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在线阅读 - 第九十一回 名动天下

第九十一回 名动天下

    朝廷关于畿辅屯垦水田的争议仍在继续,这种现象在万历后期已经变得十分常见,政务废弛、大量官吏出现空缺,固然与万历不开朝会有关,但这种浮议争论,无法达成妥协共识,未尝不是原因之一。

    徐光启进京以后,虽立即着手进行练兵,并奏练兵事宜十款,但朝廷并无粮饷发放,苦于无米之炊,这才上疏请在畿辅屯田,以资练兵,原想着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在朝堂上争议不休。

    今日,内阁召集议事再度争吵半日,眼看着还是无法达成共识,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从自己的奏疏下面拿出一叠纸,拿在手中扬了扬:“本官这里有一份天津城的小报,上面有许多采自民间的消息,诸位大人或许可以看一看,民间百姓是怎么想的。”

    徐光启所说的“小报”,自然是,一连数期都在讨论水田屯垦,引发热议,天津兵备道贾之凤看到后,遂将其寄到徐光启处。

    “民心可用!”屯田御史左光斗开口言道,隐隐有金石之音:“便是升斗小民,也知田地荒废无益。”

    左光斗尖锐的话语让不少人皱起眉头,兵科给事中赵兴邦冷哼一声:“左大人不会升斗小民一般的见识吧?”

    “屯田屯田,请问田从何来、人从何来、钱物何来、水从何来?”赵兴邦伸手弹了弹薄薄的纸业,冷声笑道。

    “赵大人此言差矣。”直隶巡按卢谦大声反驳:“枝河而西,静海兴济之间,万顷沃壤,皆荒为黄茅白苇之区,何谓无田?今岁饥荒。京师流民不知凡几,岂谓无人?屯田虽需投入,一年后便可自给。两年后便有产出,积而十倍百倍,此万世之法也,岂能吝惜眼前区区钱物?畿辅一带,水患频发,治水田则可分而储之,岂非大善?”

    “卢大人,”礼科给事中李恒茂站了起来:“据下官所知。天津一带。地各有主,其实并无田可屯。”

    “可本官去看了,那些地都荒着!”卢谦眉头一皱,脸面涨得通红。

    “卢大人,稍安勿躁,稍安勿躁!”看到众人又争了起来,方从哲抬起手往下压了压,缓缓说道:“可那毕竟是有主地田地啊,朝廷也不好拿来屯垦吧!”

    众人尽皆沉默。知道拥有这些荒地地地主。是断然不会平白让出土地。而要朝廷出银子去购地。也是不能。

    左光斗皱了皱眉头。冷哼道:“rou食者鄙!”

    众人不由都是皱起眉头。这句话等于将他们全给骂了。

    “其实尚有一法。”徐光启轻轻咳嗽了一声。扬起手上地报纸:“大抵开种之法有五: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这上面有一法。大抵改自民种。由朝廷设法鼓励民间垦种。如荒田减税。奖励。授官等。而不必朝廷深入参与。”

    月牙河畔地李宅来了一位客人。据说是李家这一支地某个长辈。李老太爷。曾经做过天津卫地千户。在卫所里挺有影响。

    在李家最艰难地那段日子。这位李老太爷从来未曾露面。按照老人家地说法。他是在旁边静静看着李彦起于忧患。没有辜负他地希望。

    明代宗法的影响很大,虽然作为旁支,平常很少来往,但影响还在,看到李老太爷到自己家中,二丫很高兴,李彦也只好陪着笑脸招待,老头拿出长辈的架势,愈发显出威势。

    “三娃,听说你已经不去卫学了?”李老太爷端起二丫沏好的热茶,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李彦,摇头说道:“这样可不好,你是军户,若不读书科举,成年后便要充军。”

    李老太爷的小儿子二十多岁,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老太爷说什么,他都跟着点头:“嗯!”

