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奇幻小说 - 古今异事在线阅读 - 神奇的五华山(一)

神奇的五华山(一)

年,专门翻译佛教经书。译出了《大明度》《维摩》等四十九种经文,并且还注释了《了本生死经》。是中国注释佛教经典最早的人。

    继支谦之后来江南的是“康僧会”。他在三国孙权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达到吴国的都城建业,即现在的南京。他刚来时,建造草棚,供奉着菩萨像,进行佛教的传道。还利用“佛舍利”,即菩萨的骨灰做成的圆球,制造神异现象,使孙权为他建造了佛院,叫“建初寺”。这便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了。他又以“报应近事(即报应在眼前)”为由,使孙权的继承人孙皓信奉了佛教。因此,佛教史把康僧会在建业的活动,称为南传佛教的开始。康僧会还翻译了《六度经集》,经中用“佛教的菩萨行,发挥了儒家的仁义说”,把佛教和儒教思想作了协调,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开辟了另一蹊径。

    到了司马睿(317——322在位)在建业开创了偏安的东晋王朝时,传播佛教的名僧和谈论佛经的名士越来越多。皇室贵族竟相建寺,居然成了时尚,以致东晋各代皇帝无不信佛。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名僧慧远带着弟子数千人南下,定居在庐山,弘扬佛教。广泛介绍佛教经典和外来思想,甚至不惜“失本(佛教的本来经意),把佛教纳入民间习俗。”于是,佛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入一个轨道,他还大力提倡“神不灭”论,奠定了佛教“三世因果”学说的基础。

    佛教在支谦、康僧会以及慧远等先驱的努力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传佛教,迅速地向周边地区拓展开来。寺庙也随即四处建立。

    安徽民间建造的最早寺庙,是现在当涂境内的“广济寺”。它在康僧会来江南之前,即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就建造起来了,甚至比建初寺还早,被安徽佛教称做“祖庭”。其次是康僧会在当涂的道场,叫做化城寺。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属于南朝,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晋的时候(317——420年),江南已经有了一千六百七十八所寺院,僧尼人等两万四千多。到了南北朝的梁朝(503——557年)时,二百四十年间,寺庙就增加到了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增加了一点七倍;僧尼增加到八万二千七百多人,竟增加了三倍半。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说的只是个概数,或者只是指的建业城里的寺庙。

    就在佛教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僧尼人数以几何级速度增加的时候,约在西晋(265——316)时期,五华山就有了佛教寺庙。当时最着名的遗物,是已经有了“朗公桔”。这是被历代诗人所颂扬过的事实。

    在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的太元六年(381)以后,与南朝刘宋第二代皇帝刘义隆元嘉三年(426)之前,印度高僧杯渡,在五华山创立了他的道场——隐静寺。由于杯渡行踪神奇,佛法高深,在佛教史上有相当的地位,加上隐静寺具有相当的规模,在佛教中的名声和地位都名享遐迩;只是到了唐代中期,九华山金地藏在肃宗(756——762在位)皇帝的拥戴下,名声雀起后,隐静寺才次于九华山,被称做了“江东第二禅林”。

    高僧杯渡怎么想到了在五华山修建他的道场呢?

    杯渡来到江南,到处云游,总想找一个如意地方,做自己的道场。可是,多少时候,竟没有找到。当他云游到宣城永安寺(唐朝时已经改名“开元寺”)时,用衣服包裹着自己的锡仗,举着它向天空投去,说:"此仗落到哪里,我将决定在哪里做为道场,建筑庙宇。"

    由于他的锡仗具有神气,投上天空后,被两只仙鹤抬着往西,一直抬到了五华山的行道峰上。杯渡顺着仙鹤飞去的路径,跟着来到了五华山上。在五华山的东北大山上一口水井处,他见到了自己抛掷的锡仗。

    他仔细察看着五华山的地形山貌,见五峰拱合之处,好像人工特意设置得恰到好处,可谓是鬼斧神工,确是佛家登坛参禅的好地方。于是,他喜不自胜,把自己的道场定在了这里,并且决定在五华山上广建庙宇。

    当他往锡仗卓地(锡仗落地)来的时候,看见一位牧童正在放牧水牛。于是指着牧童说:“我俩很有缘分,你当继承我的法道。”于是度这位牧童到了庙里,之后,这位牧童果然做了杯渡的接班人,这就是“龙安法师”。

