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学习的动机与目的(2)
第六十章学习的动机与目的(2) 再次提醒,那些自认为学成学高者,切莫强加于人、狭持人,这样做严重缺德。你乐见传统,传统也乐见你;你接受传统,传统也接受你;你讨厌传统,传统也讨厌你;你拒绝传统,传统也拒绝你;你更新传统,传统也更新你;你弘扬传统,传统也会弘扬你。你死守传统,传统使你死守。哲学归纳:善于肯定,正位立新。 按哲学,应有—善于否定,新道立新。善于肯定,正位立新的特点是使人不觉得新。悄然成立,便于降低甚至是避免顽固守旧的人们的反对甚至是阻止。但也使喜欢大张旗鼓地立新的人们觉得不过瘾,甚至缺失成就感。不善于否定而新道立新,易得一庸俗的“破旧立新”,弄不好新未立成,倒落得个打得稀巴烂。不多说了。 在这里既没有使用创新一词也没有使用创造一词,而是使用了立新一词,目的在于用立新概念来统一创新与创造的差别与分歧,避免争论,让思客们去为此高论去吧。显然,立新,第一在于新,第二在于立,在某种意义上,立要比新重要,因为你有新而不能立,等于没有、前功尽弃。已知事物的存在需要空间、时间甚至生命与生机。 即你要立新至少要考虑立于何处。立新,要么立于个人,要么立于世,别无它处。立于个人,那只是你个人的事情,顶多一标新立异,可用“个人自由”简单概括而平视之。所以立新专指立于世。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这一章拉到这里的一个原因。要理解这一章必须先理解它的“世”。 你立都立不起来,还想做王者?那真是纯真的梦想了。听说无能的人或不能经受住磨难的人没有资格做梦。 志于王者,为何必须,先世后仁?为何不是,先仁后世?世是何意?奥妙何在? “世”作为名词就是现实世界,我们将它分为四个等级:社会、国家、全世界和全宇宙。“世”作为动词就是“面世”、“实现”、“经受世之考验”等。“世”作为形容词,表示“立于世”的状态。“仁”则表示“平等”、“共存共荣”的状态。 所以,如有王者的志向,那么必须先历经住世间的磨难做到屹立于世林、取得平等相处的地位、谋求到在全世界的自由权与主动权,然后方可谈得上出于仁心的主动引领而用仁于全天下!否则徒劳,与人谈什么仁,恐怕只会落得一嘲笑!你对人说仁,人家以为你要求人,可是人家信奉丛林法则。你解释是说自己,那有穷人跟你要一面包吃吃,你有实力给得出来吗?你给不出来,那在人家那里不但是没有仁,恐怕也要失掉信。目前还得孤狼精神。 遗忘关键一点,世里还有时世,形势的含义。丛林法则当道的世界就是秦孝公和商鞅所处的世界。务必要丢掉一切幻想!惟有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爱国和人民团结才是根本。一旦指望外援,王者根本动摇。一旦投靠外邦,王者气数尽矣!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是王者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素质。王者可大可小,只要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就是王者!个人之于社会亦是如此。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已经对孔子的话语做了两点改动:第一、将“如有王者”改成“志于王者”。第二、语气改了。显然在文理上,不可以将“如有王者”说成“志于王者”。但在事理上却是可以的。深刻的道理是我们看文章要把文章放到事情中去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里去,听言语要把言语放到语境中去。 眼睛看文章,脑中放电影。可以看出孔子考察了所有成为王者的完整过程,小的比如一个马夫是如何成为一个王者的,如何立国的。大的比如周文王是如何成为成为天子的,并考察了周人如何从无名到有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何成为世界的太阳——天子的,又是如何取得那么长久的统治权的。 孔子叙述成为王者的完整过程,王者在起初往往并没有如此志向,只是企图自立自保并百折不屈、精神顽强。我是取中间过程,到了露出王者的迹象,列强感到威胁之时,可以有短暂的不知所措,但更应该勇敢地立志了而成为志于王者。我们想周武王还没有成为天子的志向?此时你还不敢有此志向,可能被世人嘲笑甚至可能死得很惨。大势所趋,不得不为。
孔子的“后仁”是充分肯定语气,指平等与不霸道。成为王之后不能霸道,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运用自己的实力施行仁行。霸道必然导致混乱,招致怨恨甚至众怒。我改成“谈得上”的考虑语气,这是取中间过程的结果,以便与其相适应。现代社会,人格平等的理念已经普及成为舆论标准,很好。但人格平等绝对不能说成人们平等。 比如有一个平等叫资格平等。而你的实力代表你的资格,实力不够,你的资格平等恐怕不会被人所认可。资本主义的含义之一。 孔子的话属于高度概括点到为止。要想获得技术性理解以养成分析判断的时势观念请自主连接鬼谷子的开合篇。 jiefangsixiang网友评论步石发表“按目的论,孔子是在说他的古代人中的学习的人进行学习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修养完善自己,通过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等。国家三请四邀,可以为国施展自己的所学。否则就做隐士。孔子在论语中列举了一些隐士,而在他的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隐士,反映到孔子在世时,隐士文化还是很盛的。 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远古高人没有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是那时还处于荒蛮时代,他们的学问太过先进,如果国家不用,他们能与谁说去?如果有国家要使用他们的所学,他们还要考察,如果不利于人民,他们宁愿去做隐士,是十分可贵的道德品质呢!所以孔子以赞许的口吻提到远古的隐士。但当提及他当世的社会中隐与现的问题时,他明确地以两可回答。”------先生的心思,看来有把孔子推理到“为人民服务”高度的想法了,有了念头。 步石回礼:善意的怀疑。我的答复是我们要求他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把他打扮成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人完全是两码子事情。我知道他没有道德的概念,自然知道他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即不会做打扮他的空想。但他一定具有利于人的概念了。 结合论语其它相关章:学习的最高境界,乐趣,恒久的乐趣。次高,兴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