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听了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喇嘛们十分惊奇,从此,他们才知道了中华民族古老辉煌的历史,深深地印在他们心里。已经习惯平静诵经的喇嘛们,还是难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眼睛里闪耀着求知的渴望。他们的神情,好象小草享受着阳光雨露,使人看去,他们的心房正在为获得新的历史知识荡漾。

    偌尔曼的内心更是涌出一股还未满足的求索,他觉得还有话说。于是,他就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偌尔曼:“我凭我浅薄的历史知识,再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在座的能回答。”

    喇嘛王:“那是什么问题呢?你可不能闷在肚里,憋怀了脑子。”

    偌尔曼:“那是的,我得多学习,开窍自己。在学西中国历史时,我就听说过尧舜禅让之谜,可从来没人告诉过我谜底。现在,特请大王指教。”

    喇嘛王:“啊。我当是什么复杂难解的问题,这个事儿,我看过许多古籍,我从中找出了深隐的秘密。”

    偌尔曼:“那就请大王揭开谜底,让我们了解历史真象。”

    喇嘛王:“我告诉你这禅让之谜之前,我得先说‘举贤’的故事,以便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中之谜。”

    偌尔曼:“我看中国史书上说,尧是自愿将权力让给舜的。”

    喇嘛王:“史书夸赞他是‘举贤’,称那是权力交接的典范。”

    喇嘛众臣:“那尧是怎样举贤的呢?”

    喇嘛王:“根据史书上记载,善于治理天下的尧,任命羲和掌管天地,派羲仲等臣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他还制定了历法,颁布天下,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共365天。从此,农牧、渔猎都有法可行,按季节进行。”

    喇嘛首相:“大王所说的尧帝,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了大功!我也听说过,尧在位70年,86岁那年,自觉年老力衰,再没精力领导臣民,便想找个继承人。不知这事儿,是否可真?”

    喇嘛王:“蒲泰,你对这如何认识?”

    纪蒲泰:“那我就说上一句。并不影响大王您讲故事。”

    喇嘛王:“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反正这是神话传说,全当讲述故事,只要大家乐意,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喇嘛众臣:“是呀,从故事中,我们就学到了历史知识。”

    纪蒲泰:“其实,真实不真实,这不是根本问题。这本来就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一代一代口头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天,并无文字记载。这种远古故事,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人收集整理,形成文字。因此,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历来受到刨根问底人的怀疑。”

    外交大臣:“这种争论,虽有玄虚,但在我们听来,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它是一个历史传说。下面,我们还是听听大王所说的故事,我们并不要求真实,只求好听的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喇嘛王:“在尧身体实在不行的时候,臣民们个个发愁。于是,就有人带头,让人们推选了贤能有得的舜,接替尧位。”

    喇嘛众臣:“那尧会甘心情愿禅位,让权给舜吗?”

    喇嘛王:“这里面还有故事,感动了尧帝,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交权,想颐养天年。”

    偌尔曼:“这是什么原因,使这种权力交接如此顺利?请让我知道。”

    喇嘛王:“以前我们说过,舜是一个有双瞳的奇人。据传,舜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双目失明,又娶了继母。继母带过一个儿子,叫象。他好吃懒做,顽劣凶悍,好搬弄是非。为独吞家产,象和母亲密谋,想害死舜,除了此人,好独撑家门。但舜宽宏忍让,以德报怨,不记前嫌,一直善待他们母子,并不记恨在心。尧知道这种善性,很感动,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姊妹二人,嫁给了舜,以便再对这个未来的继承人进行考验,再交权。”

    偌尔曼:“那后来呢,舜是否通过考验,接掌了政权?”

