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路转峰回
孙承宗此时还不知道王朴的大同军已经全军覆没,而卢象升和山西总兵虎大威在巨鹿也已经岌岌可危。折腾了一天,身子骨倍感疲乏,毕竟是上了岁数,赶不上当年可以昼夜议事。但给皇上的奏疏,以及各式要传递给周边军府的公文要连夜赶出来。吱呀一声,下人轻手蹑脚的进了书房,将早已凉透还没来得及喝的参茶换了,又提起剪刀将火苗扑扑乱跳已经老长的烛心剪掉,正准备推门出去,竟又有下人急匆匆而来。 “老爷,刘阁老求见!” “哦?” 孙承宗放下手中的笔,不但没舒展眉头,反而拧的更紧。刘宇亮连夜来此,必然是有要事,以前他碍于身份不能过多干预政事军事,如今皇恩浩荡,重担加身,说不得大事小情都要一肩挑起来,断没有偷闲的躲避的道理。 “快请,直接请到书房来,慢着……” 孙承宗起身,他决定亲自去府门前迎接这位当朝首辅,没等他出了房门,但听一阵笑声伴随与急促的脚步,已经有人进得书房之中。正是那当朝首辅刘宇亮,也不能怪刘宇亮不顾礼节,径自进来,他是真着急啊。 虽然鞑子撤走了,可谁知道他们能不能再杀个回马枪?到时候李信交不出人来,鞑子恼羞成怒更得变本加厉。他从来不认为李信真的活捉了那奴酋长子,这简直太令人匪夷所思了,但多尔衮愿意上当,他也乐得不去拆穿。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将来很有可能出现的危机。 他急吼吼直杀到书房来,看到孙承宗满案子的公文,不禁肃然,此人不被皇帝待见冷落了数年,风烛残年本该颐养天年,但家国危难之际不但毁家纾难,还没半句怨言,当真是天下百官的楷模。身在危局之中,刘宇亮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以往在朝堂想比,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阁老身子骨要紧,宇亮此来实在是十万火急,这鞑子十有**转天就得重新把这高阳围了,阁老身为三省总督切不可再在这危局之中,趁此机会,还当尽速移镇山东。” 白日里,县城各级官员太多,这种隐秘核心的事不好当众商谈,自然拖到了晚间。而且他思来想去,孙承宗这个三省总督移镇山东是最合适的去处,因为依照目下形势判断,卢象升和高起潜未必就是多尔衮的对手,只要多尔衮击败其中之一,鞑子大势便成,甚至可以就势横扫山东,所以孙承宗事先移镇山东不但安全可靠,还未雨绸缪。至于刘宇亮为何不考虑山西,山西地形复杂而多山,鞑子不可能翻越太行山费力不讨好的去进击山西。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这个督察军情得时刻跟着孙承宗这棵大树,孙承宗安全了他也就安全了,这也是他极力劝说孙承宗离开的原因之一。 “高阳父老岂能放弃?” 孙承宗的反问将刘宇亮实现准备好的所有说辞都噎了回去,他能说放弃吗?不能!可事实上,放弃才是最好的办法。愣了半晌他牙冠一咬,豁出去了。 “阁老身为三省总督,所忧虑的岂能是一城一地百姓?三省千万百姓哪一个不需要忧虑?孰轻孰重还请阁老慎重思量!” 言下之意两害相权,你孙承宗是取轻呢,还是取重? 孙承宗依旧断然拒绝,而且他也不认为高阳一定就守不住,高阳解围后,外边的信息得以入城,他得知高起潜部就在蠡县一代,这是对多尔衮清军绝好的牵制,高阳城军民虽然已经困乏之极,但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卢象升所部又在直隶南部牵制住右翼军主力,如此拖下去,天下勤王兵马相继北上,对清军是绝没有宜处的。 在整个战略态势当中,高阳城已经成为了一颗钉子牢牢的钉在保定府,将多尔衮的清军吸引在此处,守住高阳势在必行。对于多尔衮会去而复返这点,孙承宗与刘宇亮的想法一致,虽然他也不明白多尔衮为何会如此草率的撤军。 同时,孙承宗在得知高起潜领关宁军在蠡县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派出信使与高起潜沟通,希望他率军去进攻河间,如此多尔衮所部主力必然要驰援,左右应付之间,难免出现纰漏,一旦发现当可趁机取之。 