续汉书五行志注引风俗通言:“光和中,劭时为太尉议曹掾云云”,光和为汉灵帝中平前之年号,以光和纪元仅有七年,则劭之为太尉议曹掾,不过早于拜太山太守者十许年耳,亦不得谓之少年。此皆应劭自言其历官之于本书之足征者,益知桂氏谓为少作之不足据也。 应氏书,隋志着录三十卷,注:“录一卷,梁三十卷。”意林三十一卷,两唐志俱作三十卷,而日本国见在书目又作卅二卷,当即并录一卷计之耳。其书三十一卷,卷为一篇,今存者十篇,则北宋时崇文先阙本,苏颂以私本因官书校定,而次第录之者也。元佑中,尝征书于高丽,其目录中有风俗通义三十卷〔一二〕,然当时犹传此本者,盖彼邦亦无是也。其余二十篇,见于苏颂校风俗通义题序〔一三〕者:曰心政,曰古制,曰阴教,曰辨惑,曰析当,曰恕度,曰嘉号,曰徽称,曰情遇,曰姓氏,曰讳篇,曰释忌,曰辑事,曰服妖,曰丧祭,曰宫室,曰市井,曰数纪,曰新秦,曰狱法。苏颂又云:“子钞但着卷第凡三十一,而不记篇名,意林则存篇名,而无卷第,而第八则篇名亦亡。”则应氏书原本三十一卷也,其作二十卷者亦非矣。而章学诚乃谓:“应劭风俗通义,劭自序寔十卷,隋书亦然,至唐志乃有三十卷,非疏解家为之离析篇第,其书安得有三倍之多乎〔一四〕”既昧探源,遂滋向壁,乃欲以通文史之义,续歆、固之业,岂非“白圭之玷”乎 应氏书卷帙,今所存者,劣及三分之一,原书佚篇,已如苏氏所举,于其存者,覆加寻检,则一篇之中,犹有佚条〔一五〕,一条之中,犹有佚句〔一六〕,甚矣,应书之厄也自钱大昕以下诸家,搜采遗文,拾遗补阙,冀复旧观;而姓氏一篇,之者尤众〔一七〕,前脩未密,后出转精,谅乎其为应氏之功臣也。唯诸家所,其沈而未钩者固多,其而非佚者亦伙,钱辑则有孝文革舄、柘林为弓二条,顾辑则有秦刻、汉书、藉田、大江、笙、坎侯、羌笛、秦筝、五声、八音,及福脯、秦运十一条,此皆二氏之失者也。别有割裂未当,伦脊毫无,或一事而两属〔一八〕,或两事而不分〔一九〕,或当在甲而入乙〔二0〕,或既见前而重申〔二一〕,且有以汉以后之事而羼入者〔二二〕:凡此纰缪,悉为是正,并依苏氏所见篇目,略为类聚。夫由今之所,欲以复应书之旧,悬解臆断,不无得失,如之何其任情无例,至此极也比年以来,逸书颇出,多为前脩所不及见,其引应氏书,往往溢出旧之外,爰最录之,以程其识小之功,非以此求胜前人也。 昔吕氏着书,始发互见之例〔二三〕,后儒继起,多沿其波,其述作繁富者,往往称一事,陈一义,见于彼者,复具于此,出于甲者,又详于乙,观其会通,兼收并蓄,固无害也。今于本书说时王典制者,即取其汉官仪以相印证;又应氏汉书集解,可与本书相发明者,亦采获无遗;盖以应氏之说,证应氏之书,其为证尤切也。 至是书之足供研读后汉书之助者,尤为指不胜数。后汉书周景传及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张璠汉纪,俱载当时论者,讥议韩演、周景二人之失,语焉不详,其辞则见于本书之十反篇也。又后汉书方术传中人,类皆流俗所传,其中多有取古仙人名,傅会为时人者。淮南子泰族篇已称王乔、赤松子,齐俗篇作王乔、赤诵子,而东汉复有王乔;宋玉高唐赋已称上成郁林,而东汉复有上成公。俗语不实,流为丹青。应氏则于正失篇叶令祠条,举王乔事而辨其诬,其识高出东汉诸史,不啻倍蓰,此其一隅耳。 应氏书,自卢氏拾补为之考文订事,筚路褴褛,已导先路;其后,钱氏大昕、臧氏镛堂、顾氏明、孙氏志祖、郝氏懿行、朱氏筠、刘氏师培,续有是正,而孙氏诒让札移所发二十许事,尤微至。凡此,皆校注取精用宏之所资也。至于校注所用之底本则为四部丛刊景印元大德本,而校以宋本〔二四〕、朱藏元本〔二五〕,明仿元大德丁未刊本〔二六〕、吴琯本〔二七〕、两京遗编本〔二八〕、何允中本〔 二九〕、程荣本〔三0〕、胡文焕本〔三一〕、钟惺评本〔三二〕、郎壁金本〔三三〕、汪士汉本〔三四〕、王谟本〔三五〕、郑国勋本〔三六〕、百家类纂本〔三七〕、百子类函本〔三八〕、诸子汇函本〔三九〕、诸子合雅本〔四0〕、古文奇赏本〔四一〕、诸子拔萃本〔四二〕、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四三〕,以及郎壁金校引之宋本、钱大昕所引之严于鈇本,征引所及,例得备书。至诸古注、类书及子杂等书引及风俗通者,尤为繁富,不及一一缕也。 〔一〕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 〔二〕汉书卷四十二王吉传。
