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天赐之物
书迷正在阅读:刁蛮公主:捡个总裁当夫君、栖凤台、毒医遮天:悍女太妖娆、星辰魔帝、烈旗、宰执大宋、阴阳侦探师、冤鬼代理人、邪恶力量升级系统、大唐刀师
一辆小车、三匹老马从临安城西城门缓缓驰出,在踏上西行官道的时候,马车缓缓在路边停下,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颤巍巍的自那简陋的马车中钻出,遥望巍峨的临安城久久。 “真的不用去送送?”城墙上,莫夜看着回首遥望的余天锡,忍不住道。 “算了吧,徒增伤感。他老人家要的也不是这些面上功夫。” 贾似道看着那道模糊的有些佝偻的人影,沉默半响轻声道。 余天锡看着这座巍峨而古老的城池,思绪万千。 在这座城池中,他足足呆了大半辈子。从当初跟着父亲来到史府做那教习开始,一直到如今挂冠而去。这座城池中有他太多记忆。 就是在这座城池中,他从小小教习,一步步成为大宋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重臣,享那万般荣耀。为了大宋朝呕心沥血数十载,可是最终还是人难胜天。 老了,想的自然也就多了些啊。 几点黑影在城墙上若隐若现。 两道眼神似乎在这一瞬间跨过空间的限制。余天锡似乎已经看到了那个年轻人眼中的肯定,而贾似道似乎也看到了那个老人眼中的嘱托和欣慰。 “走吧。” 余天锡深深的看了夕阳笼罩下金黄的临安城最后一眼,似乎要将这座留下他半生记忆的城池所有的点点滴滴尽皆都烙刻在眼中,然后毅然转身。 “驾!” 伴着那清脆的鞭鸣和车夫的吆喝声,简陋的马车辘辘而行,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太阳落下的地方。 没有任何的故交好友,没有三十里长亭送别,甚至连一杯践行酒都没有,为大宋朝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余天锡,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临安城。 也许没有人想到,余天锡这一去,却是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城池中,一朝离别,却终成永远,世间之事,又有几人能说清楚看明白? 直到第二天,当赵昀下诏命余天锡进宫面圣的诏书到达余府的时候,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户部尚书余天锡挂冠而去的消息才被人所知、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继原右丞相崔与之之后,余天锡是理宗朝第二个挂冠而去的朝中重臣了。 对余天锡的突然挂冠而去,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正的内幕,也只是少部分知道而已。 据说,在看到余天锡的留信之后,赵昀又一次在勤政殿内将心爱的玉杯给砸了几个。一边命人带着诏书追赶余天锡,一边紧急召见朝中诸臣商讨千万会子购粮之事,却是自始自终都没有对新任户部尚书所属提过半句。显然,即便是余天锡已经挂冠而去到,赵昀依然对余天锡抱有一线希望,希望能够将他找回来,继续掌控户部。 这个时候赵昀自然不知道,在重发千万会子购粮之后,户部尚书乃至户部侍郎,都已经成了百官眼中的埋雷之地,实在是没有一个人想去接这样现在不爆将来一定会爆的雷的。 不过这些事情,跟贾似道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在赵昀召见群臣的时候,他以城外灾民营帐中有事,轻易的脱身而出,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掺和这些事情。 赵昀还在为那一千万贯购粮的会子发愁的时候,贾似道却是正在城外市舶总司五万团练兵的营地中在赵毅、周博和裘裳三人的陪同下观看着五万团练兵的cao练。 从开始招募团练兵到正式给团练兵给上编制,已经有了近两月时间。可是,这还是贾似道第一次到这营帐中看看这些从被他救下的流民中招募的精壮们。 也许是因为知道那个背负着双手带着点儿笑悠悠然前行的年轻人就是那救活了逾百万人全家老小的府尊大人、国舅大人,所以这些团练兵的喊杀声是格外的宏亮。 两个月的时间,这些之前只摸过锄头扫帚的人,身上却是终于有了点儿那么一丝属于军人才有的肃杀之气。可是,对贾似道来说,这跟他想要的兵还差的太远太远了。 “从这五万中挑选身强力壮的精锐一万人,勤练骑术。稍后不久,本官会着人送来一批马军铠甲和兵械。