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十九章mdash;mdash;宗教改革(4)惊涛骇浪

第十九章mdash;mdash;宗教改革(4)惊涛骇浪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因为赎罪券引发的“惨案”。在罗马的教皇想重新修一下教堂,但是苦于没有资金,这可怎么办?不知道是谁就出了主意说咱们麦赎罪券吧,就宣传买了赎罪券之后,无论你犯了什么罪,也不管你犯得这些罪有多大,只要你买了,你就能上天堂。这个说法就类似于我们现在告诉那些学生无论你考多少分,无论你学的怎么样,只要你交了钱买了我的券,你就能上清华!如果现在真有这样的券,估计得卖疯了。同理,当时的人们一看只要我买了券我就能上天堂,哪能不买啊?!买!但是这说法也就糊弄糊弄老百姓,国王有几个相信的?类似于法国这样的强大国家,虽然教会也卖赎罪券,但是怎么着也得收敛点,要不然惹急了又被人打一顿可就不好了。但是对于德意志地区(现在的德国及其附近地区),教会就把贪婪的面目展现地淋漓尽致,大肆榨取当地人的血汗。因为当时的德意志地区都不是四分五裂了,简直就是碎成了渣,把相当于两个河北这么大的地方分成了100多份,可以想想一份究竟有多大……教会也喜欢挑软柿子捏,这些地盘上大大小小的国王啊、领主啊之类也是敢怒不敢言,惹不起啊。就这样,在德意志地区就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花费大把的金钱去买这个看上去“高大上”实则就是一张废纸的赎罪券。

    就在教皇那伙人正在高兴地数着姗姗发光的金币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究竟惹出了多大的麻烦。要是他们提前知道结果,估计就是打死他们也不会做这件事了。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这件事可是惹恼了一个时年34岁的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他颇有点文革时期那种大字报的精神,在1917年10月31号这一天将他写的布告张贴在了当地教堂的门前,上边是他关于赎罪券的看法,总共有九十五条。可他在张贴布告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会引起多么大的震荡,他肯定也不会知道他的这九十五条观点在后世会有一个专门的称呼——《九十五条论纲》,不知道以此为标志而爆发的惊涛骇浪会对欧洲、对世界造怎样的冲击。他就是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大幕的那个人。

    《九十五条论纲》一经出现,就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德意志诸邦,并且逐步传到德意志地区之外,如法国、英国、瑞典等地。马丁路德的观点使整个基督教世界发生了一场十二级的地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马丁路德之前也有威里克夫、胡斯等人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但是为什么他们都没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偏偏马丁路德成为了宗教改革第一人?说起来他得感谢两个国家——拜占庭帝国和咱们中国。

    首先咱们来说说为什么要感谢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在分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以后,西罗马帝国昙花一现,很快就被灭掉了,但是作为它孪生兄弟的东罗马帝国却很长寿,存在了1000多年,因为帝国的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就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帝国在经历了1000多年漫长的岁月后,终于在1453年迎来了最终谢幕的时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寿终正寝。在拜占庭陷落之后,逃亡到西欧的拜占庭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其中就包括原版的《圣经》。西欧人如获至宝,跟现在的粉丝看见了明星是一样一样的,争相传阅阿,马丁路德肯定也不能免俗。因为原版《圣经》是用希腊文写的,马丁路德还专门研究了研究希腊文,在他看《圣经》的时候,看出事来了:怎么原版上的意思和我之前看的版本上边德尔意思不一样呢?学过英语的都知道在翻译句子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意思上的偏差,就比如古诗“两只黄鹂鸣翠柳”翻译成英文就是“两只小鸟在唱歌”。《圣经》也是一本书,在翻译的时候肯定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丁路德就发现原来之前的翻译版与原版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就让他产生了对执行“盗版”《圣经》的教会的法的怀疑。

    第二,那就是我们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使得阅读成本大为降低,纸是用树皮、破布之类廉价的材料制作而成,成本非常低廉,而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用的都是羊皮纸,说是羊皮纸,却和纸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就是用羊皮做成的,整个工艺异常繁复,使得羊皮纸跟金子都有的一拼。在当时,有一本羊皮纸的《圣经》那是真土豪的标志,外出显摆不用别的,就把羊皮纸的《圣经》一摆就得。当时一本羊皮纸《圣经》相当于一个葡萄园的价格,一般人怎么看得起。但是纸便宜阿,是人人都用得起的,所以当造纸术传过来之后,就使得人人都有了看书的能力,使得新思想能够快速的传播开来,影响更多的人。

    造纸术只是其一,其二则是咱们中国的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其影响不亚于人类漫漫历史上的任意一种发明,它的出现,让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踏步前进。印刷术使得书籍变得精准,不会出现因为抄书人的疏忽而出现的错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在印刷术之前,人们想要一本书可就费死那个劲儿了,因为那得一个字一个字纯手写抄下来,而且你还得祈祷抄书那个人抄得仔细点,别抄错了,字还得写得最起码能看出来,别写得跟狂草似的没人能认出来。而有了印刷术,只要把原先的模子做好,印书就是用模子扣一下的事。

    在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动之下,仅仅两周时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就已经传遍德国,并受到人们的极大赞同和支持;四周之后,各种译文传遍西欧,整个基督教社会掀起了一场大风暴。到处都在议论,你要是不知道马丁路德、不知道《九十五条论纲》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当时的教皇在刚开始的都没当一回事,这种事之前又不是没有过,威里克夫怎么样,死在英国了吧;胡斯又如何,最终被火刑了吧;现在改还来得及,要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被点天灯了。

    教皇利奥十世最初只是把这件事当做“修士间的争吵”来处理,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惜教会不是编剧,没办法随心安排这个繁杂的世界。随着时间过去,整个天主教世界不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都被马丁路德的一纸檄文弄得人心不定、蠢蠢欲动。教会终于知道坏了,赶紧下令让马丁路德撤销自己的言论,想来个亡羊补牢,但是为时已晚。马丁路德看到自己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热烈的回应之后,大为振奋,并且在与教会的辩论中完善了自己的学说,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坚信上帝站在他这一边。

    马丁路德在刚开始贴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只是想着改变一些教会的制度,比如赎罪券那骗人的玩意儿就别卖了。可问题就出来了,教会和教皇正是靠着赎罪券这些玩意儿赚钱呢,你见过狗扔掉过嘴里的骨头么?它非但不扔,你要是硬让它扔的话不上来咬你一口就是好的了,况且教会的挑战者还是一个小小的修士。马丁路德和教会、教皇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变得愈加激烈,在1920年,教会终于开除了马丁路德的教籍,而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宣布不承认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并且在德国的萨克森创立了自己的教会,人们称马丁路德的教会为新教或路德教,而皈依的人被称为路德教或新教教徒。

    马丁路德,最终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大幕,使得黑暗的夜空划过了一道耀眼的闪电,而这闪电,也预示着在这片土地上,将迎来宗教改革所引起的第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