    喇嘛王:“在此其间,舜靠美德行善,对尧的臣民用德规劝,以稳定尧的政权,防止天下争乱。在历山,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使争夺土地的子民,懂得了谦让,不再争田。在雷泽,他宣讲善性,身体力行,使争夺河湖的渔民,化敌为友,和睦得共住房屋。在河滨,他无私地献出自己的技艺,使陶工制作的陶器,更加精致。从此,他的这种英明远扬的政绩,感动了人们。在爬山涉水,维护尧的统治中,每到一处,许多人就追随其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将村落形成,以后,又形成了乡镇,城市。为表彰舜的功绩,尧给舜很多东西,作为赏赐。”他望着纪蒲泰,又说:“我说了这么多,不一定全面正确。有些不足的你可接着说。”

    纪蒲泰:“大王说的都确有其事,即然大王这么说,那我就补充地说说。若按史料《尚书序》说:虞舜长在民间,尧听说他很能干,心里便有打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由他来继承帝位,让给他江山。但他还是让舜经过各种困难,通过考验锻炼他的才干。于是,人们根据这件事,写成了《舜典》。”

    喇嘛众臣:“那舜都经过了那些考验?”

    喇嘛王:“我刚才说的并不全面,你还说说看。他都有那些才干?”

    偌尔曼:“是呀,大家都希望你坦言,因为他的政绩我们还知道的不完全。”

    纪蒲泰:“古时的帝舜,智慮深邃,极其聪明,其才德与帝位相称。尧让舜宣传五常之道,他非常认真向黎民百姓宣传,结果尧的臣民都能遵守无违。头关考验一过,尧又将各项棘手的事务交付天处理,谁知,舜对各项事物都处理得合情合理,第二关考验顺利过去。接下去,尧命舜在四门导迎宾客,四门宾客都被调理得进出以礼,第三关也通过测试。最后,尧令舜守护山林,结果,舜在有狂风暴雨的山林中,也不会迷路。于是帝尧说:‘好吧,舜,我已考察过你的言行,证明你中,各方面的事都干得很好。现在,三年考察已过,我老了,你就接班登上帝位吧。”

    喇嘛众臣:“那舜登基了吗?”

    纪蒲泰:“谁知,舜推辞说自己还缺乏这方面的才德,不愿继位。”

    喇嘛首相:“那后来呢?”

    纪蒲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此事传到舜双目失明的父亲,和兄弟象那里,二人非常嫉妒。他们便想出毒计害舜。一天,父亲让舜到粮仓顶上干活,随后他撤掉梯子,放了一把火,想烧死舜。幸亏娥皇、女英赶来及时,递上了两顶斗笠。当大火烧起时,舜手个持一顶斗笠,如同两个翅膀,从房上飘落下来,安然无恙。又有一次,父亲让舜去淘井,象象趁机往井里填土,活埋舜。二人没有料到,舜竟在井壁上凿了一个洞,从斜道爬了出来,死里逃生。成功后,舜并没有怪罪他们。这事深得尧的信任,对他更加放心。于是,他决心把治国大权交给他,自己则到各地视巡。”

    喇嘛近臣:“那舜是否接受了呢?”

    喇嘛王:“推让再三,他岂能有不接受之理。再说,尧禅让诚心诚意,这也说不过去。”

    纪蒲泰:“几番谦让后,在正月的第一个好日子,舜终于在祖庙接受了帝位。”

    喇嘛王:“你说得很对。舜用璇玑玉衡观测天象,校正日月五星的位置。此后,对上帝举行类祭,对六宗之神进行桎祭,对山川之神进行望祭,祭祀遍及群神。随后,又征集五等诸侯,各执瑞玉,在选定好月日,又帝舜会见各部首领诸侯,并向他们举行颁授瑞玉的仪式。”

    喇嘛众臣:“这就是大王讲的故事。这个舜帝还真有本事。”

    纪蒲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他统治天下的名目有些纷繁。是年二月,帝舜往东方巡视诸侯驻守之地。他来到泰山,烧柴进行祭祀天,并依次望祭诸名山大川。他见稳定天下后,便郑重接见东方诸侯。之后就协调时令月份,修正日辰,统一音律度量衡。还修订五礼,重新规定五等诸侯所执之玉。诸侯之卿、世子、附庸所执之牲,士所执之死雉,也都重新做了规定。这一切繁复礼节、重新规定完成之后,舜就返回了都城。”

    扎布:“啊。舜帝竟干了那么多事情!”

    喇嘛首相:“是啊,舜帝若没有些统治手段,如何领导黎民百姓?”

    喇嘛王:“可他心里却藏着更多的事情。五月,舜帝到南方巡视。他到南岳之后,如同以前,象祭祀泰山一样,祭祀南岳。蒲泰,你说是吗?”