孙承宗将目下形势一一与刘宇亮分析,阐述了守住高阳的必要性,以及高阳尚可一战的诸多因素。刘宇亮见孙承宗依然坚持,无奈之下长叹一声,“也罢,宇亮便将这身家性命一并交付阁老了。” 说罢,落寞离去。 次日清晨,坏消息传来,派去蠡县的信使被高起潜赶了回来,并明确表示,孙承宗是山西、直隶、山东三省总督管不着他关宁军,况且他有他的战略与打算,还请他不要越权。 刘宇亮得知此事,当时就拍了案子,他这个督察军情可是有权督责的。孙承宗则不同意,刘宇亮用强。 “刘相,你我都是光杆大臣,拿什么去管人家?” 其实还有一点,孙承宗不好明说,高起潜是皇帝的心腹,皇帝对他的宠信丝毫不亚于先帝天启对魏忠贤。高起潜不买账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刘宇亮何等聪明,当然明白此理,说完气话也是一阵颓然。 高起潜不去进攻河间也没有问题,只要他还在蠡县,还能牵制多尔衮,那就是他最大的作用。 …… 高阳城外,300骑兵驻足观望,残破的城头已在眼前,为首之人唏嘘不已。这座他倾注了心血,又让他心凉不已的高阳城,进还是不进。进去了还能不能出来,他的兵权会被那些文官剥夺吧。如果不进去,他又该如何做,才能对局势有所作用。 正犹豫间,但听一阵喊声。 “施主勿进!施主勿进!” 李信没去看都知道此人是谁,这货真是如影随形啊。片刻功夫,介休大和尚上气不接下气的狂奔到李信军前驻足,足足喘了好一阵才缓过来 “可,可算追上你们了。” 介休双掌合十道:“施主千万不能进这高阳城,否则会有血光之灾啊!” 李信正心烦意乱,这大和尚又出来捣乱,真想将他一阵乱棍轰走,不过这百里行军,他能跟得上也着实不简单。 那介休见李信不搭茬,又接口道:“施主生门当在北方,飞黄腾达,全在……” 没等他说完,李信便没好气的将其打断,“大和尚你不好好找个庙,吃斋念佛,总在我面前晃荡什么?滚滚滚,再让我看见,绝不似这般客气了。” 介休却一本经的解释道:“介休此乃入世修行,此番下山为的是苦苦寻找那有缘人。” 李信听他还是这番说辞气笑了。 “去寻你那有缘人便是,何苦总来纠缠于我?” 岂料介休反问:“施主焉知自己便不是那有缘人?” “首先,你说那几点,我一条也不符合,既不是什么不世出的英雄,也没有能力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你说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让介休这么一搅合,李信反倒不再纠结是否进高阳城,转身对陆九道:“派人进城,给孙阁部送个信,就说我李信不便进城,在城外恭候他老人家指示。” 再翻回头来想轰走那介休,却是人影都不见了。 …… 白洋淀安州城,大片骑兵于城外驻足,多铎气急败坏,本来可将计就计抓了那李信,谁料竟让那南蛮如耍了,大军呼啸而过之时,又踩了不少地雷,一股邪火无处发泄。 多尔衮依旧是那副泰山崩到面不改色的神态。 “十五弟稍安勿躁,别忘了,咱们此番大动干戈,图谋的可不是这里,而是那蠡县的高起潜!” 多铎恨恨的恢复了以往的狠辣神态。 “十四哥这回不又是故意放走那南蛮奴吧?” 听到自己被质疑,多尔衮笑道: “怎么可能,豪格就算被救回来也是废人一个,你以为大汗会让一个做过明军俘虏的人继承大位吗?” 多铎恍然,却又疑惑。 “救回豪格更好,为何还放走他?” 多尔衮无奈只好承认一时不慎中了李信诡计。说罢,多尔衮翻身上马。 “走!回高阳,那些蛮奴们的欢喜劲也该到头了。” 5000骑兵整军南下,之杀奔高阳城。 与此同时,图尔格率领的清军主力越过猪笼河以后立即南下肃宁,以向蠡县迂回。等数万大军突然出现在肃宁城下后,高起潜听闻大军围城初时还不可置信,待上城观望后吓得痛哭失声。 连不迭的后悔。 “不如听了孙承宗那老儿的建议,去打那劳什子河间,也就不用被围在城中了。” 随即陡然变色,指着军卒们破口大骂。 “你们都是白吃饭的吗?大军到了城下都没发现?” 众军官敢怒不敢言,心中腹诽,不是您老人家说,多尔衮撤军可以安枕无忧了嘛,大家这才放松了警惕,收缩了侦骑范围。 却听一员骁将朗声道:“义父何须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