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受惊了
李现在没有官职,但却能够随时向皇帝上奏本。|他的折子,都是第一时间转呈皇帝案前的。 甚至皇帝还经常派人去问李一些事情。 这种虽身不在朝,但却依然还能经常跟皇帝保持联络通信的特殊,让朝野无数人羡慕。甚至现在都有人喊李为白衣宰相,不在朝,一样能够影响朝局。 摊丁入亩的奏章,直接动用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面前。 李的奏章一向跟他的人一样独特,没有什么过于华丽的词藻,没有那么套话空话。都是直接就上干货,条理清晰,论点明确。 “摊丁入亩?” “纳钱代役?” “不抑兼并?” “永不加赋?” 李世民越看越震惊,李的把他奏章里的几个重要点,直接来了个加黑加粗,高亮显色。 这四句,十分吸睛,有bsp;但却不是标题党,而是干货。 房玄龄本来在阅读汉京转来的奏章,听到皇帝一句接一句的惊叹,也连忙扭头过来。 他一看那奏章上贴着红色条子,就知道这原来是李的奏章。 “赵国公又有什么惊人言论吗?” “不是惊人言论,而是又一个新法。罢租调庸制,停均田法,推行两税法,还要摊丁入亩,甚至是纳钱代税,两税征钱,并且不抑兼并,还提出永不加赋。” 李世民边说边摇头,他一直跟李保持着联系,许多朝廷大事也要特意派人去询问李的意见。可是现在李上的这道奏章,也太让他震惊了。 李说的每一条,他听后第一感觉就是荒谬。 “罢租调庸制?停均田制,这可是国朝根本,李到底在说什么。”连房玄龄听了都心中惊骇不已。 均田制,租庸调制,这正是当年西魏以三国之最弱,却能败北齐成为北方霸主的根本啊。此后的北周、隋,都是沿用这套制度,才迅的恢复生产力,增强了国家实力,然后隋朝才能统一天下。 甚至隋能够开创开皇盛世,也与这套根本制度离不开关系。 可是现在,房玄龄一向推崇称赞的李,居然说出停均田,罢租调庸这样的话,他真是昏了头吗? 倒是长孙无忌,以前反对过李几次,结果每次最后都被打脸,这样啪啪啪多次之后,现在长孙无忌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 不过李出了什么惊人言论,都先别急着下定义,先仔细看清楚了再说,不能一而再的把脸伸过去给李打了。 “陛下,李说这些,总应当有他的论点,得有一个站的住脚的说辞啊。李又不是老迈昏庸,他比陛下还年轻呢。我觉得,李肯定大有深意。” 被大舅子一说,李世民这才算是稳了稳心神。 重新拿起奏章,这次直接无视那几个加黑加粗高亮显示的词,专心的看了起来。房玄龄长孙无忌宇文士及杨恭仁几位宰相这个时候也都等不及,好奇的站到一边探头去看。 “我摊开来,大家一起看。” 奏章是折册,直接拉开,就成了一个长册。 奏章摆在案上,君臣几个一起看。 “李的字还是这么丑!” “嗯,估计他是写不好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先嘲笑了下李的字。 “其实赵国公的硬笔书法不错的,开创流派。不过这毛笔字,确实没进步。” “什么没进步,他根本就是懒得练。有功夫,都忙着去赚钱去了。” 房玄龄仔细的看着奏章,洋洋洒洒的奏章很多字,但却写的非常清晰。 “摊丁入亩,原来是这个意思。细一思量,似乎也并没有问题啊。”房玄龄道。 李世民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后悔自己刚才太过大惊小怪,失了帝王的稳重。 “这等于是废除了人头税,以后征的是财产税。”长孙无忌也惊叹着道,并且一句话就总结出了李这摊丁入亩的精髓之处。 废人头税,征财产税。 丁税按人头来收,但许多百姓较穷,他们本身是没钱的。尤其是他们很难抵抗灾害,一旦遇灾,那么他们可能就没钱交税。 而财产税,以田地财产来定户税定地税,然后把丁税这部分摊到田赋里,纳税的主力就成了拥有田地最多的地主们。 同时,李的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地主都要交税,这等于是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进行的财政收入,也相对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另外一方面,摊丁入亩,把丁役也折为役钱,摊入田亩之中,进行的税收也简单了许多,征收起来容易,计算简单。 “玄龄,你怎么看这摊丁入亩?”李世民心里也觉得李这个新法,似乎挺好。但好的政策构思,到底能不能推行实用,这却还是一个问题。 他们得先考虑好这个新政,会有哪些好处,同时又会遇到哪些阻力,要权衡利弊得失。 房玄龄仔细的想了想。 “要推行此新法,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清量出贵族地主们的田地数量,把隐田清出来。再一个,则是贵族官僚地主商人都须一体纳税。如果不能做到这两个,则摊丁入亩,就不可能推行下去。” 哪怕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工商关税这片,已经过了来自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但没有谁会觉得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不重要。 