    纪蒲泰:“这一切行为,就象他加冕帝王时,所吹奏的号角,借此活动把他的子民领导。八月,舜帝到西方巡察,来到西岳,就象到泰山祭祀那样,把各项仪式依次重演了一遍。十一月,他巡视到北方,在北岳,如同西岳一样,祭祀北岳。”

    外交大臣:“照你所说,他祭祀挺认真?”

    扎布:“是呀,他即然登上帝位,还要花这么多精力去祭祀山神?”

    喇嘛王:“那是希望山神庇佑他江山永固。”

    喇嘛近臣:“那是当然的事情。”

    喇嘛众臣:“这说明,世上没有一个比他更仁厚的君王了。”

    偌尔曼:“我看,他只是为了稳固他的王位的缘故,才拜山祭神的。”

    喇嘛王:“在登上帝位之前,他已经有所准备了。但愿山神满足他的心愿。”

    纪蒲泰:“返回驻地之后的一天,他带领众臣,来到太庙,用公牛祭祖,结束了一路风尘扑扑的辛苦。”

    喇嘛王:“自此以后,就形成了规矩。帝舜五年巡视一回,各诸侯每年朝拜天子四次。舜帝听取汇报后,再寻视进行实地考察,核准后,根据诸侯的政绩,或赐车子,或赏服饰,作为奖赏。”

    喇嘛众臣:“由此看来,舜帝确实有很大能力。可,尧帝是如何管理国家机器的?”

    喇嘛首相:“是啊。难道尧帝领导的才能,竟不如舜帝?”

    喇嘛王:“他的政绩,还得看《尚书序》,是如何评价的。”

    扎布:“那当然啦。古书说啥是啥。大王您就说吧。“

    偌尔曼:“那我就只好听大王说啦。他是如何治理国家?”

    喇嘛王:“过去尧帝统治天下的时候,聪慧有加,能力很大,还能明察秋毫,体惜民情,善于思考,德行天下。要退位前,将帝位让虞舜。他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喇嘛众臣:“是大王告诉我们,以前我们没听见人家说起尧帝的为人。还是大王留心,看样子,在木里,这件事情,您是比谁都知道的详细。”

    喇嘛首相:“那是当然的事情。”

    喇嘛众臣:“这中间,还有什么尧帝的消息?”

    喇嘛王:“古帝尧,名叫放勋。古书载,他恪守职责,英明聪慧,善于思考,谦恭礼让,德行四方,盈天充地,和睦九族,团结万邦,百姓顺畅,万民敬仰。”

    偌尔曼:“那帝尧怎样表现出他的谦虚,都干出哪些政绩呢?”

    喇嘛王:“帝尧为人和善,又谦恭且能礼让,是为人师表的榜样。在治理天下时,尧命羲、和二氏,观察日月星辰运行,制定历法,并将之郑重颁授百姓,以便执行。随后,他分令羲仲住到东海之滨的呖谷。让羲仲敬候旭日东升,辩察太阳正东升起之时,确定春分之日。”

    扎布:“日出东海,大概就是这种来历。”

    喇嘛众臣:“看你说的。大王还未说完,你就不要乱插言。”

    扎布:“这是我心里的盘算。不让说出来,心里不舒坦。”

    喇嘛王:“这也是好言,谈话的题目又未打乱。我也不做你们的判官。”

    偌尔曼:“扎布大叔,活到这把年纪,也是好奇。这也算是学习,我们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通的。”

    纪蒲泰:“我们不但在有些方面向他学习,而且对他还要加倍敬重呢。”

    喇嘛众臣:“我们不必再争论下去。”

    扎布露出笑脸,不再发言。

    喇嘛王:“两位先生,我正需要让两位深入谈谈。”

    偌尔曼:“在这中国远古历史面前,我还是个门外汉。我看,还是蒲泰谈谈。”

    纪蒲泰:“我就知道你弃权。那羲仲依据昼长居中,和鸟星日暮处在中天之日,确定仲春之季。斯时,百姓散布田间,按时耕种,鸟**媾受孕。在此其间,尧又令羲叔住到南方日光与地正交之处,认真候其北归,以确定夏至之日。大王,我说的有错吗?”