    为了纪念杯渡到五华山的事迹,以后的人们便把杯渡当年锡仗落下的山峰,命名为“行道峰”;把附近这口井命名为“卓锡泉”,把旁边的凹坑命名为“落衣宕”。这口井边正好有一个石洞,杯渡最初便在洞里栖身参禅,于是,人们把这石洞称做“卓锡寺”。寺庙建起来后,由于这个洞处在荒远寂寞的地方,又被称做“白猿洞”了。

    杯渡知道,在这深山大岭上建筑庙宇,材料运输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他把化缘得来的物资,按照物资的种类,用佛法分门别类地潜化到五华山的各个水井里。在建筑庙宇时,从水井里取出来就是,非常方便,而且能够满足所需。于是,当年虽然建筑了许多宏大的庙宇,物资运输竟然得心应手。直至寺庙建筑好了,井里的物资便自行消失了。如今,五华山还有名叫木、米、盐、酱池的水井,木井里要是无意的话,还能看见半截木头。

    隐静山上有桂花,开花通红,与别处的桂花异然不同。相传杯渡禅师每当有月亮的晚上,都趺坐树下,“桂月峰”便因此而得名。

    杯渡在五华山时,曾经带来了一对神奇的鸟雀。这鸟在五华山上飞翔,鸣叫的时候,发出“频伽、频伽”的声音,人们叫它“频伽鸟”。清朝人陈泰有诗专门咏诵频伽鸟,并且还有序言,谨录在这里:

    序言:频伽妙音鸟也。形如鸜,声似黄鹂,育自海外。昔杯渡禅师携一双隐静寺中,雏成即去,数百年只见其二云。邑宰陈公招饮,道及此鸟,爰作是诗:

    我昔频游隐静山,空山古路曲曲环。忽闻好鸟鸣礀户,云是频伽意态闲、

    如来说法喜仙音,空外传声悦众心。呗多树上三更月,佛火禅龛深复深。

    杯渡遗松成劫土,朗公残桔飘寒雨。止有此鸟自去来,栖止一双忘今古。

    肃肃空堂飞怖鸽,何似伽陵独清越。我公学道同维摩,现身宰官与众说。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在清朝的时候,五华山上,还是一频伽鸟的。

    杯渡把五华山的寺庙建好以后,很认真地进行了环境美化。亲手在隐静寺庙门前植下了两棵从星罗(古代朝鲜)带来的五叶松;同时还种上了径袤十多里的当地松树。那棵五叶松树长得虬枝劲节,在众多的松树中别具一格。因为是杯渡亲手所植,被人们称为“杯渡松”。

    本文根据茆耕茹教授编辑的《隐静山资料》改写(2110字)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五华山的寺庙

    当年杯渡禅师在五华山建筑他自己的道场时,建筑的寺庙,叫做隐静寺。他具体建筑了多少寺庙,即建筑规模如何,由于经历了约一千六百年,原建筑早就不存在,当时又没有详细资料,现在则无从知道了。

    寺庙本身没有资料可查,史志资料只是大略地说:隐静寺在县东南的隐静山中,山高二百八十丈(其实主峰碧霄峰海拔是275米),是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即公元420至479年之间,由杯渡禅师建筑(其实在此之前隐静有寺庙了)。有木、米、盐、酱池,禅师在建筑寺庙时,所需建筑物资都从池里出来。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将隐静寺改名为“普慧禅寺”。明洪武初年(1368年为洪武元年)恢复“隐静寺”名。这样,隐静寺有三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被叫做“普慧寺”。

    寺内有历代皇帝赐给的御书(即皇帝赠送的字画),北宋仁宗赵桢嘉佑三年(1058)重新建筑了“御书阁”,里面藏着历代皇帝所赐书画一百二十轴,当时的郭祥正做了《重修隐静寺御书阁记》的文章。那时候又建筑了“单传阁”,阁内列供着三十五代佛祖,有时人何麒写的《重建单传阁记》,记录了具体情况。这两个建筑,我们从《记》中可以看处,虽然说是“重建”,实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规模的扩建了,甚至是“开创性”的扩建,所以值得一“记”(而更多的庙宇竟没有一《记》而存)。

    明朝永乐年间(1408年),五华山僧人法海为仁孝皇后做国醮,收受了永乐帝赠给的千佛袈裟和玉印,当时还是“寺庙绵延十数里,僧尼千余人”的规模。可是,到了成化年间(1465——1487),却又遭了火灾,永浩和尚重新修建了寺庙。规模如何,就不清楚了。寺庙在明末(1644年是明朝崇祯最后一年)“寺圮”,坍塌毁坏了。崇祯七年(1634年),以当家和尚真融为首,又重建了寺庙。崇祯七年至现在,三百七十多年间,隐静寺是否再修建了,则无资料可考。

