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五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6)

第二百零五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6)

    如果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时候一场追求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话,那么第二场巴尔干战争就是赤裸裸的争夺地盘的行为,跟德英法等欧洲帝国主义争夺的行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小了点而已。

    有句话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是兴高采烈得胜的一方,还是失魂落魄、准备重新来过的失败的一方,他们国家的人民都成了各国政府争夺地盘和霸权的牺牲品,在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0万以上的人民被迫出逃或者被驱逐,成为难民,流离失所。这其中,有23万多土耳其人被赶出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1.5万名保加利亚人被迫从马其顿迁到希腊,7万多希腊人则从色雷斯逃往了保加利亚,7万多阿尔巴尼亚人被遣返到挨皮尔,28万多希腊人被土耳其人驱逐出境,相对应的,10多万生活在希腊的土耳其人也被迫返回到小亚细亚。

    人民遭受到了苦难,但是如果战争在真的能解决问题,那这也到说得过去,毕竟是为国家献身了嘛,但是最让人无语的就是,这场战争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矛盾更加尖锐、激烈,就好像一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样。首先,原属于土耳其的马其顿遭到相邻各国的瓜分,但是各国在瓜分的时候,似乎忘了问一下当地人民的感受,马其顿人表示自己很生气啊,之前都是一块受苦受难的兄弟,凭什么你们就能独立,甚至还瓜分我们?!战败的保加利亚则对塞尔维亚和希腊更看不下去了,因为塞尔维亚和希腊可以说是两次巴尔干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两国的地盘成倍的扩大,这让保加利亚很不爽啊,虽然自己被打回去纯粹是自找的,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掉自身的因素,眼睛去紧紧盯着别人。所以,保加利亚多次提出,对于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签订的条约,那是十分的不合理,我们应该做一点修改,让它变得合理,当然,塞尔维亚和希腊肯定是拿一种看小丑的眼光来看保加利亚。

    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使得巴尔干各国的力量进行了重新组合,原来的巴尔干同盟彻底烟消云散。源自英国的那句外交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在,巴尔干半岛上说得上话的各国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阵营,他们所以既得利益者,要保护已经到手的地盘不再被抢回去。而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这前一刻还打得难解难分的两个帝国现在却站到了一起,因为这两个国家对现状非常不满,想着要改变现状。表面上看,是这两个集团在进行对抗,实质上,是他们背后的大国在进行对抗,塞尔维亚阵营后面站着协约国阵营,而保加利亚、土耳其阵营后边则是同盟国阵营。

    看看两大军事集团所支持的阵营,发现有一个比较好玩的现象,那就是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和它所支持的塞尔维亚阵营都是企图维持现状,是防守的一方;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与其支持的保加利亚阵营,则都是对现状不满,希望打破现状,是发起挑战的一方。

    两次巴尔干战争增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各个大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经济利益和势力范围决定着他们各自的政治态度,再具体问题上明争暗斗。但是,虽然各个国家都心怀鬼胎,但是为了维持各自集团的稳定,保证集团的战略利益,他们之间又有着妥协。正是因为这些妥协和让步,使得巴尔干战争并没有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却加深了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之间的敌视和对立,并且双方都开始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要着重说一下塞尔维亚。不单单是因为塞尔维亚最终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也是因为它本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巴尔干局势的影响。塞尔维亚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李领土扩大了一倍,人口也增加了50%,一跃成为巴尔干半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再加上背后协约国的支持,一时间风光无限。但是,有的时候,获胜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在这之前,奥匈帝国和德国根本没把塞尔维亚当回事,但是现在,膨胀了的塞尔维亚严重威胁到了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巴尔干以及亚洲的计划,因此,也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rou中刺,奥匈帝国多次叫嚣要进攻塞尔维亚。而且,虽然塞尔维亚获利颇丰,但是他的体型与奥匈帝国相比,还是孱弱的许多,根本抵挡不了多久。塞尔维亚没有野心、甘心做个小国,自然无事,但是,如果塞尔维亚想要发展壮大,那么势必就会引起敌视,这是每个想要崛起的国家都绕不过去的。唯有顶风向前,才能收获成功。

    与此同时,巴尔干战争也可以说是一战的一次预演,在意土战争中第一次亮相的空军进一步扩大了作战范围。而且,火炮的射程和射速都得到了提高,从而大大提升了战斗力,越来越具有“战争之神”的样子。同样的,作为新武器的机枪,在战场上的数量也提高了,虽然机枪作为一个新的战争兵器,还未受到各国的关注,但是正在朝着大范围使用迈进。随着这些大威力武器的使用,使得密集队形不在适应战争的形式,如果还是密集队形的话,那不是打仗,而纯粹就是谋杀。因此,交战各国通常采用疏散队形。为了提高战场存活率,堑壕这种简单易用而且效果良好的防御措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因为交战双方涉及到很多国家,多国部队很多时候需要联合作战,因此,巴尔干战争也为之后一战中盟军的协调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

    战争结束了,是在1913年的9月29日,是在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条约的那一刻。现在,距离一战爆发还有十个月。

    但是,在这场惨烈的战争爆发之前,究竟有没有一丝和平的希望呢?我觉得是没有的,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而当时资产阶级已经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个国家内部形成了各种“托拉斯”,也就是各种垄断集团,一家企业或者几家同领域企业组成利益同盟,来垄断国内这个领域的生产、销售,比较著名的比如洛克菲勒所建立的石油帝国。要知道,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当资本进行优胜劣汰,经过残酷的竞争,而从自由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了本国之后,他们就要向国外进行扩张,获取新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从而攫取更多的利润。当时,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从而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之后,欧洲各国就开始对新发现的地区进行征服,但是,世界也是有限度的,未发现的地区也是有尽头的,当世界被瓜分完毕之后,那势必这些国家之间,就会出现新的争夺。大战也就不可避免。

    而且,当时各国的备战与其说是想着战争扩大地盘,还不如说是源自于他们内心里的恐惧。这就好比在一个院子里住着一些彼此对立的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现在,突然有一个人成天开始磨刀,并且苦练武功,你觉得他的邻居会怎么想?他的邻居肯定不会以为这是爱好,而是会想,这货这么卖力的锻炼身体,这么卖命地磨刀,该不会是想打我吧?为了不被打,或者在打得时候不吃亏,那么肯定也会玩了命的锻炼身体,玩了命的磨刀。

    这个邻居是这样的,那其他邻居肯定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到最后,大家想的都不是怎么打别人,把别人手里的东西抢过来,而是想着怎么不被打,或者说怎么活下来。

    而且,当时各国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战争停下来了,战争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备战也不是简单的一句备战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浩大的工程。当时,国内的战争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了,工业生产也是开足马力生产军工,军队里的士兵也是需要训练,当一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这种状态的话,那么就会对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政府就向德皇汇报,如果战争还不爆发的话,那么等到了1914年底,德国的财政就将破产。当时,各国都已经在战争的道路上走了太远,已经根本没有办法回头了,战争,是唯一的结局。

    现在所缺的,只是一个开战的理由罢了。很快,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绝好的借口,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