    喇嘛王:“你都是根据史料叙述,怎会有错。”

    喇嘛众臣:“即然大王也知道的那么多,那就也给我们说一说,尧帝还干了些什么?”

    喇嘛王:“帝尧么……他与臣下商定,并以白昼久长与大火心宿日暮之时,确定仲夏之时。”

    喇嘛首相:“这就是知识。才能制定历法,传遍天下。”

    喇嘛王:“此时节,百姓席地纳凉,鸟兽毛羽稀疏,以避炎热。”

    扎布:“如此说来,那就是夏季,烈日炎炎,****都出汗。”

    喇嘛近臣:“夏天,中原各地,都如火烤蒸笼一般,那比咱木里川西高原,凉爽舒坦。”

    喇嘛王:“各有千秋,有利有弊。中原多平地,木里多山川,两者怎能混为一谈。”

    偌尔曼:“西藏有更多的名川大山,值得一看。”

    外交大臣:“那自然,那自然。川西高原就紧接壤西藏高原,原本就是一个大系列的高山大川。”

    喇嘛众臣:“还是外交大臣高见。我们怎么就没有把此事联系在一起呢?”

    外交大臣:“那是你们表现得谦虚。并不是你们没有知识。”

    喇嘛众臣嘻嘻几声,就不再言语。

    喇嘛王:“你说呢?蒲泰,那尧帝还做了些什么?”

    纪蒲泰:“那是当然的事。尧帝不会放弃。他还分令和仲住到西方的昧谷,敬送太阳西下,辩察日头最西之时,确定秋分之日。以夜长居中,日暮虚宿中天之时,确定仲秋之季。”

    喇嘛王:“这就是尧帝所干之事。那时,百姓收割庄稼,鸟兽的羽毛丰满整齐,此时,他认为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还未干到底,于是,他又令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辩明日头自北回返之时确定冬至之日。最后,依据白昼短促,日暮昴星中天之时,确定仲冬之季。那时,百姓居处暖室,享受着暖意,鸟兽的身上长满了绒毛,以避寒气。”

    纪蒲泰:“一切都按排好了……于是,尧帝说:‘哦,你们羲、和二氏,如果真能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且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修订四季组成一年,并以之处理各项事业,那么,我们的基业一定会稳固长久,日子定会康乐无患,蒸蒸日上。”

    喇嘛王:“帝尧还有一件事不放心。”

    喇嘛众臣:“天下都安定了,尧帝还有什么不放心?”

    喇嘛王:“选接班人。于是,他问臣民:‘谁是顺应他时,可重用的人呢?”

    喇嘛首相:“那谁能回答他呢?”

    喇嘛王:“他的臣民,放齐为了讨好,便答道:‘你的儿子丹朱,开明通达,是个人才。”

    喇嘛众臣:“可传说中,却没有他儿子丹朱接班的事情。”

    喇嘛王:“这是一定的。因为尧帝说:‘啊?他言而无信,好与人争,你觉得他可以做接班人吗?”

    喇嘛首相:“这会是谁呢?以后,谁管理国家大事呢?”

    喇嘛王:“这事儿,尧帝也很担心。他又问:‘谁能帮我处理国事呢?”

    外交大臣:“是啊。他得挑一个接班人。”

    喇嘛王:“于是又有臣民,欢兜推荐道:‘共工团结乐群,又有不俗的政绩,我觉得,他很合适。”

    喇嘛众臣:“那此人,尧帝接受了吗?”

    扎布:“刚才,你们还说共工撞倒不周山,他会是合适的人选?”

    喇嘛王笑了:“这事连扎布都知道了。那时尧帝说:哦。他不是一个表里一致的人,话虽柔顺,心却刚强,外似恭敬,实则刚愎傲慢。不是合适人选。”

    喇嘛近臣:“那这事怎么办?”

    喇嘛王:“这也不是个小事情。于是,尧帝问:‘各位首领,现在,洪水肆孽,浩浩荡荡,一片汪洋,为害天下。甚至快淹没山陵,老百姓几乎无处活命。在此危急情中,你们觉得谁能治理洪水?”

    喇嘛众臣:“众臣推荐了何人?”

    喇嘛王:“众臣民都说:‘任用鲧吧。”

    喇嘛王不放心地说:“唉。他有令不遵,脱离部族,还是个死脑筋。若让他治理洪水,怕不行吧!”