    五华记事里的传说:五华山的佛教道场鼎盛的时候,有寺庙九十九座,和尚尼姑一千人左右;每天早上开山门,还得骑马到平铺北边叫山门的村庄去开山门,这大约就是清朝中末期的事情,与史料是融洽的。因为,清乾隆时期的府、县志上还记载着五华山佛教很兴旺的情况。当地人民都还在说,现在五华山境内叫做寺冲、学屋的地方,都曾经是寺庙的所在。寺冲,又叫和尚冲,是寺庙与和尚所在的地方,学屋是培养和尚读书学习的地方,所以叫做“学屋”。民国期间,五华山曾经是杨老四土匪盘踞和地方武装常来“剿匪”的场所;共产党游游击队也常在这里活动,当时的佛教应该是比较萧条了。由于历史悠远,又没有确切的记载,就只能知道这些了。

    关于“御书阁”

    根据郭祥正写的《记》,改写如下:

    当天下太平盛世之时,皇帝能注重文章字画。于是皇家府库有了满载的同时,又将字画赠送给身边的大臣,还诏颁给名山寺庙保存。太平州隐静山普慧寺(北宋时期,繁昌县属于太平州,“隐静寺”已改名“普慧寺”了),所藏历代皇帝御书一百二十轴。因为年代久远,普慧寺庙堂多已坍塌,主持没有很好的经理,特别是御书阁几乎不能避风挡雨,更不能藏书。当时的太平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省级市的一把手)刁集贤,带着县长夏希道,亲自来普慧寺观瞻。当瞻顾了寺庙情况后,他们嗟叹唏嘘,特别是御书阁毁坏严重的情况,连皇帝的御书也不能保存了,令他们害怕起来。于是,将当时的主持关进监狱,命令主持手下的达观禅师昙颍及其弟子主事,负责修筑寺庙。工程还没有完工的时候,达观禅师便以身体有病的理由,退了下去。他的弟子怀贤,代表着圆通大师主持着寺庙,尽心努力。历经了七八年之久,才将寺庙高墙巨栋修筑一新。而御书阁建筑得更比一般寺庙庄严。其中也有本县大姓杨姓资助的原因。御书阁所用材料,选择的是木材中最优良的品种;所用工人,选择的是最精到的能工巧匠;所有布置,无不做到了尽求其美。御书阁一共建筑了三十六间,拱角椽栋称匀,宏伟美观;总用钱一百三十万,总用工两千五百八十个,时间是一百八十天,于北宋仁宗赵桢嘉佑三年(1058年)八月十五竣工,八年以后的英宗赵曙治平三年(1066年),请人撰文刻碑,以做纪念。

    关于“单传阁”

    根据何麒作《记》原文,改写如下:

    “单传阁”是五华山隐静寺为了专门供奉历代佛祖而建筑的寺庙,何麒在《重建单传阁记》里说:自佛祖释迦牟尼传至金色陀头大迦叶为第一祖,至萨提达摩为西天第二十八祖,而东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东震旦)谓之初祖;慧能大师继(宏)忍而为第三十三祖,而东震旦谓之第六祖;六祖之后,衣钵不传,即没有直接传接下来,然而,佛法仍然传之于天下。百丈大智禅师建立了隐静禅林,使三十四祖心印单传;迄今不绝,是谓第三十五祖。第一至三十五祖法名排列清楚,传承井然。自遭兵燹(战乱当中遭了兵火——什么时间?)后,妙义禅师恭公,以禅教宗义大力扫旧图新,建筑寺庙房屋数百间,创建“杰阁”于佛殿之前,重檐曲槛列坐三十五祖,遂以“单传阁”命名之。这样的列祖之阁,是隐静寺的独创,别的地方是没有的。

    第三十六祖,东震旦第九祖,妙义禅师恭公当虚席以待之(写此文时,他还健在)。

    记中还说,“隐静寺确实是杯渡尊者的道场,是江左大“迦蓝”(寺院)也。”因为世上都颂扬杯渡禅师是佛教的着名传道者,因此各地寺庙都有“杯渡禅师所建”的说法,我们从这个《记》里,可以清楚地知道,说五华山隐静寺是杯渡的道场,真正名不虚传。这里也更加彰显了隐静寺是“江东第二禅林”的凸显地位,同时还强调了杯渡的无量功德。

