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166章 五路围同州

第166章 五路围同州

    石弹一波又一波倾泻到咸阳城头。砸得守军根本探不出头来,只能紧紧倚靠着城垛。然而,城垛也不能保全他们的性命。在巨石不断轰击之下,城垛一个接着一个的坍塌,咸阳城头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已经见不到活人。

    宋文通的攻城部队,几乎没有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顺利爬上了城头。宋文通亲自擎着大旗,站在城头挥舞。黑齿暖男见了,赶紧下令停止砲击。

    眼看着两千唐军都攀上了咸阳城头,马军都将齐轩知道,该他上场了!

    很快咸阳城的西门就被攻入城中的宋文通打开。齐轩一声令下,三千骑兵杀入咸阳城!

    仅一个多时辰,被诗人誉为“一上高城万里愁”的咸阳古城,就被唐军攻陷了。

    唐骑从西门入城的时候,咸阳主帅王璠早就在咸阳东门外的渭河渡口了。

    他站在码头上,回望咸阳城,城中已是喊杀声震天。不知哪里还冒起了浓烟,他长叹一声。明明让手下不要放火,怎么还是有人违抗军令?

    “京兆,上船吧!”偏将刘瑭催促道。

    王璠一步三回头的上了船。随他一起东渡的,还有数千齐军。

    在船上时,王璠就开始给黄巢写请罪书。虽是请罪书,对于自己如何战败却无多叙述,反而详细描述了他在咸阳城楼上的所见所闻。个人荣辱他已抛到脑后,他想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唐军拥有新式抛石机的消息带给皇上。一定要让长安的义军有所准备。

    王璠虽然跟着盐贩黄巢造反,自己却是出身于河东望族,累世公卿。他投身义军,是带着情怀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此刻他在船舱中挥毫泼墨,奋笔疾书道:“敌砲颇异以往,机发仅需十人,然威力不减,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十者中之七八。然则……”

    “轰!”

    忽然一声巨响,打断了王璠的行文。他所在的船舱竟被击得粉碎,一时间木屑横飞。等王璠从甲板上爬起来,发现船舱已被开了一个大洞。从破洞向外望去,渭河河面上,竟然出现了一支舰队!

    这支船队的船不多,仅有二三十艘。但每艘船上都竖着一架抛车!此刻,所有抛车都在向齐军的渡船发射石弹。命中率极高,已经有数艘被石弹击沉!

    王璠又一次傻了眼!但他又觉得异常的兴奋。原来水战还可以这么打!

    其实,战船上放置抛车,并不算什么逆天的创举。早在古罗马时期,地中海的战舰上就已经出现了投石车。在东方,也曾有人将抛车架到海船上。但是,到了唐代,一种名为“拍杆”的重型武器,却取代了抛车的位置,成为水战的主流兵器。

    所谓拍杆,是利用杠杆原理,在甲板上放置一杆甚至数十杆巨木。巨木的一端捆绑一块巨石。等到与敌舰接近时,就由士兵cao纵拍杆,向下猛地拍击敌舰。既能伤人,又能毁船,威力极大。

    由于东方世界没有发明出配重式抛石机,所以大型抛车需要太多人cao纵,不适合放在空间宝贵的战船上。而把中小型抛车摆上船,距离远难以击破敌舰。距离近了威力又不如拍杆。故而到了唐代,就几乎没人把抛车搬上战船了。因此王璠从未见过,他再一次为自己脑洞大开而感到兴奋!竟然忘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

    统领这支大唐水师的,是邓州参军施惊墨。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个年轻人。此刻年轻人正在对着船上的抛车指指点点,给施惊墨详解如何根据战船的吃水量变化,调整抛车的射击角度。

    这个年轻人叫做燕宇文。是邓州甲坊司监头燕三锤的长子。这抛车与战船的结合,点子虽然是邓州留后使李暮想出来的,但将这个点子变为现实的,却是燕宇文。他特意从邓州赶来,就是为了指导唐军使用他创造的这种新式战舰——霹雳船。

    霹雳船距离齐舰很远就开始抛石。齐舰只能被动挨打,丝毫没有还手的能力。一个齐将指挥着水手,英勇的向霹雳船撞去,却还没等驶到近前,就被乱石击沉。

    经过不到一个时辰的水战。几十艘齐舰被击沉。数千人葬身鱼腹。只有七八艘小船凭着速度优势,冲到了渭河东岸。其中没有王璠的座舰。

    可怜大齐的京兆尹。竟然活活淹死在了渭河之中。

    捷报传到泾阳,张寻激动得一拍大腿:“天助我也!”

    邓州将士们忽然发现,自家将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总爱把“天助我也”四个字挂在嘴边。动不动就“天助我也!”

