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真情流露
人都是感情动物,很多时候,感性强于理性。 于是,同情弱者,成了很多人不自知的不足。甚至都不需要去确认是非对错,便一味地偏袒弱者。 九阿哥这次的出牌,玩的就是这一手。 在太子面前,他是弱者。 在康熙这个皇帝面前,他还是弱者。 瑟瑟发抖的九阿哥,是弱者。 衣衫单薄,涕泗横流的九阿哥,更是弱者。 这一刻,康熙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感被激活,他胸口如压了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太子是他儿子,九阿哥也是他儿子,都是他的儿子啊。太自然是希望兄友弟恭,一如他和他的兄弟们! “胤禟,你让皇阿玛怎么办?皇阿玛已经立了你二哥为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岂能说废就废?这不是儿戏!” “当年,你皇玛法也曾问过皇阿玛跟你福全皇伯父这个问题,你福全皇伯父说是愿为贤王。朕记一辈子!” “胤禟,你,难道就不能……” “皇阿玛,您问过儿臣吗?您问过大哥,问过三哥、四哥、五哥……您没问过我们,您早就把一切都定下了!” 九阿哥果断地打断了康熙的话语,连串地反问了回去。 康熙沉默,他立太子时,他的儿子们很小。那个时候,连三阿哥、四阿哥他们都还没出生呢! “皇阿玛,您爱屋及乌,儿臣们不敢管,也不能管。您是君,您是父,儿子们敬您,爱您,畏您!” “您想要兄友弟恭,儿臣何尝不想啊?” “可是,儿臣委屈啊!”九阿哥抹了一把鼻涕,直接揩在康熙的龙袍上。 “从小到大,人人都说,太子二哥是除了您最尊贵的,不能招惹。儿子们都远着太子二哥,唯恐不小心惹了他。” “每每跟太子二哥发生了冲突,都是小孩子的玩闹,但却会被那些奴才们上纲上线。而皇阿玛您呢?您只知道偏袒太子二哥,惩罚我们!” “皇阿玛,我们也是您的儿子,我们哪里比不上二哥?” “我们的身上,也都留着您的血,流着爱新觉罗家的血!” 说到激动之处,九阿哥的悲愤,已经不需要去演,而是自然的流露。他现在是真的委屈,一如嘉淑所言,同是皇阿玛的儿子,凭什么他们就该比太子低一头?若太子真的是凭本事压过他们,九阿哥毫无怨言。 可只因为康熙少年时的一道旨意,太子就成了储君,就可以高他们一头,他不服,他就是不服! “皇阿玛,儿臣不服!” “您就算是圈了儿臣,甚至处死儿臣,儿臣也是不服!” 有些话,既然已经说出来,那索性说个痛快。反正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他爱新觉罗胤禟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弟,岂能说话畏畏缩缩? “他们,也都这样想的吗?” 这一刻,康熙仿佛苍老了许多,如同一个落寞的老人。 九阿哥还第一次看到康熙这般的神态,莫名地有些不忍心。刚要脱口而出的话,顿时咽了回去。 “皇阿玛,您别这样,儿子不是有意惹您不快的,你要保重身体,大清还需要您!” “皇阿玛,您别吓儿臣,儿臣错了,儿臣不再跟太子二哥作对,儿臣,儿臣……” 话已经说不出口,九阿哥眼里泪水汪汪地流。 这忽然的转变,完全是九阿哥的真情流露。 就像他之前说的,他们是康熙的儿子,敬他,爱他,畏他。 当然,九阿哥不会知道,就在这刚才,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康熙看似忽然苍老,实则内心有一座火山处在了爆发的边缘。但九阿哥的忽然转变,却仿佛一阵清风,抚平了康熙内心的怒焰。 人心,从来都是真心换真心。 九阿哥对康熙的真心,孺慕之情,康熙怎么可能毫无感觉? 康熙深吸一口气,拍了拍九阿哥的手,道:“爱新觉罗胤禟,你让朕很失望。但,你让皇阿玛很欣慰!” “皇阿玛?!” 九阿哥有些傻眼,这几个意思啊? 康熙说完话,就把九阿哥身上的属于康熙的貂裘抢了回来。 “朕,就罚你在宗人府好好反省!” “回宫!”
康熙一声令下,宗人府的大牢,顿时空了下来。 不过,九阿哥却不再那么冷了,身前有火盆,身上也穿着暖洋洋的裘服。更有太医给他开了驱寒的方子,自有宗人府大牢的守卫帮他熬药。 康熙走后没多久,裕亲王福全就到了。 “胤禟,你这个混小子,算你运气好!” 福全这般说,等于告诉九阿哥,这一关,过了! “阿嚏……” 九阿哥毫无形象地送给裕亲王一个白眼,道:“皇伯父,如果这就是运气好,侄儿愿把这运气送给您!” “嘿嘿,我这把老骨头可消受不起。你啊,就在这里好好反省吧,缺什么了,就跟下面的人说。真是的,这大雪下的,天儿真冷啊!” 裕亲王不说还好,这一说,九阿哥就觉得更冷了! 又跟守卫要了一个火盆,前后烤着,这才感觉舒服了点。 “皇伯父,侄儿啥时候能出去啊?您侄媳妇儿可等着侄儿回家呢?” “这个时候想起你媳妇儿啦?” 裕亲王白了九阿哥一眼,道:“老实反省吧,等万岁爷啥时候想放你出去,你就自由了。不过,在这里关着也挺好,至少是风平浪静!” 久历朝堂的裕亲王可是很清楚,九阿哥上旨请废太子,不可能就这样结束。太子这几年,的确是越发不像话,朝堂之上,皇子阿哥也都对他颇有怨言。 …… “万岁爷!” 才回到皇宫御书房,寒气都还没退去,宜妃就找了来。 在知晓九阿哥做了什么后,宜妃是真的乱了阵脚。 “宜妃!”康熙目光威严地扫了宜妃一眼,“你现在身子重,要自己注意。朝堂的事情,朕自有计较,你,莫要多言!” “是,臣妾告退!” 宜妃其实明白,她来见康熙,也没机会开口。但她必须来,胤禟是她儿子,她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 康熙坐在龙椅上,望向梁九功,道:“传朕口谕,明日大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