    由于历史的原因,“御书阁”与“单传阁”如今都不存在了。

    何麒所记三十六祖是:

    印度印度祖别祖别

    祖别名称祖别名称印度中国名称印度中国名称

    一大迦叶十一那夜奢二一婆修盘头三一四道信大师

    二阿难十二马鸣大士二二摩拿罗三二五宏忍大师

    三商那和修十三迦毗摩罗二三鹤勒那三三六慧能大师

    四优婆鞠多十四龙树尊者二四狮子尊者三四七百丈大智

    五提多迦十五迦那提婆二五婆舍斯多三五八心印

    六弥遮迦十六罗睺薅二六不如密多三六九恭公(待)

    七安须密十七僧迦难提二七盘若多罗

    八佛陀难十八迦那舍多二八一萨提达摩

    九驮密多十九鸠摩罗多二九二慧可大师

    十胁尊者二十阇苟三十三僧灿大师

    注:印度的第二十八祖,是中国的第一祖:萨提达摩。

    地藏王菩萨的资料

    地藏王的名字叫金乔觉,俗名叫金守忠。根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创建化城寺记》碑文和《走近九华胜境》一书记载,这个星罗国(今日朝鲜)圣德王金光兴的的长子,生得十分英武:“项耸奇骨,身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十八岁时即被他父王金光兴派遣到唐朝京都长安当宿卫。玄宗李隆基见了他龙心大悦,特地“赐宝帛以宠之”。

    开元五年,即公元717年,21岁的金守忠受他母亲的急招,回到了新罗国,第二年即瞒着父母来到釜山,隐姓埋名,拜师出家。走上了一条昔日释迦牟尼、达摩,和后来传说的中国顺治皇帝所走的道路。公元719年他渡海来到中国,求法修行。先后到过中国许多地方,最后在九华山的一个山洞里单独开辟了一个无限寂寞的“丛林道场”。当时世人都没有在意他。

    公元756年,是唐至德元年。这年秋天,青阳县的一个叫做诸葛节的乡绅,与几位朋友登山秋游,在东岩石壁下的一个石洞中,发现年已花甲的金守忠和尚。他正闭着双眼,坐禅入定着。他的旁边,坏掉一只脚的锅里,只有白土和极少的米,他就是煮这东西当饭吃。大家见这和尚苦苦修行,竟苦到了这样的程度,都感动得拜倒在地上而哭泣。这个消息传开后,青阳县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买下了一块山地,砍伐山上木材,建筑房子,很快便营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寺庙,取名叫“化城寺”。寺造好后,大家请金和尚担任主持。

    苦行僧金守忠的事迹很快到了京城,打动了迷恋佛教却不愿出家的肃宗皇帝(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亨)。于是一颗“九龙背纽”金印在公元757年颁敕下来。在皇帝的作用下,金守忠的法号“金乔觉”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这期间,金乔觉的两位舅舅昭普和昭佑奉着jiejie之命,前来劝说外甥回家,结果劝人离开者反而被人劝留了下来。他们也留在九华山修行终身,终于成了正果,是为“二圣殿”的由来。

    仔细观察二圣的塑像,还可以看到这两位圣者穿着中国唐朝时期星罗国的官服。可是金乔觉身边的一个小僧,却熬不住寂寞,决意还俗回家。金乔觉知道了后,为他收拾行李,亲自送他下山去,并且口吟《送童子下山》七律诗一首。这首诗收入了《全唐诗》中。诗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就底休照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需频下旧,老僧相伴有云霞。”

    金乔觉还有一首七律也收入了《全唐诗》中,讲的是他抛弃荣华富贵、化缘求米的事,诗名就叫做《酬慧米》:“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他语,昨人送米续晨炊。而今飨食黄金饭,腹饱忘记前日饥。”唐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池州太守张岩崇仰金乔觉的高风,“施舍甚厚”,一时应者甚众,从此,九华山化城寺香火日盛。这时,金乔觉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

    公元794年,是唐德宗贞元十年。这年夏天,虚年99岁的金乔觉“忽招徒告别”,留下了“三年后还回到你们当中”的遗嘱后,端坐圆寂(和尚逝世)圆寂时,据他同时代的费冠卿记载:九华山“山鸣石陨,百鸟哀啼;寺内扣钟无声堕地。”众僧徒将他的尸身以盘坐的形式,置于一个缸中。三年后的七月三十日,也就是金乔觉生日的这一天,大家打开坐缸,但见缸中的金乔觉“颜状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即他的容貌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抬出他的身体,他各处的关节发出的声音,就像摇动着金锁。