    李老太爷辈分高,年纪也才五十多岁,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考上举人,脱了军籍,如今在南方做县丞;二儿子充军,和李彦一样都是小旗,不过也死在了辽东;只有这个小儿子老实巴交,在卫所里做铁匠,虽然不是战兵,但也可能被征调,老头就想着给他谋个出路。

    明代的军籍管理很严,想要脱籍并不容易,老头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最后想到李彦这里,也只是权且一试。

    李老头做过千户,儿子又考上了举人,平日心气较高,现在要来求小辈,面子上抹不开,何况李家最艰难地时候,他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没能帮上忙,也觉得心中羞愧,索性板起老脸,摆出长辈地姿势。

    李彦闻言笑了笑,躬身说道:“谢老太爷关心,不过,三娃如今已在军中服役,锦衣卫。”

    “哦!”李老太爷拖着长长的鼻音,低头饮了一口茶水,下意识地告诉自己,锦衣卫也不算什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三娃啊,读书科举才是正途。”

    “吾儿李茂,可就是考上了生员,如今做了县丞,在地方上也算一言九鼎,与州府的老爷都能说上话,可不是咱这种兵头能比的,”老太爷放下茶杯,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个武官啊,终究是无法与文官比的。”

    李老太爷因为自己的儿子是举人,还做了小吏,所以就不怎么看得上李彦这个锦衣卫小旗,这是明代文人特有的毛病,李老太爷也经常听人这么说,不然也不会用心培养儿子读书。“老太爷说得是,”李彦微笑着应道,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县丞也算是官老爷了。

    李老太爷点了点头,继续语重心长地说道:“三娃啊,你很不错,小小年纪便将这个家撑了起来,不过。这杂工商贾之事,毕竟只是贱业,你还小。别因为这个误了前程。”

    明代商人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但这话也说得不错,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有条件读书地话,科举一途始终是正道。

    “工场里那些杂事,平日少些参与,不过这份基业也不好放弃,所以呢。老夫就想着让李盛来帮你照看着。毕竟是一家人,你也好有时间读书,”老太爷端起茶杯,低头饮茶,眼睛地余光却瞟着李彦,等他回答。

    李彦看了李盛一眼,后者戆厚地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李彦琢磨着老头的意图,就李盛这个样子。应该不是指派来谋夺他产业的,可能是想谋个出路,毕竟军匠的日子不好过,就是这派头也太大了些,不知道今后好不好相处。

    李彦想了想,微笑着说道:“那就请……四爷爷到兴华坊,先做个管事好了。”

    军匠想要脱籍很难,兴华坊隶属锦衣卫,到那里依然是军匠地身份。受到的待遇却全然不同。李老太爷想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不过又觉得李彦说得太容易了:“好是好,老夫在卫里还是能说上话地。只是,锦衣卫那边……”

    “放心吧,晚辈在锦衣卫那边还是能说上话的,”李彦总觉得老头语气怪异,不由自主学了一句。

    “哦,那就好!”李老太爷有些不悦,觉得李彦说得太轻松,不知道能否做到。

    不过,他也只是尝试一下,并没有抱太多希望,加上性格问题,也不好意思多说什么,还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干笑了两声才道:“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老夫,老夫在卫所里还能说得上话,李茂虽然在南方做官,不过本地地官吏也要给点面子。”

    “你这动静闹得大了,官面上没人照顾着可不行,”李老太爷说了这些话,才觉得腰杆又直了些,他毕竟有个县丞地儿子,要说到巴结,也是李彦来巴结他才是。

    李老太爷这么想着,说话也流畅起来,反而显得更加自然,露出他原来当兵时的风采:“这事情你看着办,能成就成,不成就算了,反正是个军余,不用打仗就好。”

    说着又叹了口气:“哎,也不知道辽东什么时候能太平,吾家李二与你大哥,都葬在辽东,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接他们回来安葬。”

    李彦与李家老大并没有什么感情,可看着老头强忍泪水,也能感受到对方悲凉地心情,不由温声说道:“老太爷您请放心,三爷爷的事情,三娃一定会办好的。”

    “呵呵,那就好、那就好,办不成也无所谓地!”老头也觉得情绪有些激动,连忙借着喝茶做了调整,对于李彦地话,他也只能听着,相信他会认真去办,能不能办成可就难说了。

    “三娃,你小子出名了,今天咱们不醉无休,”骆养性大声嚷嚷着从外面闯了进来,似乎没有看到一旁的李老太爷和李盛,扑上来抓住李彦的肩膀摇了摇:“哈哈,大哥早就说过,你小子不是池中之物。”

    “大哥,你在说什么呢?”李彦龇了龇牙,想着最近也没做什么能让骆养性吃惊的事情。

    李老太爷看到骆养性举止癫狂,不禁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冷哼:“三娃,这个小子是谁啊!”