    喇嘛首相:“据传说,后来还不是任用了他。”

    喇嘛王:“那时众首领偏重于他,便说:‘其它方面,他还是好样的,还是试用一下再说吧。”

    扎布:“看样子,尧帝也不想得罪大家。”

    喇嘛王:“这事儿,你还真看透啦。于是,尧帝对鲧说:‘你带领大家,去治水吧,可你一定要尽心尽力,将水患治理。”

    纪蒲泰:“结果,鲧干了九年,治理水患,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尧帝说:“啊。治水未成,是我一块心病。各位首领,我在为七十年了,你们之中,谁能尽力为公,我就把权力交给谁。”

    喇嘛众臣:“那众臣中,谁中?”

    纪蒲泰:“众首领说:‘我们无才无德,这事情,干不好,无人敢接任。”

    喇嘛王:“尧帝说,那你们就举荐旁人,或到民间,另找高人。”

    纪蒲泰:“于是,臣民们就举荐说:‘有个叫虞舜的人,很有才干’。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尧舜禅位的故事。”

    喇嘛王:“大伙若有兴趣,那我们就继续说下去?”

    喇嘛众臣:“大王的话就是圣旨。好,我们就依你。”

    喇嘛王:“据《尚书序》载,帝舜时,为便于治理,开始将天下分为十二个洲,并在十二座大山设坛祭祀,疏通川流,好为他天下巡游。”

    喇嘛首相:“我倒也知道一些,那就是尧帝还制定了刑法,可不知道具体律文是啥?”

    喇嘛王:“这个吗……帝尧将制定的各种刑罚画成图画,用画像警戒百姓。这种刑有五种,此后,把犯五刑的人都改为流放,官员犯法,则用鞭打,还用木棒作为施行训导的刑具,又允许用铜来赎免罪犯的刑罚。他就是这样统制他下,一有过失灾祸,就大赦,以抚天下人心。屡教不该的罪犯才施行死刑。”他感慨地说:“可我觉得,对刑罚的使用,一定要慎重,慎重……。可不能伤害无辜的百姓!”

    纪蒲泰:“是啊。可舜帝为严肃法纪,维护统治,将共工流放到北部的沙州,将欢兜遣送到南部的崇山,将三苗迁徙到西部的三危,将鲧责罚到东部的羽山。”

    喇嘛王:“那么说,舜帝在将四人施刑判罪之后,才除了后顾之忧,从此,他下人都对帝舜恭恭顺顺,服服帖帖。”

    纪蒲泰:“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各部族哀悼尧。三年之中,四海之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三年后正月初一,舜帝到祖庙致祭,重开政事。”

    喇嘛王:“在此间,他征询四方首领政见,还将通向四方的城门打开,倾听各方声音,以便整理治国大计。”

    纪蒲泰:“随后,舜帝又对各地长官说:‘你们可都是十二行政长官其中的一员,治理边远之地的安定,要全心全意啊!”

    喇嘛王:“只有善待贫民百姓,治理成功,中原腹地才能稳定。尧帝说:‘你们只有具备了宽厚的仁德,远离小人,四方蛮夷才会服顺。”

    纪蒲泰:“就这样,舜干了二十年,名声也远传,事事处理得深得人心。那时的尧帝,已经百十岁了,视察天下罢,就禅让了天下。尧去世了,舜把天下治理得更好。这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

    喇嘛首相:“我这里有一个‘插曲’,不知可否说出去。大王明示?”

    喇嘛王:“这是传说故事,需要更多的收集整理。又有什么不可以?”

    喇嘛首相:“那好,我就照您的意思。舜帝晚年,也到出视察,不幸的是,在苍梧地区病逝。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泣不成声,泪撒班竹。那凝成斑斑点点的花纹,也就成了‘湘妃竹”,以示后人。”

    偌尔曼:“这些历史可有悬念学问。我来到中国,就听人说,这个传说是虚构的。有人认为,根本不是‘禅让’,而是‘篡位’,而且有里有据。这些传闻,也不知对不对?”