    根据佛经上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金乔觉被认为是圣人降世,“识者知为地王示观”,“仍称其本姓为金地藏”。一代高僧终于修成正果。肃宗所赐的那颗金印也在九华山化城寺里珍藏起来,成为了九华山的镇山之宝。

    到了清光绪十八年,即公元1882年,太平军占据九华山之前,为了保护这颗金印,rou身殿方丈乘着一艘小船,经过长江水路,把金印送到了芜湖的广济寺里,埋在了寺内的地下。历经了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仍然完整地保住了这颗金印。如今已经转藏在公安局保密库保险柜里,需要有不同单位的钥匙,同时使用,才能打开。(1650)

    本文摘自姚永森撰《广济寺金印之谜》一文,载《大江晚报》2008年10月11日第20版《沧海特稿》

    二○○八年十月十三日

    地藏王错数五华山山凸

    相传地藏王来到繁昌县平铺乡的五华山上,他坐在一块石头上,遥望四周,觉得此山风水甚好,是块宝地,心里打算就在这座山上修行。于是他环视四方,数数山峦中小山凸有多少。他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个,长叹一口气,口中念道:“这山凸只有九十九个,如够一百整数就好了。”这话被在一旁休息的放牛娃听见了。小放牛娃笑了笑:“师傅,您数错了,您屁股底下坐着一个,加起来不正好是一百吗?”地藏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哦,是,是!正好一百。”

    地藏王很羞愧,心想:我连一个放牛娃都不如,怎么有脸面在这里修行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修行道场。不久便找到了九华山,终于修行成了正果,被后世佛门子弟称为菩萨。

    摘自《芜湖民间故事集成》第336页,伍先华搜集整理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录入

    五华古迹

    五华山上具有许多古迹,可是,现在多不存在了。有资料,或者有物件的,在这里做一点简述;如果连这两样都没有,则无从说起了。

    朗公桔

    “朗公桔”是晋代(265——420年之间)僧道朗手所植。清代仍然有其种子存在。可是,如果移植他处,则必定枯槁。属神奇树种之一。

    杯渡松

    隐静寺门前的两棵“杯渡松”,又叫“新罗五叶松”,是朝鲜的树种,由杯渡亲手所植。它生长得“曲屈如虬蠖”,如果扳折它,它则摇头晃枝。年代久远以后,长得非常茂盛高大,清代诗人闵其景描述说:

    龙蝺双锁梵门幽,老干纡盘杯渡留。佛果不随凡种播,苍凉时挂白云头。可见它不同于普通松树。

    频伽鸟

    频伽鸟是杯渡从别的国家带到五华山上的鸟。年代很久以後,人们还看见它的雏鸟。这种鸟喜欢和尚的幢幡(和尚用的旗帜),还常常对着和尚念经的磬声(念经时敲打的乐器)鸣叫,其声音也像念经的样子。

    丹桂

    五座山峰的东北这座山峰下有丹桂,花开彤红,与别的桂花别具一格。每当晚上有月亮的时候,杯渡总静坐在树下参禅。因此,这座山峰叫做“桂月峰”。只是这种桂花已没再见。

    飞来两口锅

    由于五华山和隐静寺的原因,曾经从别处飞来两口大锅。相传,一口在隐静寺里,一口在某峰的半山腰上。后来因为熬吃了一个和尚,这锅又飞走了。这里只剩了清龙山上的“天锅宕”,而且还是三个大宕,是什么原因,有关问题待考。

    虎溪桥

    原来,水库没修之前,来五华山寺庙,必须经学屋涧沟边的大路,经过虎溪桥。现在这座桥已经被水库淹没了。桥上的石料已经做水库用了。

    太子坟

    隐静寺左有太子坟,朝代末详。相传是暹(念xian)罗国(泰国的旧称)太子来隐静寺,是朝山,是出家?史料没说清楚,死后“瘗此”,即葬在此地。具体地址,《世说五华》一节中,姚有源已经说得清楚,这里不再赘述。此墓以马鬣(念lie,即马的鬃毛)封存,踏上去像是洪钟的声音。

    降魔塔

    隐静寺后面,原来有一座“练魔堂”,因为经常有妖魔鬼怪呈现,明朝的时候,特别建筑了宝塔镇压之,名叫“降魔塔”。此塔不知何时毁掉,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金经玉鸭碑