〔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陆贽传。 〔四〕攻媿集卷二十五奏议。 〔五〕策学卷二。 〔六〕蓄斋文集卷五。 〔七〕见佚文宫室篇,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说井田之义同。 〔八〕详本书应劭风俗通义序引传曰。 〔九〕刘知几史通自序。 〔一0〕容斋五笔卷六。 〔一一〕晚学集卷五书风俗通义后。 〔一二〕高丽郑麟趾高丽史卷第十宣宗:“辛未八年六月丙午,李资义等还自宋,奏云: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乃曰: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百篇尚书、风俗通义三十卷、计然十五卷。”案:高丽宣宗八年,当宋哲宗元佑六年,所求书目录,共一百二十八种。 〔一三〕苏魏公文集卷六十六。 〔一四〕校雠通义补郑六之三。 〔一五〕如佚文声音篇及祀典篇所列诸条。 〔一六〕如十反篇聘士彭城姜肱条、声音篇琴条及筝条,俱有脱文,详见各条校注。 〔一七〕今所见计有:殿本附录,朱筠,钱大昕,张澍,顾櫰三,姚东升北京图书馆藏原稿本,王仁俊,陈汉章等,其它如臧庸、徐友兰,亦略有补。 〔一八〕意林引“案秦昭王太后始临朝也,牧守长不宜数易云云”,拾补分为两条;续汉书五行志注引“中平中,京师歌董逃,董卓以董逃之歌,主为己发,大禁绝之,死者千数。灵帝之末,礼坏乐崩,赏罚失中云云”,拾补分为两条;陈汉章姓氏篇校补则不知“伯成”即“阳成”之误,而分为二,说详佚文。 〔一九〕御览九0一引“灵帝于西园宫中驾四白驴云云”,及“凡人相骂曰死驴云云”,本为二条,拾补合为一条。 〔二0〕拾补据御览引“左回天、徐转日、具独坐、唐应声云云”,不列入服妖篇中,其它如此者甚众,不悉具。 〔二一〕拾补引“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云云”条,重出。 〔二二〕御览引“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余问服君云云”,此裴玄新语文,御览误引,诸家本从之,误甚。又猗觉寮杂记引“许自然”条,此唐人也,朱翌误引。今皆驳正。 〔二三〕吕氏春秋谕大篇:“解在乎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云云。”高诱注:“说见务大篇。” 〔二四〕宋嘉定十三年庚辰,东海丁黼刊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存卷之四至卷之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丁黼,宋史卷四百五十四有传,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三十六答丁大监黼,卷三十七与丁制副黼,甲午。 〔二五〕元大德丁未,李果序刊本,每半页十行,行十六字。