    纪蒲泰:“据《史记》记载,舜得权后,为巩固统治,扶植亲信,排出异己。”

    喇嘛王:“这段历史,我铭记心里。史书称为‘举十六相’、‘去四凶’。”

    扎布:“这个尧帝还真能!”

    喇嘛首相:“他一上台,便改过去政风,大刀扩斧地给国家整了容,动了刑。”

    喇嘛众臣:“那谁能说说真象?”

    喇嘛王:“所谓‘举十六相’,就是将尧帝,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舜同时启用了。所谓‘去四凶’,就是把尧正在宠信的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同时除掉了。”

    喇嘛众臣:“只有这样,他才能架空尧。大王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

    纪蒲泰:“随后,舜有把尧软禁起来,不准他同儿子,亲友见面,再逼他让位。最后,把尧的儿子逐到丹水。”

    喇嘛王:“我想,尧让位之后,他总算卸下重担,安享天年了。”

    喇嘛首相:“因为,尧毕竟是舜的岳父。”

    偌尔曼:“这就是我的疑问。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有没有结论?”

    纪蒲泰:“这只能从舜的死,找出其中隐秘的问题。”

    喇嘛王:“我认为,这是个历史的悬案。听听你的高见?”

    纪蒲泰:“据史书载:‘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他的二妃子,娥皇、女英听到死讯后,跟到湖南,见丈夫遭此不测,死而不还,抱竹大哭,双双投水自尽。”

    喇嘛王:“我们可以想想看,舜可能遭到凶难。”

    喇嘛众臣:“大王为何如此判断?”

    喇嘛王:“传说史料,我琢磨了无数遍,才有此猜言。几千年的苍梧之地,地广人稀。当时,他去那里,是出了什么问题?那苍梧既非政治经济中心,他为何过亲临过问?又非边关防敌,舜干嘛去难巡?这就是我心中的疑问。”

    纪蒲泰:“大王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喇嘛王:“那你赶快说说?”

    偌尔曼:“这个历史悬疑,也藏在我心里。听听你们的分析,也好让我们学习学习。”

    纪蒲泰:“我们可以试想,当是已百岁高龄的舜帝,到数千里的苍梧之地,身体能吃得消吗?他那么大年龄,还要去那蛮荒之地,肯定国家政权出了问题。他既然高龄前行,为何没有家人照应?他千里迢迢去到湖南,既然不带家眷,可为什么,后来的两个妃子,痛哭流涕,为他投水而死?”

    喇嘛王:“有道理。你这话似乎道破了天机。”

    喇嘛首相:“是巡,是逃?谁也不知道!”

    偌尔曼:“那你们有何结论?解释历史迷团,我愿听听你们的高见?”

    纪蒲泰:“根据舜帝的死因,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告诫世人。”

    喇嘛众臣:“那是何种原因?”

    纪蒲泰:“要么,是发生了政变,有人抢班夺权,将舜武装押解苍梧,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国家大事不让他过问,不得不往。要么,是他逃离都城,追兵在后,顾不得家眷,仓惶应战,盲目逃生,死在九嶷山。”

    偌尔曼:“高见,高见。这也算初步解开我心中的疑团。”

    喇嘛首相:“真惨,真惨。谁也想不到,一国之君的帝舜,竟落难死在九嶷山。”

    喇嘛王:“这都是历史的悬案。是耶?非也?其中隐秘,谁也说不全!”

    扎布:“感叹,感叹。千古疑案,天子也会落难!”

    喇嘛首相:“这种玄疑,难道苍天看不见?人民不发问?”

    喇嘛王:“那是舜帝气数已尽,不能怨天尤人。”

    喇嘛众臣:“这事儿本身,就充满玄机,迷魂人?”

    纪蒲泰:“这事儿是难解的谜团,也只能各抒己见。另外,也有人发表看法,认为不是“禅让‘,而是‘拥戴’。”

    喇嘛王:“古人中,孟子、荀子等人就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让天下。”

    外交大臣:“大王,他们是怎样得天下呢?”

    喇嘛王:“这你就得多学习啦。《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牛于南河之南,天下各路诸侯,都来朝见舜。期间,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是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上帝位,当上天子。”

    纪蒲泰:“这都是传说的历史。”

    扎布:“这怎么讲?”

    纪蒲泰:“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

    喇嘛王:“那么说这种‘禅让’制,到了禹的时候,也照此办理?”

