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武神1890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八章 内务府之变

第一百零八章 内务府之变

    奢华的王服庄重而贵气,穿着在一位尽显老态的老者身上,皮肤松垮,皱纹层叠,年轻时本就猥琐的面容,此时更显龌蹉。

    但观其目光,气质,端坐的气势,以及几十年来满清风风雨雨中的表现,此人都可以称得上满清拔尖的贵胄精英。

    这就是大清的恭亲王,现满清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位高权重。

    恭亲王静静的看着一侧,雍容典雅与年轻时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的慈禧太后,内心一阵复杂和感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两个年轻时代风华正茂的男女,多么让人回味的青葱岁月。

    “内务府真的到了改革的地步?”慈禧还是那副神态,就算她把恭亲王搬到前台,慈禧太后仍旧掌控满清帝国,这是她几十年朝堂后宫风云中历练来的自信。

    “早些时候,也就是算了,杀个领头的奴才,大家都能满意。”恭亲王有些沙哑的声音说着,“只是,那个人,不久后就要来了。”恭亲王的目光瞬间变得凌厉夺人,只是很快消散,变得无奈叹息迷茫。

    “李鸿章前几日请安,说了这件事,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慈禧太后面色变了一下,想到了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那个人对俄国人的恐怖战绩,这绝对不是满清可以抵抗的。

    从海兰泡传回来的各种神秘莫测的消息,更增添了那个人的传奇色彩和可怕程度,慈禧太后有些时候总会觉得,那个人莫不是天上派来的人。

    “也好,整治一下内务府的奴才,它们也太大胆,皇上吃个鸡蛋竟然要三十两银子。”慈禧太后多年养成的智慧怎会不明白眼前的时局,必须让那个人看到满清革新活力的一面,否则我大清贵胄的日子就很难说了。

    “太后,我会和朝堂上的王公大臣们,尽量把内务府的事情办的漂亮。”恭亲王后宫之行的目的达到了,与慈禧说了些闲话,就告退离开。

    慈禧看着消失的恭亲王背影,面色变得很不好看,内务府这么多年活跃在政坛上,大把捞银子肆无忌惮,如果没有靠山早就倒了,慈禧太后等满清高层就是内务府的靠山和保护伞。

    一年至少百万两银子从内务府送到慈禧手里,成为慈禧的零花钱,否则以慈禧的智慧不会对那天价的食材视而不见。

    恭亲王这些年来,每年收内务府的银子也不在少数,就算恭亲王下台的那阵,银子也是不断,恭亲王代表的满清皇家势力。

    其它满清贵人,甚至大臣汉人,都在内务府银子的攻势下,为内务府解忧排困说话办事,这就是内务府多年来烂而不倒的原因。

    李莲英看着远去的恭亲王,眼中闪动着什么,他是慈禧身边最近的人,朝堂内外哪有他不清楚的,此刻他也是内心感叹,内务府真的要大换血了,不过这与李莲英已经没关系了,就算最近内务府大笔送给他银子,他也清楚什么时候该说话。

    “老佛爷,用膳了。”李莲英开始了他服侍慈禧太后的本职工作。

    第二天,满清朝堂上,风云滚动、黑云低压,气氛极其压抑,恭亲王阵营的一位大臣,首先站出来,历数内务府之罪状,随后一个又一个大臣乃至满清贵胄,尽情的踩踏曾经给他们送过银子的内务府。

    内务府贪腐第一招,低买高卖。

    一天,道光皇帝发现绸裤的膝盖上破了个小洞,就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

    补完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内务府回答,三千两白银。

    道光听了差点背过气去,一个补丁竟然比一件龙袍的价格还要贵!内务府解释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就够了。

    道光皇帝咬咬牙,默记在心里。

    话说朝臣们看到龙椅上坐着一位打补丁的皇帝,上行下效纷纷扎破官服打上补丁。一次,道光皇帝看到军机大臣曹文正朝服的膝盖上打着块醒目的补丁,突然问他,外面给破衣服打个补丁需要多少银子。

    曹文正一愣,看看周围的太监,发现太监们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曹文正头皮发麻,只好往海了说,外面打一个补丁需要三钱银子。

