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遗物
“金犀牛镇纸哎呀,我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这个东西,就是陆游送给那个什么张镃的金犀牛镇纸” 饶了这么一大圈,总算是明白了,霍思宁点了点头。【 田黄石的珍贵品种有很多,除了鸡油黄,还有田黄冻石,银裹金,白田石,黑皮石等等,霍思宁看中的不少这块金黄田本身的价值,而是它的历史意义。 田黄石是从石矿中意外分裂开来后背埋藏在田间,历经数百万年演变而来的。 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这些石头的形态、色彩以及质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具有独特的观赏性。 就像翡翠需要观色看种,田黄石也要从石形,石质以及石色等方面来判断好坏。 田黄的价值不比高档翡翠逊色,正是因为如此暴利,很多不法商贩想尽办法作假。 如今市面上要买到一块正宗田黄石极为不易,更何况霍思宁手中这块历史上都十分有名的金犀牛镇纸 镇纸也叫做书镇,是文房之中最常使用的一件用具,为写字作画时用来镇压画纸所用。 镇纸组开始产生的时候,只是专门用来压纸压书,文人们在把玩青铜器、玉器这类玩物的时候,习惯性地将这些分量重的东西压住纸张避免被风吹走。 这样久而久之,镇纸就发展成为了一种文房用具,而且逐渐地形成了一种镇纸文化,镇纸也慢慢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品味和地位象征。. 书镇的用料繁多,造型各异,普通的用料为木料或者石头,高级一点的有用青铜器或者铜鎏金的,再贵重的就是用田黄石或者琥珀这类材料。 但是用田黄石、琥珀这样的材料加工出来的镇纸很少,一来是这些材料本身就十分昂贵,二来要加工成镇纸,雕刻就要浪费很多原料,一般的人都会心疼舍不得。 镇纸以长方形或者长圆形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以人物或者动物或者梅兰竹菊四君子为原型的雕刻发生,观赏性和实用性集于一体。 霍思宁手中的这块镇纸,就是以犀牛的样子雕刻出来的,雕工非常的精湛,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加上在棋盘石之中埋没了那么长时间,洗干净之后看起来仍然细腻精致,栩栩如生。 在棋盘石没有解开之前,就连霍思宁也只知道里面藏着东西,根本没有想过居然是这样一块精品。 张镃的那首诗很多人都知道,霍思宁还在古玩街看到有小贩拿着机器加工的黄蜡石犀牛镇纸谎称是陆放翁的那块珍品,以此来蒙骗那些刚刚入门古玩圈子的新手。 谁能想到这块金犀牛镇纸居然藏在一个古怪的棋盘石里面如果没有碧珠探测出了这个棋盘石的异常,这块镇纸还不知道要隔多少年才能重见天日。 这会儿苏青青也有些羡慕地看着霍思宁,她之前还抱怨霍思宁大老远从和田弄了块破石头回来,谁能料想到这里面居然真的藏着宝贝 苏青青一直觉得霍思宁的运气好,可是好到这样逆天的地步,谁都会羡慕嫉妒恨啊。 第二天下午,霍思宁就接到了吴均的电话,说是徐莲几人同意签协议了。 霍思宁并不想见徐莲,本来这事儿直接交给吴均和律师处理就行了,但是徐莲和霍勇却强烈要求再见霍思宁一面。 霍思宁自然知道他们想见自己是为了什么,但是如今霍思宁有了倚仗,徐莲这一家她还真没看在眼里。 “说吧,找我什么事。”霍思宁没耐性,进了出租房就直接开门见山。 徐莲他们已经签下了协议,吴均也给他们吃下了解药,这几个人的面色虽然还没有恢复过来,但是脸上那些暗黑色的疙瘩已经开始消退,没有那么狰狞了。 “我们可以回去,也可以不再来找你,但是你必须得再给我们五百万”徐莲对着霍思宁伸出了五根手指,狮子大开口。 霍思宁像看白痴一般看着徐莲:“我为什么要给你们钱五百万,你以为我是傻子” 徐莲笑得神秘道:“因为我这里有你甘愿出五百万换走的东西。”
霍思宁愣住:“什么” 徐莲不吵不闹,淡定地道:“你父母的遗物。” 霍思宁心下一跳,她知道母亲曾经在霍勇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重病的时候还将她托付给霍勇徐莲看管,但是她没有想过在徐莲那儿居然还藏着她父母的遗物。 霍思宁的直觉很敏锐,在徐莲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神一直盯着徐莲,发现徐莲眼神里并未有任何闪烁心虚的表现,可见徐莲并没有说谎。 她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冷冷地看着徐莲:“我怎么知道你说的话是真还是假,说不定你是在讹我的钱呢” 徐莲面露得意之色:“你爱信不信,如果你不给钱,我也不强求,但是我可不保证在回了白云乡之后,我会不会因为心里不爽快,就把东西给烧了。” “你”霍思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愤怒之色,她一直觉得她可以拿捏住徐莲,却没有想到这女人竟然还藏着这样的后招。 “五百万于你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你总不至于为了这点钱连你父母的遗物都不要了吧”刘美玲站在一旁冷嘲热讽道。 霍思宁冷眼看着屋子里这几个人,忽然眼中闪过一丝幽光。 五百万那也要看看你们有没有这么大的胃口吃得下这么多钱 眼见着霍思宁从包里掏出银行本票写了一张五百万的支票撕了下来,徐莲几人的眼中都闪过激动之色,徐莲下意识地就要来接支票。 霍思宁手一扬,避开了徐莲那双手,眼中闪过nongnong嘲讽之色:“你们真以为我是傻子,这么好骗拿了钱你们不给我东西怎么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看到我父母的遗物,这钱你们只能先看看。” “吴均,你陪他们去白云乡走一遭”霍思宁将支票递给吴均,对着他说道,“东西拿到手了,钱再给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