    纪蒲泰:“那我们只好谈谈大禹,作此对比,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喇嘛众臣:“我们就想了解透彻治水有功的大禹,你们可否详细讲解一下他的故事?”

    纪蒲泰:“这还离不开《尚书序》所载的文献。《尚书序》讲:皋陶贡献自己的政略,大禹成就自己的功业,帝舜称述它——根据这件事,人们写就了《大禹谟》。我想,这还是让大王,先说说,因为大王在这古史的钻研方面,比我知道的还多。”

    扎布:“我有些话也想说,这只不过是道听途说。很久以来,大禹也是我们藏民心中的楷模。既然大王知道的很多,我们也想听大王说一说,也好知道他是怎样治理的江河?”

    喇嘛众臣:“是啊。大王说吧,大禹是怎样治理的天下?”

    喇嘛王:“那我就开讲啦。”他望着众人,说道:“古时的大禹,他曾对帝舜说:‘天地之下,文明教化,承前继后,施布四海,这是我们从帝尧那里秉承的大政方针。’帝尧还说:‘君主能看到为君的难处,臣下能看到为臣的难处,并因而慎重施政,政事就能得到正确处理,老百姓就会修德励行。’”他看着纪蒲泰,说道:“你说呢?下面由你补充。”

    纪蒲泰:“我只有遵大王令,往下进行。帝尧说:‘对。真能如此从政,善言就不会被隐没,朝野之外,就没有遗落的贤才,天下万邦,也将和平共处。要广泛听取意见,舍弃自己的错误主张,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欺凌孤助无势的百姓,不忽视任用怀才不遇之人,这些也只有帝尧能够做到。”

    喇嘛众臣:“看样子,还是帝要将天下治理得好!”

    喇嘛首相:“这我们都知道。还是听大王说的好。”

    喇嘛王:“有个臣下,益说道:‘是啊,帝尧之德,广施天下,深得人心,博大深远,圣明神智,英武文雅,天下之王,莫能比呀。因此,上天眷顾,让天拥有四海,做了天下人的君主。”

    喇嘛众臣:“大王讲得在谱,您就是木里湖海山川,天下黎民百姓的好君主。”

    喇嘛王:“能深得臣民的信任,我就很知足。我知大禹说:‘顺道而行则吉,逆道而行则凶,其报应如影随行,如响应声。’这话如敲警钟,长鸣于耳,常记在心。因为,那时有臣下,益也说过:‘是啊,要警惕呀,警惕才能没有灾祸。不要违反法度,不要过度安逸享乐。用贤勿疑,去邪勿迟,欠考虑的谋划,不要轻易采纳,这样各项计划都会顺利实现。不要违反原则,博取各个部族的称誉。不要光顾自己,侵害各部族的利益,来满足一己之私欲。不要懈怠荒废,如此边远四周的部族,就会来尊王称臣。’”

    纪蒲泰:“所以,大禹说:‘是啊,益所说的话,您要经常想着啊!君主的德行,表现在施行好的政策上,为政的关键,在于养护百姓。要兴修水利,保护火种,冶炼金属,砍伐树木,开垦土地,播植五谷,便利民用,增进民生,养护山林,善待畜牲,以求天下和睦太平。这些措施要施行,帝王要身体力行,教导百姓,推行是要大力宣传,以顺应于天。教戒百姓要和颜悦色,监督臣民要令行禁止,要广泛宣传这些措施,来劝勉百姓,使天下人顺从。只有这样,统治天下的政事才能成功。”

    喇嘛众臣:“这话,舜帝是否能听?”

    喇嘛王:“那帝舜听了以后,也很感动地说:‘禹呀,说得好呀!大地得到平整,天时风调雨顺,地上五谷丰登,六府、三事之事得以治理,有你的指导,千秋万代,都有了指靠,这都是你大禹的功劳……啊,啊!’”他有说道:“帝尧又说:‘听我的吧,大禹,我需要你。因为,我在帝位已三十三年,年迈力衰,没有精力有效处理政事。你年富力强,精明能干,能挑重担。为了国事不纷乱,你就来统领天下的民众吧!”

    喇嘛首相:“那大禹说啥?他肯接受这担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