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在线阅读 - 现在聊聊本书中同一人有不同称呼的问题吧

现在聊聊本书中同一人有不同称呼的问题吧

    首先,同一人有不同称呼,并不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是个伪问题。你的学名叫王五毛,你爸比妈咪叫你宝贝,发小叫你阿毛,同学叫你王胖子,领导叫你小王,同事叫你安迪/苏菲,社区大妈叫你小伙子/那姑娘,淘宝店主叫你亲,饿了吗小哥叫你大哥/大姐,问路的叫你帅哥/美女……你看,我们活在称谓的网络中,每个称谓都与关系的不同性质、远近、角度等指标相关。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下,对同一个对象就会有不同的称呼法。

    -

    不过我倒是很愿意顺着这个话头跟读者聊聊本书中的称呼问题。我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乐意看作者聊写作背景啊,想法之类的东西(业内术语叫做“创作谈”),所以推己及人,胡乱聊几句给想进一步了解本书某些创作想法的读者听。

    -

    比如,关于本书男主角周世宗郭荣,作者有时称呼他的姓名,但常常呼他的字君贵。

    这首先是不同的视角考虑。比如称君贵时,作者、读者与人物的关系近,有视角代入;称郭荣时,取客观视角,有意拉远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可由平视转远视、俯视。

    通过称谓的切换,可以实现类似剧本中的景别切换,再辅以别的手段,让读者得以看到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镜头,让视野更立体,更丰富。(在书的较前部分,可能切换得过于频繁,以后会改动。)

    当然,我理解读者在对人物有了代入感后,很不喜欢被拉出来,会对显得生疏的全名称呼感到不适。世宗是作者钟爱的角色,所以作者是常常与他取同一视角、呼他的字的。不过,有时候我确实希望稍稍将自己、将读者都拔离开,希望通过这种疏离感来达到某种心理效果,所以会故意突兀地切换,呵。

    其实,读者通过作者对人物的称呼,也能感受到作者与人物的心理距离远近、对人物的认同程度等等很微妙的感情色彩,对不对?

    -

    又如:君贵、荣哥儿、大哥儿、儿子;太保、太傅;大皇子、晋王、殿下、皇子晋王-荣……

    爹对儿子,呼字比较正式,呼哥儿、儿子则更显亲情;侍从对主家或长官呼以官称;皇子晋王-荣是史书的称呼,因其书面性而带有官方色彩,显得很正式,所以颁布制令、郊祀的时候就用得到。

    -

    又如:君怜、翚娘、翚娘子;朱雀、榷娘、榷娘子

    她们俩互相称呼闺名,是日常的亲近距离所必然;但若要跟对方说正经话,或者板起脸来斗嘴,就会呼对方翚娘、榷娘,这是一种语境的提醒。

    呼“娘子”,是一种尊称,于是可用于戏谑。

    -

    又如:姐儿、大姐儿、夫人、圣人、皇后殿下

    呼“姐儿”,人物关系有特殊的亲近。“大姐儿”与“姐儿”之分,也有微妙的不同。所以廷献对别人提君怜,可以提“大姐儿”,但当面呼君怜,就一定是“姐儿”。甚至后来众人改称君怜“夫人”,他也不改口。再后来,君贵继位为帝,君怜备位中宫但尚未立后期间,众人对君怜的称呼,又有一种过渡期特有的模糊。

    “圣人”是对皇后的日常称呼,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皇后殿下”则是正式称呼,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在两种称呼都可以使用的情境下,不同的角色就会根据自己的性格而有自己的选择。比如承璋和廷献对君怜的称呼就有可能不同。

    -

    又如:皇帝,陛下,官家

    皇帝、陛下,用于较正式的上下文语境中。“皇帝”取第三方视角,“陛下”还可作第二人称当面呼对方。“官家”则较日常,较随意。所以德妃对郭威常常呼官家,这是因为他们之间两口子过日子的感觉,要远强于君主与后妃的感觉。

    -

    -

    顺便说一下本书中人物的表字。

    -

    君贵这个字是我拟的。在史书中没有记录郭荣的表字,这很让人费解。因为郭威是有字的(文仲),柴守礼也是有字的(克让)。无论是柴氏本家还是过继到的姑父家,都有些家世,不是那种会忽略或吝惜给孩子表字的人家。

    要么他就真的没有表字(但是为什么?!),要么他有表字但世间不传(可是,他被立为皇储的时候已经三十有余了,不存在表字避讳不传的问题吧。郭周的历史又短,难道赵宋居然很恭敬地继续避讳了他的表字?)如果谁能查到正史资料中对郭荣表字的记载,欢迎告诉我。

    关于古人获得表字的时机,是不是真的如古礼所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那倒真不一定。冠礼、笈礼仪式可以到年龄再举行,表字不妨早些备好。我大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就是不断地打破旧规、创造新规。所以,孔夫子那会儿就已经老在哀叹古礼不存了。你要再往五代看,各种规矩不断被突破,又不断寻证归依于旧章,又不断再突破……(谁说咱们没有创新精神的,呵)。有字是一件风雅的事,风雅的事干嘛要等那么久才做,何不早为之?所以,男子女子提前有字,也没什么大不了。-还记得《红楼梦》里贾宝玉赠林黛玉“颦颦”为字么?七八岁的孩子也忙不迭做这件“雅事”呢,那一段真是写得妙得紧。

    当然,本书给君贵以及君怜的meimei等提前加上字,倒不是为了跟古礼辩论,主要还是为了行文方便。像君怜的meimei们,她们的名字,你就看做是介于字和闺名之间的一种家内称呼好了。

    关于没有表字,无独有偶,赵匡胤也是没有记录表字的。这也很让人费解,对不对?他的家世也还不错,他篡周的时候三十多了,理论上不大可能从来没有过表字。那么,有可能是史官为了避讳没有记录,宋朝时间长,三百多年避讳下来,就失传了。有人说他字玄朗(同元朗),我以为不大对。“赵元朗”这个称呼,应该是后来真宗朝大搞天书迷信,拿自家始祖配命道教神仙九天司命真君时配出来的,不是他本来的表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