    “你又是谁?”骆养性似乎才看到屋里还有其他人,大咧咧地反问了一句,不等有人回答,已经从身上掏出一叠纸,拍在李彦胸前。

    “看看,快看看这个,三娃你写的策论登在邸报上了。”

    邸报?刚要发作的李老太爷顿时打了个激灵,他知道邸报是朝廷发给百官们看的,上面登着的都是大官的奏疏,像他儿子那样**品地小吏,甚至是州县官员的奏疏,也基本是不可能登上邸报。

    能登上邸报的,可都是皇上阅览过地。朝廷认为很重要的,还没听说有谁的策论能登上邸报,这怎么可能?难道这个李三娃能通天吗?

    李老太爷这边惊疑不定,李彦已经接过那份邸报看了看,原来是朝廷议事的时候。有人提到了,上面确实摘抄了报纸上的一些内容,并提到商报地主编是李彦。

    李彦倒没有觉得如何。大略看了两眼,抬头看到李老太爷吃惊地样子,便给骆养性介绍道:“大哥,这是小弟同宗地老太爷,那是他地小儿子,天津卫地军匠。”

    “老太爷,这是俺的义兄,锦衣卫千户骆养性。”

    “啊。原来是骆大人!”李老太爷连忙拱了拱手。能做到千户,已经可以在卫里说上话,通过这个门路,说不定真能将他小儿子的军籍调过来。

    “大哥,老太爷的儿子是天津卫的军匠,手艺不错,小弟想要过来,你看行不行?”李彦又紧接着说道,觉得这辈分挺讨厌的。总不能让骆养性也跟着叫老太爷、叫爷爷。

    骆养性倒是不在乎,大咧咧地说道:“既然是三娃宗里的长辈,就是俺骆养性地长辈,这件事好办,明个和张文学说声便是。”

    看来这个锦衣卫千户与天津卫地指挥使交好,那就好办,李老太爷心中一喜“那就谢过骆千户了。”

    骆千户?李老太爷突然想起卫所里有人说起过,天津锦衣卫有个姓骆的千户,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儿子。莫非就是这个骆千户?

    “哈哈。你们要谢就谢三娃吧,以后有什么事情尽管说。都是一家人,哈哈!”骆养性大声笑道。

    李老太爷越想越觉得骆养性就是锦衣卫指挥使的衙内,想到能巴结上这层关系,不禁喜笑颜开:“呵呵,那老朽可就不客气了,骆大人和三娃真是亲热啊。”

    李老太爷说笑着,看向李彦的目光也变得异样起来,看到李彦和骆养性有事,正想告辞,外面突然有家丁来报:“少爷,天津兵备道贾大人派人送来了请帖。”

    天津兵备道?李老太爷这回又生生打了个寒颤,天津兵备道是天津地区军民政务的最高官员,天津卫指挥使的直接上官,而且还是文官,比县丞不知高出几个等级。

    “三娃,这个贾之凤也想要屯田,请你去肯定是为了这事,说不定还是京里的意思,”骆养性呵呵笑道。

    这话听在李老太爷的耳中,可就更加不得了,原来李三娃不仅认识这些大官,还能参与到朝政中去,能以庶民身份参与朝政地,那岂不是、岂不是东林的那个顾、顾什么来着?