用本官送来的马军铠甲和兵械来选人。我只要最好的骑兵。哪怕是只能选出一千人。” 贾似道站在高高的望楼上,看着下方密密麻麻的阡陌有序、喊杀震天的五万新兵,心潮无端的有些小澎湃。 如果说,后世的万炮齐发能够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凶险的话,那么纯冷兵器时代人与人的碰撞,才能真正的表现战争的波澜壮阔和雄浑。 别人不清楚,可是贾似道自己却明白,只要他不刻意的拒绝或者进行改变的话,终有一天,他会亲自领着无数的披坚执锐的甲兵走上战阵。 五万人已是如此的壮阔,数十万人厮杀又该是怎样一种夺人心魄之景? “末将遵命!大人尽管宽心就是。” 听到贾似道的话,赵毅、周博、裘裳三人并没有觉得什么。虽说大宋朝是缺战马,不过区区一万马军所需要的战马还是能够拿出来的,以国舅大人如今的身份,想来没有人敢故意为难。 不过,后来当他们真正的看到贾似道命人送来的那批专门为骑兵所打造的铠甲的时候,才明白,他们今天的包票打的是多么的错误。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团练营中逗留了小半个时辰后,贾似道就匆匆离去。这一次离去,除了莫夜和贾全儿之外,他却是将王柄也带在了身边。 已经有人狗急跳墙了,小命还是很重要的。莫夜毕竟还是大理国国使,他不可能去任何地方都像带个跟班似得将他带在身边保护他不是? 贾府他倒是没有太过担心,在孙奎事了之后,贾府中就多了十余个内殿直禁军,都是赵昀特意赐下保护他的,只是都被他扔在了贾府中。 出了团练营,贾似道就匆匆赶往流民安置大营。 见到贾似道过来,早就收到消息等候在营寨外额余赐、周坦、秦寿等人以及一干大大小小的临安府官吏就匆忙迎了出来。 “发芽了?” 见礼之后,贾似道摒退了一干官吏让他们继续去各忙各的,抓着余赐急声道。 三个多月时间,原本风度翩翩的余赐却是黑了不少。不过也许是因为身居要职的缘故,身上的书生意气却是已经都快消磨光了,比之前要稳重的多也要凌厉的多了。 “回大人话,整整十亩,都发芽了。” 余赐不明白贾似道为什么会对那个小东西那么上心,甚至专门命他来负责那十亩田地不许其他闲杂人等接近。不过,已经习惯了贾似道安排的他,虽然心中疑惑,却是依然尽心尽责的安排好。 “走,看看去。” 对着周坦和秦寿打个招呼,贾似道一马当先的大步离去。见到贾似道如此,余赐、周坦和秦寿三人对视一眼,苦笑着只得快步跟上。 也许是因为一起共事久了,原本不太瞧得上秦寿的周坦和余赐,如今同秦寿也是渐渐熟识了,彼此间多了许多的了解,却是要比之前的关系融洽的多了。 …… 不太大的一汪青翠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新垦农田中,显得别样的突兀。 贾似道小心翼翼的扒开那泥土,府下身子仔细看着那从泥土中拼命挤出来的几抹嫩绿,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后世的老人在这里,一定马上就可以认出,这些大小不一的嫩芽不是后世在荒地中种植最多的红薯又是什么? 没错,这就是红薯。也是贾似道对付温良恭、钱恒铎等人的重要底牌之一。 这红薯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而且还要感谢莫夜。 因为贾似道能够发现这红薯,完全是托了莫夜的福气。那颗用育种的红薯就是贾似道从莫夜包袱里面发现的。而那红薯却是莫夜准备丢掉,而被他发现又检回来的。 据莫夜说,这红薯是他跟阿阮从大理国赶来临安的途中,路过泉州的时候买来用做干粮的。在贾似道看来,应该是大食商人带到泉州被那个商人买下来了。 当然,这红薯到底从哪来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本应该是在几百年后才出现在华夏大地的红薯出现在如今的南宋一朝,无论是对南宋,还是对贾似道来说,其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莫夜和阿阮只是觉得红薯口味独特,当做新鲜来吃,而且价钱不贵,可是对了解红薯这个植物特性的贾似道来说,简直是上天送来的意外之喜了。 这颗红薯是阿阮留下的最后一颗,一直不舍得吃。等她想起来的时候却是放在包裹中不知道怎么弄得,竟然直接发芽了。 见到红薯发芽,本就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的阿阮,犹豫了一下,就直接将这红薯扔在了花园中,却是恰好被贾似道看到,让他那是欣喜若狂。 红薯种植简单,只要一棵发芽,将生出来的藤蔓剪下插入泥土中就能存活,更重要的是,它的产量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更容易吃饱。 这样一种食物的出现,对连年大战、连连遭灾的大宋朝来说,简直是绝配。 “大人……” 见到贾似道整个人都恨不得趴到了地上,余赐实在看不过去,小声提醒道。 “公明,从即日起,你就亲自守在这十亩田上,你手中的公务我会命人来跟你交接。这些小东西,出了任何事,我可是唯你是问。”
