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巧儿外传
PS:非常喜欢《蚕妇》这首诗,下面这一章可能与上下文在内容上和结构上不是很搭衬,尽量可以连贯一些,不让其显得突兀,算是一个花絮吧。 这里是北宋。 对于历经五代战乱不久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几千名淳朴好客的当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栖。 刚刚从城里回来的二柱子给大家说,现在的天下又姓赵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天下的归属于谁,结果都是一样的,每逢年过节,终日不见的兵卒就会下来收取苛捐杂税,最近,听说又加了一项生子税,据说是,只要是有人家生孩子,就得给朝廷交三钱的白银。这个条目一下来,就连村里的王大财主都不打算再多生个儿子了。 因此呢,就算是改朝换代的大问题在他们眼里,甚至比不上村东头的老母鸡多下了一个蛋这样的小事。 巧儿今年19岁,皮肤白净,眼睛有神,跟谁说话都要先脸红三分,一点都不想她那个大嗓门又黑又丑的老爹。从小就跟母亲在家学做女红还有喂蚕织布,一般不出门。16岁那年,经由媒人介绍,嫁给了隔壁村的一个小伙子。 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个男人,也可以说是男孩,她从来不敢想象,自己一个人,以后在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会怎样,每想到此,巧儿都会捏捏自己的衣角,显得局促不安。 出阁那天,她看着自己的爹脸上,因为收到了五两彩礼外加肥猪两头而露出的笑容,那被烟枪熏黄的牙齿,心里有一些心酸,除了平日的苛责,爹对自己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巧儿想起了母亲对自己的叮嘱,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三年的时间让巧儿很快适应了新的家庭。丈夫不算好看,但也不丑,对里对外都很朴实。白天的时间,丈夫都是在地里忙活,而自己则在家里张罗着家务。 大部分的时间,自己都靠在了织布机上。“吱扭,吱扭”,织布机的声音很有节奏,巧儿很愿意听,因为不论是自己的母亲,还是从城里来收布的买卖人,都说自己织的布特别好,这让巧儿心里很是得意。 巧儿放下纺锤,去门口的簸箕里喂了一下幼蚕,看着可爱的蚕宝宝,巧儿也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因为,肚子里的宝宝也已经又三个月了。 可是,巧儿不能停歇,因为除了丈夫的忙碌外,家里其余的收入就指着自己纺布了,而且,自己的宝宝也快要出生了,不能让孩子在出生前后,自己很长时间都不能纺布的日子里,给饿了肚子。 想到这里,巧儿又拿起纺锤,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纺布工作。摸着已经织好的半尺丝绸,入手光滑异常,颜色闪亮,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粗麻烂布,巧儿是多么想有一天能够穿上一身丝绸的花衣。可是,哪怕是自己出嫁,都是用的棉布裙,从小到大能穿一件染上花色的丝绸衣服看来是无法满足。 每次在自己织完一整尺布,城里来的买卖人还没来的时候,巧儿总会拿起素色的丝绸披盖在身上,想象着自己穿着王大财主的五姨太穿着的那身衣服一样。巧儿心里暗想,我一定要多织布,总有一天,我会穿上一身好看的丝绸衣裳的! 梅雨纷纷,城里来的买卖人好久没下来收布了,眼看着家里的米缸就要见底,巧儿心急如焚。 “算了,进城一趟自己去卖布吧”巧儿心里想。 于是,巧儿和认识进城的路的丈夫踏上了去城里的路程。日过半响,终于来到了买卖布匹的地方。看着周围摊位的布匹,和自己织的布相比相形见绌,不免有些暗暗得意,暗想,待会一定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自己摊位的布匹越来越少。这个集市很热闹,人来人往,巧儿也喜欢看那些杂耍,但是她必须要坚守在摊位面前。巧儿也看到很多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穿着自己梦寐以求的衣裳,煞是好看。
“他们比我要多织多少布啊,才换来了这么好看的衣裳”巧儿心里有些羡慕,也暗叹自己不应该骄傲,自己的织布技术还不是很过关,别的女人都有了那么好看的衣裳,自己却还穿着打补丁的粗衣。 可是,巧儿慢慢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穿着绫罗绸缎衣服的人,手上根本没有自己手上的老茧,自己的脸跟她们一样水嫩,但是手上却是层层的黄茧,巧儿把手缩回了漏风的袖口,低下头。 那些女人在集市上趾高气扬,身边的假定飞扬跋扈,不是这家的官太太,就是那家的小女人。她们一辈子不参与劳动,却享受着别人永远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 那么,自己就算织再多的布又有什么用呢? 进城的时候很高兴,回城的时候很落魄,丈夫关心地问,怎么了。 巧儿说,没事。但是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 就算是丈夫买给她最爱吃的点心,她都没有吃。 回到家的巧儿几个月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整个家都喜气洋洋,连多日看她不顺眼的婆婆也对她都好了几分,但是巧儿的整个情绪一直很低落,就像王大财主出来随手丢弃的香蕉皮。 生完孩子的巧儿老的很快,才二十来岁的年级,头发就开始变得黄糙,双目无神。坐在织布机前,仍然像以前一样重复着重复的动作。 但是,她感觉织布机的声音再也没有那么好听,蚕宝宝的样子也不再可爱。 唯有织布机的声音久久回荡。 “吱扭~吱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