    其实,这是参军奚康私下里给张寻设计的一句口头禅。奚康虽然没有明说理由,张寻却已心有戚戚。古人相信“天命”,凡事讲究“顺天应人”,“天命所归”。自打“宜君寨大雪”之后,张寻身上就笼罩着一道神秘的光环。就像“高祖斩白帝”的传说一样,“七月飞雪退尚让”的传说,也开始在邓州军中暗暗流传。

    张寻默许了这种流传。但又严格控制着这种流传。任何将这些神秘故事讲给邓州军以外的唐军听的人,都会受到张寻的责骂,甚至是严惩。

    不是张寻低调。凡事都有两面性。运用起来都要讲究一个度。张寻默许神秘论在邓州军中流传,一是为了提升手下的忠诚度。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魅力值。而这种言论如果流传到别处,被别有用心之人听了,如果再被编排编排传到大唐天子的耳朵里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严重的话,他的小命可能不保。最次最次,也会给唐天子留下负面的印象。

    “真是天助我也!”张寻又重复了一遍。“夏侯云,杨公还要几日能到华原?”

    “两日可到。”

    “好!通令全军,即刻东进!我们去取同州!”

    原来杨复光已经摆平了保大军的内乱,启程返回关中。

    在他的斡旋下,李孝恭同意将保大军节度使的位子让给东方逵。东方逵同意将延州交给李孝恭。而杨复光,则负责向朝廷请示,从保大军的鄜、坊、丹、延四州中,分出延州成立保塞军,任命李孝恭为保塞军节度使。如此两人都当上了节度使,皆大欢喜。

    击败了尚让,攻陷了咸阳。张寻与杨复光在五月初定下的战略计划逐一得到实现。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朱温。

    夺下长安的西大门咸阳,长安的齐军就很难抽出手来救同州。只要抢在朱温退回长安之前,将其围在同州,朱温必将死路一条!

    张寻心中暗想,这一次,绝对不能给朱温投降唐军的机会!要搞,就直接搞死朱温!

    只是,希望赵东阳能选对边。张寻了解赵东阳,这是一个重感情的汉子。他在朱温手下效力一年多,很难说会不会于心不忍。

    张寻自言自语道,阳子,分别已经一年多了,如今马上就要相见,希望不会物是人非!

    中和二年八月十日。同州城。

    一支齐军浩浩荡荡开进同州。当头一将,正是赵东阳。

    赵东阳并非凯旋归来。身为大齐奉先镇守使的他,刚刚放弃了奉先。两万忠武军在大唐诸道行营都监杨复光的率领下,直逼奉先。赵东阳兵少,接到朱温的命令,就毫不迟疑的选择了主动撤退。

    此时,在同州周围,不是只有奉先方向这一支唐军。

    同州东面的河中军自不必说。正西方向的富平。也出现了唐军。据侦查,是川将李鋋麾下的一万黄头军。

    同州西南六十里处的乾坑,也出现了一支唐军,规模也在万人以上。据报是邓州刺史张寻麾下的邓州军。

    而同州正北方向的澄城,不久前也落入了唐军的手中。这支唐军的统帅,是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尚让宜君寨大败之后,观望了半年之久的党项人,终于下定决心再次出兵勤王。

    所以说,同州此时已是“五面楚歌”的局面。

    赵东阳一到同州,就参加了一次军事会议。与会的人数不多,都是朱温的亲信。

    朱温面无表情的说道:“孟楷回信了。秋收结束之前,长安都不会派援军过来。”

    众将听了,一片交头接耳。这已经是孟楷第三次拒绝同州的求援了。孟楷的理由也很充分,咸阳陷落,唐军随时可能从咸阳渡河,进攻长安。同州的重要性,岂能与帝都长安相比?长安不可能分兵来救同州。

    没等众将发表看法,朱温又抛出了一个消息。

    “唐军都监杨复光,邀我去奉先赴宴。时间就在中秋。”

    朱温话音刚落,就听一人劝阻:“大帅千万不要去!”

    朱温一看,说话的竟是大将庞师古。

    “你怕这是鸿门宴?”

    庞师古点了点头。有七八个人纷纷附和,都劝朱温不要去。

    参军谢瞳却站了出来,说道:“我认为杨复光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现在的形势,我军已陷入绝境,唐军如果想要对大帅不利,只需五路齐攻就行了。何必摆下鸿门宴呢?我倒是认为,这个险值得一冒。没准会有转机。”

    朱温不住的点头。看来谢瞳的话颇合他的心意。

    庞师古道:“大帅如果非要去,师古愿意同去!”

    朱温听了,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看来自己虽然已经穷途末路,手下的人,还是颇忠心的。

    就在这时,一直没发表意见的赵东阳也站了出来。

    “属下也愿陪大帅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