贾似道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看着秦寿正声道。 秦寿怔了怔,随即慌忙应是。心中却是暗自下定主意,等等就命人在这十亩青苗旁边打个草棚,以后就吃住在这了。 他比谁都清楚,他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建立在贾似道愿意用他的基础上。如果连贾似道都放弃了他,那么他是真正的一文不值了。 已经在临安城中名声臭漫天的他,除了贾似道敢用外,已经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给他机会。 虽然不知道这些青苗是些什么东西,可是只要贾似道重视就已经足够说明他们的重要性了。还有什么事情,比恩主的需要最为重要的事情呢? “师宪,你现在可以说说这是什么东西吗?我知道你认识、” 莫夜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道。 他的这句话算是问到了所有人心底去了。听到莫夜的话,所有的人包括余赐和秦寿,也都是一脸好奇的看着贾似道,显然,这句话他们也是早就想问了,只是一直不敢问出来罢了。 “这?你带给我的这个东西实在是太珍贵了。甚至堪比数十万大军。” “什么?” 莫夜难得的瞪大着眼睛,惊声道。旁边的余赐、秦寿等人听到贾似道的话,却是不自觉的悄然将步子仅仅并拢,能顶的上数十万大军的东西就在自己脚下啊,压力实在是山大。 “你又骗我!” 过了片刻,莫夜呛声道。不过他的表情却是表明他已经相信了,只是他想要让贾似道原原本本的将这个东西的来龙去脉说出来罢了。 “这东西我给他取名叫红薯,你吃过,你应该知道这是能救人命的东西,而在我手中,它就是能救数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命的东西。你说它重要不重要?”贾似道正色道。 “可是,你连种子都没有怎么会结出粮食?” 别人不知道,莫夜可是知道,这个东西确实能吃的。不过想到吃,莫夜无端的有些惆怅。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话,一颗那东西就能救数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的性命,那他和阿阮一路吃了整整两包裹,那得是能救多少人命? “此乃秘密,我就不告诉你了。唉……不要生气,等上两三个月你就都明白了。哦对了,这个东西,如果你想要,等它出了粮食,我就交给你带一部分回去到大理。” 贾似道对莫夜脸上的那惶恐之色看的明白,心中好笑之余,却是再次卖了个关子。 小样,让你天天想着走。这下不见到这东西出来,想来你是不会走了。大宋朝需要,刚刚被蒙古人****了大半江山的大理国显然要比大宋朝还要需要啊。 “好!” 莫夜显然等的就是贾似道这句话。 “你们不用这么紧张,这东西命硬的很,只要你们不直接踩上它,它就能活。”贾似道扭头看着战战兢兢似乎连脚都有些不敢落下的余赐、周坦、秦寿、王柄等人,无奈的扶额道。 众人齐齐对着他苦笑,却是依然不敢乱动。 贾似道见状,也就懒得再说,让他们明白这东西宝贵也好,至少不会怠慢这些东西。要知道,整个大宋朝如今只有这十亩,每一颗红薯秧苗都是千金的说。 “那些即将回返故籍的和要留在临安府的百姓可都登记造册完了?”带着众人走出红薯田,贾似道终于问出了他今天来的主要目的。 “回大人,如今仅剩两成的百姓还没有造册完成。府中吏员正在加班加点的完成。”这个事情是周坦来安排的,所以听到贾似道的话,连忙应道。 临安城周围虽然开垦了近五十万亩农田,可是这其中还有二十余万亩将会在灾后都交给殿前司的兵卒屯垦,也就说真正能给百姓的田地只有不到三十万亩而已。 而且逾百万的流民显然不可能全部都留在临安城周围的,这样的话,对临安城的各项压力都会骤增。不过一部分还是可以的。 所以,临安府按照贾似道的要求,在给那五十万亩新垦田地播种的时候就开始在做这件事情了。一部分留下,剩下一部分人而且还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要遣返回原籍的。 当然,即便是贾似道不遣返,那些百姓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