    三钱银子当时都可以买一整套普通衣服了,曹文正心想,这下大概和内务府的太监们报给道光皇帝的“工价”差不多了吧。

    谁想,道光皇帝闻言惊叹道,外面就是比皇宫里便宜,我打个补丁需要五两银子呢,曹文正一下子就懵了。

    皇帝虽然给内务府规定了条条框框,但毕竟身居深宫,对正常的市场行情并不了解,内务府就从宫外平价买入(有的时候干脆就是抢)物资,然后高价报给皇帝(反正皇帝也不知道,大臣们一般也不敢说)。

    表面上,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违法甚至违规的地方,鸡蛋如此,补丁如此,工匠的工钱更是如此,中间的差价就成为了经手人员的“灰色收入”。每年,皇帝和紫禁城的“合法开支”就有四五百万两白银。

    内务府贪腐第二招,直接贪污。

    内务府的监管制度可谓严密,可制度是人执行的,内务府系统越来越庞杂,人越来越多,漏洞也越来越多,皇帝一个人根本管理不过来。加上内务府属于为皇室服务的,不受朝廷监察和司法机构的管辖,所以内务府弊端就犹如决堤之水、沃野荒草,汹涌蔓延开来。

    晚清吏部官员何刚德说:“内务府之职,如衙门之有庶务,即俗所谓账房也。账房有折扣有花账,已处处有弊。内务府之利百倍于此。”

    光绪大婚的时候,有几位绣工托在内务府大臣家教私塾的同乡郭先生揽点内务府刺绣的活做,郭先生通过大臣的管家接了一件绣洞房门帘的小活。

    绣工们从内务府领来了缎子,用最好的绣线精心刺绣,整套下来绣工们的原料、工钱加上利润,市价大约是五十两银子。

    门帘交上去后,大臣的管家就让绣工们报个价,主动示意绣工们“多报一些无妨”,郭先生和绣工们就咬牙报了五百两,管家说太少了,再报多点,几个人就报了一千两的要价。

    账单交到内务府大臣手里,大臣又驳回,让再往高了报,郭先生就大胆报了五千两,几个绣工埋怨他报得太离谱了,会被驳回来的。

    谁知,内务府大臣拿到账单,摇摇头,亲自提笔在五千两前面加了“两万”。

    账单送到内务府,内务府照付两万五千两白银买那个门帘,内务府大臣扣下两万两,给郭先生五千两,郭先生拿出一千两酬谢相关人等,自己拿了三千两,把剩下的一千两给几个绣工,几个绣工心满意足,这可能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收入了。

    内务府贪腐第三招,工程揽财。

    在内务府当官的人最盼望的不是升官,而是皇帝上马新工程,不管是修建一个戏台子,还是重铺某段道路,或者是皇帝下旨恩建某处寺院,都是内务府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良机,如果能负责上修缮陵寝或者宫殿的“好活”,整个家族几辈人的吃穿用住都不用发愁了。

    晚清时,紫禁城内搭建一个竹棚,这么个算不上工程的工程,内务府就用了四万两银子,工程揽财的招数可以说是集低买高卖、直接贪污等等之大成,最有学问了。

    1874年初,同治皇帝准备重修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如果大的国家工程,自然需要朝廷拨款,可内忧外患的朝廷一贫如洗,哪有钱去修圆明园。

    这时,内务府奏称一个名叫李光昭的候补知府有门道“报效”30万元的木材应急,请求授权他采办木材,同治皇帝满口答应了。

    李光昭便打着“奉旨采办”的幌子到香港和一位法国商人签订了购买价值54250元木材的合同,规定先付定洋10元,等法商将木材运到天津即付款。

    李光昭返回北京后,即向内务府谎报购买了价值30万元的木材,虽说是“报效”,内务府也折价给了李光昭部分“辛苦钱”。

    从内务府拿了钱,李光昭却不愿意给运货到天津的法商木材钱,如果是一般中国商人,被李光昭这个“空手套”给耍了也没办法,可法国人不干了,联系法国驻天津的领事大闹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衙门。

    事发后,舆论哗然,结果李光昭被革职查办,李鸿章联合恭亲王、醇亲王和其他王公大臣联名上疏停掉了圆明园工程,至于已经被李光昭“套”走的木材款,就没有人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