摊丁入亩,就意味着要把原来朝廷收取的租庸调全摊入到全国的耕地中去。 大唐有多少耕地? 李世民最清楚,经过这几年大唐的开拓,以及移民拓荒,刚刚结束不久的上一次普查显示,大唐现在大约有八百五十万顷田地。 这就是八亿五千万亩地。 大唐现在有多少人口? 大约五千万多一点人口,丁男一千五百万左右。 平均大唐每个人占有十七亩地,每个丁男占有五十六亩地。 如果以全国的人均占田算,田地占有量很少。而如果只以丁男算,则也不算多。因为一个丁男拥有的田地,其实是差不多一家人的田。 大唐八亿五千万亩地,包括了许多肥力较差的田。而且,这些田也不能全用来种粮食,还得拿出大部分来,种桑种麻,甚至种榆树枣树这些,这都是朝廷规定必种的。 此处还要种一些其它的经济植物等等。 因此真正能用来种粮食的地,其余也不多。而这个时代,亩产量更低,哪怕有李推出的沤肥施肥法育种法等,也依然还是较低的亩产。 “如果朝廷以一千五百万丁男这个数额来计算,则一年朝廷的租是三千万石粟收入,调收入是绢一千五百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另外庸折绢两千两百五十万匹。合计,一年租庸调收入,三千万石粟,绢百五十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 这是最理想的数字,事实上现在大唐虽有一千五百万丁男,但有许多不课丁。课丁的数量并不多,加之每年总有许多地方受水旱霜冻等灾害,朝廷照例要给灾区减免。 而庸,多数情况下朝廷都是调百姓服役,甚至是期服役,期服役的百姓,不但不用以绢代役,而且还能减免租调。 因此,朝廷实际上的租庸调收入,比理想状态下少许多。
不过如果以现在的这个丁额来摊丁入亩,摊入八亿五千万亩田地中,并且永不加赋的话,每亩田的丁银倒不多。 “每顷地摊租三石五斗三升,合每亩,三升五合三。”长孙无忌迅的报出一个数字。 李世民皱眉,“比原来的租还高。”原来是每丁租两石粟,而均田制是每丁百亩地。 “陛下,均田每丁百亩,只是狭乡边地,实计上内地授田往往不足百亩,尤其是中原等地,更是只有一丁二三十亩。因此,如果按宽乡计,则摊入的租确实比原来高,但如果按实际情况算,那么这每亩三升五合三的租,不算高。”长孙无忌提醒道。 “调,折每顷地折七丈绢左右,绵五两多点。每亩折绢七寸,绵半钱。” “另外庸,折每顷地折绢三匹。每亩折绢一尺二。” 房玄龄把这几个数字写在纸上,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如果以现在一千五百万丁额来摊丁入亩,那么摊入全国八百五十万顷地后,每亩地等于是摊入三升五合三粟,绢一尺九,绵半钱。 三升五合三的杰,一尺九的绢,半钱的绵。 似乎不多。 李世民这样想着,折到每亩里确实不多。如果一个农民,他家只有二十亩地,那不管他家几口人,他家的两税外摊入的这个丁钱,就是七斗多杰,三丈八的绢,十两的绵。 “实际推行时,我们还应当按照田地肥力分出上中下田,三等田摊入的钱应当有区别。上田多摊,下田少摊。”宇文士及建议,这也是考虑到田力好坏情况,尽量做到更公平些。 李世民却想着,如果真能按那个一千五百万丁的额来摊丁税,这笔钱其实相当巨大。 一年三千万石粟,绢百五十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 这还仅是摊入田亩的丁税,还没算两税的户税和地税呢。 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中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中田亩税四升,下田亩税三升。这是现在的两税地税。 一亩上田,两季税一斗一升,中田九升,下田七升。 算上摊丁的租,一亩上田可能在一斗四升五左右。 如今大唐的亩产平均在一石斗左右,这么算来,每亩的田赋,其实不算高。就算只种一季粮,也不过十税一。但许多地方种两季,或者三年两季,那税率就相当于二十税一,甚至是三十税一。 在不少地方,亩产也不只一石斗,好田两石三石的都有,最好的田,如果用肥,甚至能达到四石的。 “陛下,如果推行这新的两税法,摊丁入亩,纳钱缴税,一年起码是三千万贯的两税。加上朝廷工商税关税专卖税预计的五千万,那朝廷年财收能达到八千万贯钱。” “全部折钱,年财收八千万贯?”李世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不由的兴奋起来了。 八千万贯啊,武德的时候,才二百余万贯,哪怕还有其它实物税收,可加起来也顶多千把万贯。 但现在,如果推行这个新法,朝廷却可能让年收迈入八千万贯钱的大关。 一年有八千万贯的收入,就算朝廷要给京官给地方官甚至给那庞大的吏员群工资,也不怕啊。就算给他们都再涨一波工资,都不怕。 以后朝廷养七八万常备军,也有钱了。 八千万贯,李世民一下子觉得自己很有钱了。早知道如此轻松就能有这么多财收,他之前又何必卖那么多地给贵族们。 李世民突然有点后悔了,觉得自己卖的太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