有“朱筠”、“朱筠之印”、“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朱锡庚印”、“逸休堂藏书印”、“绍廉经眼”等藏书印,今归寒斋。 〔二六〕简称明仿元本。 〔二七〕古今逸史,明吴琯刊本,此本为四卷,简称吴本。 〔二八〕两京遗编,明胡维新辑,万历十年刊本,简称两京本。 〔二九〕汉魏丛书,明何允中辑,万历二十年刊本,简称何本。 〔三0〕汉魏丛书,明程荣辑,万历二十年刊本,简称程本。 〔三一〕格致丛书,明胡文焕辑,万历三十一年胡氏文会堂刊本,简称胡本。 〔三二〕秘书九种,明钟惺评辑,万历中金阊拥万堂刊本,简称钟评本。 〔三三〕明天启丙寅六年郎壁金堂策槛刊本,简称郎本。 〔三四〕秘书廿一种,清汪士汉辑,康熙七年据古今逸史版重编印本,简称汪本。 〔三五〕增订汉魏丛书,清王谟辑,干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本,简称王本。 〔三六〕龙溪精舍丛书,清郑国勋辑刻本,简称郑本。 〔三七〕百家类纂,明沈津纂辑,隆庆元年刊本,简称类纂。 〔三八〕百子类函,明叶向高选订,万历壬子四十年刊本,简称类函。 〔三九〕诸子汇函,明归有光辑,万历中刻本,简称汇函。 〔四0〕诸子合雅,明万历中刻本,简称合雅。 〔四一〕古文奇赏,明万历中刻本,简称奇赏。 〔四二〕诸子拔萃,明李云翔评选,天启七年秣陵唐氏刻朱墨套印本,简称拔萃。 〔四三〕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明叶绍泰辑,崇祯十五年刊本,简称别解。 风俗通义序〔一〕 汉太山〔二〕太守应劭〔三〕撰〔四〕 王利器校注 昔仲尼没而微言阙,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五〕。重遭战国,约从连横〔六〕,好恶殊心〔七〕,真伪纷争〔八〕:故春秋分为五〔九〕;诗分为四〔一0〕;易有数家之传〔一一〕;并以诸子百家之言〔一二〕,纷然殽乱〔一三〕,莫知所从。 〔一〕朱藏元本作“大德新刊校正风俗通义序”。 〔二〕“太山”,当作“泰山”,后汉书应劭传亦作“太山”,此范晔避祖讳改;何本、郎本、钟本作“泰山”。 〔三〕何本、郎本、钟本“应劭”上有“南顿”二字。应劭,范书有传。劭之字,范书作仲远,李贤注:“谢承书、应氏谱并云字仲远,续汉书文士传作仲援,汉官仪又作仲瑗,未知孰是。”惠栋后汉书补注曰:“刘宽碑阴有故吏南顿应劭仲瑗,洪适云:汉官仪作瑗。官仪既劭所着,又此碑可据,则知远、援皆非也。”器案:文心雕龙议对篇:“仲瑗博古而铨贯以叙。”水经河水注东阿县下引应仲瑗,正作瑗,亦其证。郎本正文大题下署名亦作“汉南顿应劭仲瑗着”。今案:古人名字率以音近字代之,惟昔然矣,如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南宫括、论语作南宫适,曾蒧、论语作曾点,公伯缭、论语作公伯寮,皆其比也。应氏字仲远,则其名当作卲,卲字从卩,子结反,高也。名卲字仲远,义正相应。俗书卲、劭二字多混,晋人陈卲,晋书本传作陈卲,隋书经籍志作陈劭;传见三国志魏书之刘劭,官至散骑常侍,晋书刑法志作散骑常侍刘卲,亦其比也。 〔四〕“撰”字,朱藏元本、吴本、两京本、胡本、汪本无。何本移此十字于序文末。按本传云:“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献帝善之。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着汉官礼仪故事,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着中汉辑序,撰风俗通,凡所着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