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杀伐果断
李鸿深的遗体,朱绍烥还没有来得及处理掉,马明达当时想要带回去,他也不允许。 朱绍烥连棺木都没有让人打造,只让侍卫们简单地用一张席子裹着,首级则装在一个木匣子里,估计是准备等抓到了其他人,处置后一并送往京师吧。 李修文捧着木匣子犹豫了一会,才打开匆匆看了一眼,又立即合上,和遗体放到了一起,退后几步跪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随后,他吩咐自己的亲兵将父亲的遗体送回家去,又转身对那王府侍卫吩咐道:“带我去看看王爷。” “是,大人请随我来。” 侍卫说着,便头前带路,领着李修文等人来到了另一间屋子里,一直跟在身后的朱怀玉和朱伦坤俩人立即扑了过去,失声痛哭起来。 出来时,李修文便看到马明达和赵雄俩人正侯在门外,便对赵雄说道:“我已经提前送出了消息,元良应该快回到开封了。” 赵雄这才安心,缓缓地点了点头,心中十分清楚,自己这是让李修文裹挟着一块儿造反了,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李修文的目光投向了马明达,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你是要留在开封和我一起当反贼,还是要坚决效忠于朝廷? 马明达的神情十分复杂,沉默了半晌后才开口道:“容老夫回去想想吧。” 李修文轻轻颌首,自然明白马明达也有他自己的难处。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他能这么说已经实属难得了。 就在这时,两名神机营的士兵押着一位年约五旬的官儿过来了,禀报道:“大人,此人是王府长史,您看要如何处置?” “噗通——” 王府长史突然就跪了下来,求饶道:“大人饶命呀,下官一直效忠于世子,咱们也算是自己人了。” 李修文看了他一会,才开口道:“那你便拟一封奏疏,送往京师吧。就说周王殿下病逝,世子朱绍烨遭jian人谋害,本官已将参与之人朱绍烥就地处决,王府不能无主,请立世孙为王爷!” 这所谓的jian人,指的自然便是杨嗣昌。这奏疏李修文压根就没想过征求朱由检的同意,不过是故意送去气他罢了。 “下官明白!” 王府长史心里暗自松了一口气,便回去写折子去了。 就在这时,又来了一位将士禀报道:“大人,那帮官员群情激奋,说您反叛朝廷,其罪……当诛。” 这开封府里,果然还是有很多“忠心”于大明朝廷的官员啊! 先前他们不知其中内情,还能被李修文和朱绍烨拉拢着,现在李修文公然造反,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反弹。 李修文笑了笑,转而冷声命令道:“将这些胡言乱语之人全都拿下,就地处决!” “万万不可——” 马明达和赵雄同时出声劝阻,李修文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挥手打断了他们接下来的话语,说道:“这帮人只会夸夸其谈,留着也无甚益处。平日里,他们就上下其手,欺上瞒下,这我就不多说了。如今正是危急关头,但凡立场不同之人,决不姑息!” 见他们俩人表情愕然,李修文又随口补充了一句:“马大人和赵大人不在此例。” 俩人轻轻点头,一时还没从内心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他们都没想到,如今的李修文手段竟会如此狠辣。 不过转念一想,他们也就释然了。既然已经反叛了朝廷,若再心慈手软,如何能成大事? 得知了李鸿深的死讯后,李修文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改以往的仁慈,行事果决狠辣。 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要造反,就不需要再瞻前顾后,该杀就杀! 不杀他个人头滚滚,鲜血满地,如何震慑一方? 乱世须用重典,大明朝之亡,实亡于文臣,不杀些空谈的文人,如何能挽救这个**不堪的社稷? 若是还有人敢再瞎嚷嚷,李修文并不介意重演“河阴之变”。 想当官的人多了去了,还怕将来没有人才投靠? 稳定了开封城里的形势后,李修文又带着朱伦坤去了三卫驻地。 这几日里,开封局势一再变化,想必这些将士们也是十分恐慌的,若不及时安抚的话,可能会闹出兵变来。 不过这三卫兵马,本就是朱绍烨亲自招募的,亲手训练的,如今朱绍烨让朝廷给害死了,自己扶立他的儿子成为新主,再安抚一番的话,应该能激起这些人的同仇敌忾之心。 造反? 他们只认世子,朝廷和他们又有多大的干系? 朱伦坤年幼,一切事务基本都由李修文来做主。 三卫兵马总共有一万多人,此前一直都是朱绍烨亲自掌兵的,只设立了三卫指挥使,并没有总兵官。在思索良久后,李修文决定增设总兵和副总兵两员,掌三卫兵权。总兵由杨振来担任,副总兵一职暂时空置了下来。 杨振跟随朱绍烨多年,应该还是能够信任的。不过为了防止他野心滋生,发生兵变,李修文决定,等韩林回来后,让他担任三卫副总兵,以防杨振专权。 朱伦坤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他年龄太小,再加上对李修文的信任,自然不会对他的决定有任何异议。 对于王府的三卫兵马,李修文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够守好开封不失,便足够了。 这三卫兵马经过了朱绍烨一年多的训练,想必战力不会太差,地方上那些**不堪的卫所官兵,根本不可能有一敌之力。
大明朝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就别指望卫所官兵能打仗了,看到敌人来了不跑都不错了。不然,李自成、张献忠和罗汝才等农民军如何能接连攻破各地州县? 实际上,这些起义军的战斗力是很差的。他们号称几十万人,实际上都是拖家带口的,真正可战之人可能还没有三分之一。 而这三分之一的人里边,也没有多少人是有兵甲的,武器可能都是锄头一类的东西。 可就是这样的队伍,都能把大明朝给搅得鸡犬不宁,卫所官兵战力之差,便可想而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卢象升和孙传庭只率领一万左右的人马,便能大破起义军数十万人的原因了。 而如今,这几位屈指可数的将领,都是其他的许多边军将领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却是为何? 制度崩坏! 大明朝的军户是世袭的,说起来地位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待遇本就不太好。 这年头,又有多少人是愿意当兵的? 这还不算,朝廷每回发下来的军饷,几乎有半数被上层官员克扣下来,实际上发放到军营里的,只有一半左右。 而就是这一半,还要经过主将的手,再克扣一些,底层的士卒们拿到手里的,根本就不会再剩下多少钱了。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这些将领们,朝廷发下来的军饷本来就不够,加上如今国库空虚,就算将领们不扣下来一些,军队也强不起来。还不如截留下来一部分,用来培养一些精锐。 而这少数的精锐,便属于将领们的私兵了,一般称之为“家丁”或者“亲丁”。 这些家丁们拿着最好的待遇,装备精良,有rou吃,还有战马可骑。他们心中自然明白,这是将领对自己的偏爱,自然也就只认将领,而不认朝廷了。 而相对的,那大部分的普通士卒们,可能连饭都吃不饱,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出力打仗? 也因此,这些亲兵们往往极少在前边参战,和敌人交战时将领会先在后方看看形式,不能打就直接带着亲兵小队逃跑。 一般的总兵,对他手底下的家丁们只有要求不多,只有三条:一是听话,二是真决定要打时要敢于拼命,三是跑的时候要跑得快。 开玩笑,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那么点儿亲兵,哪能轻易损失? 正常情况下,手底下有几千人马的总兵,最多也就只有一百多名亲兵死士,其他的士兵根本就无法形成战斗力。 当然了,孙传庭和卢象升是个例外,他们手下的士兵待遇虽然不如家丁,却也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