    也在隐静寺后面。是皇帝赐给的,全名叫“御赐金经玉鸭碑”。具体情况不详。

    李太白诗碑

    相传李白:“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掷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思谷口逢。”的诗,被刻在石碑上,立在鸣磬峰中。可是,现在也无处寻觅。

    说明:唐代时,五华山属于南陵县,平铺叫做谷口。

    观音峰上观音庵

    碧霄峰最高峰是览江坨,览江坨上曾经建筑了观音庵,所以览江坨又叫观音峰。

    西庵

    “西庵”在桂月峰下,是晋朝时(265——420年)建筑的寺庙。直到清朝顺治年间(1644——1611年)僧慧元还重新做了修建。一千多年间,也算是名寺。

    龙溪庵

    龙溪庵在隐静寺前的龙溪桥旁。始建于南北朝的宋朝(420——479年)清朝顺治庚寅(1650年),僧心纯化缘募款,重新修建过。

    娘娘桥

    娘娘桥在茶冲村栏马埂西北。传说朱洪武儿子出逃五华山后,他的娘子追随到五华山,路经桥上,三寸金莲的小脚,在桥上踩了个小脚似的洞,因此叫“娘娘桥”。此桥的桥址处,已经修成了水泥公路。留有脚洞的桥上石板,被附近的一位村民保存在家里。

    隐龙桥

    隐龙桥在现在的山河村马头街自然村村南的山河西侧。茶冲有一处山水从桥下流入山河里。相传,朱洪武儿子逃往五华山时,被追兵撵得急了,曾在桥下藏身,因此叫隐龙桥。本书有《隐龙桥》一文,可参阅。现在的“隐龙桥”只是涧沟上的一座小便桥了,没有了昔日的“桥势”。这座桥,是从前南京到徽州的“铺路”当中的一座桥。走过隐龙桥,沿着昔日的便道往西,过了撵子山,便是“娘娘桥”,离五华山只有两华里路。

    撵子山

    隐龙桥西边的小山。相传当年朱洪武的禁军奉命追赶他的太子,追到这里,竟将太子追“不见了”,其实是躲在“隐龙桥”下的,所以这座小山称做“撵子山”。这山不大,目前山上生长着一些小松树。

    山门朱

    五华山的水泥路和大公路没有修筑之前,人们从北、东、南三个方向上五华山来,都从东边的山路进来。需要经过平铺北边的山门。从那里经过原来的山路到隐静寺是五华里路。相传,隐静寺鼎盛的时候,这里便是寺庙的山门。每天清晨都有和尚骑马到这里来开山门。现在的山门朱,是平铺镇平铺村的一个自然村,它面向山河,背靠青山,已经是很普通的一个自然村了。因为早期居住的是姓朱的人家,所以人们一直依照习惯,称这里是“山门朱家”。

    马塘冲

    从山门朱沿山路往五华山来,一里多路便是马塘冲了。这里曾经是人们上隐静寺朝山牧马与饮水的地方。原来是个行政村,现在并入了五华行政村。

    上马石

    上马石,是当时和尚们骑马来往山门和朝山的人上马回程踏脚用的石头,现在这石头依然存在。而这里已经是一个不算小的自然村了,率属于五华行政村管理。这个自然村的村名,就叫做“上马石”。

    永乐皇帝玉印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403——1424年在位)的皇后仁孝1408年病逝。永乐召天下名僧为她举行国醮,超度亡灵,“越七日感动圣凡”。众僧人中隐静寺禅师法海名居首位。事毕,永乐赠法海“千佛袈裟”一件和镇寺之宝“玉印”一枚,以及其他宝玩。当时寺庙绵延十数里,僧尼千多人,香火极其旺盛。寺庙里不仅保存着“玉印”,还保存着历代皇帝御书一百一十轴。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庙宇遭到一场大火,当时的主持僧永浩和尚决心重修寺庙。可是,又怕再遭火劫,便将玉印交给了赠送建寺场地的汤氏族下保管,寺里用印的话,去汤家盖印。

    从那时候起,这枚玉印即由汤氏族长代代相传地保管着,一直保管到了解放后的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当时县文化馆来了人,说此印是国家文物,应该交由文化馆去保管。于是,这枚玉印便从汤家族长汤一森家里,交到了县文化馆来的人手里,至今不知道它落在何方。据汤家见到玉印的人说,这枚印“夜吸四两朱,日印千张纸。没有把子,长方形,两三寸宽,三四寸长,灰吐吐的”。

    以上这些,虽然是五华山的古迹,可是,由於历史的原因,不是原物不见,就是面目全非了!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