    李老太爷心中想着,后背不禁弓了起来:“三娃,你有事,老朽这就告辞,李盛的事……”

    “老太爷,你就放心吧,”李彦笑了笑,这回李老太爷再无任何怀疑,真的放下了心思,也庆幸今天走了一趟,不仅解决了小儿子的难题,还重新与李家结上关系,以后大儿子的升迁,说不定还能起到作用。

    这个时候,李老太爷再没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就算要请晚辈帮忙又如何,那可是能在邸报上发表策论,认识锦衣卫的衙内,天津兵备道亲自发来请帖的人物,能够求着,还是他的面子。

    朝廷地邸报一发,立刻变得天下皆知,本身就是个新鲜物,容易引人关注,又在朝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反对者也好,支持者也好,甚至是中立者,都开始关注这份类似于邸报地民间小报。

    明代的言论氛围通常比较宽松,可以出,也可以出,但人治地缺陷就是太随意,譬如李贽半辈子都在宣扬异端,一直安然无恙,到老了却因为政敌报复,惨死狱中,对方找到的理由,便是他的异端学说。

    再比如明代的讲学氛围很浓厚,但也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禁毁书院的行动,张居正做过,魏忠贤也做过,都是缘于政治斗争。

    万历末年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以东林书院、关中书院、江右书院、徽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讲学正处于鼎盛时期,朝中的政争与民间清议往往互为表里,这期的邸报一出,很快有人对的立场表示赞赏,同样的,也会有很多人进行反对,但没有人会忽视这份小报。

    有不少的人选择写信给李彦,阐述自己的看法,李彦就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将这些看法,不管是哪种立场的,都刊登在报纸上,并在报纸上声明,凡是寄给报社的,均默认为同意在报纸上发表,如果是寄给李彦个人,只有特别注明的才会在报纸上发表。

    采用这种做法以后,报社收到的函件一下子就多了起来,报纸的版面也顺势增加到十六个页面。

    与版面同样在增加的,还有的销量,一下子从两百多份,飙升到五百份,然后是加印,逐渐增加到六百份、八百份、一千份,直到一千两百份,销售的范围主要是在北直隶各府县、山东、河南,以及南直隶地区。

    在南直隶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翻版的,特别是江南一带,本就是刻书印书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有翻印,还出现很多类似的小报,有、、等等。仅仅是一个月后,一份重量级的报纸终于在无锡问世,那就是东林书院主办,高攀龙主笔的。

    凭籍东林书院的影响力与人脉,几乎发行伊始,便立刻超越渠道并不完善的,成为发行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不过,借着先行者的优势,以及鲜明的办报特色,海纳百川的各色内容,依然在逐渐扩大着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少数可以与相媲美的报纸之一。

    而随着这一切的发生,李彦也终是名动天下。他也知道,他真的撬动了历史,然而历史到底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他还是不敢确信。

    天津兵备道衙门的后院,现任兵备道贾之凤府第的客厅中,李彦端起酒杯,向桌上的贾之凤、河间府通判卢观象敬了敬:“贾大人、卢大人,草民敬过两位大人,祝两位大人一展宏图,步步高升。”

    贾之凤与卢观象听到这番直白的恭维,都是微微一笑,端起酒杯相对而饮,贾之凤放下酒杯,微微笑道:“贾某但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是足矣。”

    卢观象笑着对贾之凤道:“贾大人高风亮节,乃是吾辈楷模。”

    “卢大人见笑了,”贾之凤在这里官位最高,举手投足都是潇洒自如,他笑着看向李彦:“依本官看来,三娃才是吾等的楷模,身居乡间,以一份小报搅动政局,造福百姓,实乃千古罕见,千古罕见啊!”

    李彦连忙端起酒杯:“贾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偶尔兴起,胡闹而已,那上面的观点,也不过是采自各位大人,草民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三娃你不用自谦,这份,可谓开天下之先河,广载天下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日新月异之迹。为士知强盛弱亡之故……好,甚好啊!”

    李彦淡淡地笑了笑,知道贾之凤请他来赴宴,定然不是为了讨好他,肯定还有其他的事情。

    “三娃,”果然,酒酣耳热之际,贾之凤突然脸色一正,对李彦说道:“朝廷有旨,向本官与卢大人询问畿辅屯垦一事,本官想问问你,对此事可有什么条陈?”

    PS:友情推荐,书号:1190112

    且看秉行着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这一句话的穿越者张宏,

    如何从泛泛布衣贫寒少年之辈最终俯瞰大唐天下,

    终将颠覆万古流芳的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