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孙悟空的转变(三)
敖烈从孙悟空金箍棒下逃生,惊魂未定,暗道:“怪不得当年孙悟空闹天宫,十万天兵、数万天将不能抵挡,确实有过人的本事。我即便在全盛之时,怕也不是他百合之敌。” 他潜伏鹰愁涧,不肯再出来与孙悟空一战。他虽败退,却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已经展露自身实力。 孙悟空见白龙蹿入鹰愁涧,就将金箍棒放大,直有百丈长短,插入涧中,搅动水流,将水底泥沙、砾石全部搅起,犹若九曲黄河,浑浊难见人影。 孙悟空搅动良久,不见敖烈出来,就飞至唐僧身边,将情况报于唐僧。 唐僧听完后,无奈道:“这可如何是好?” 金光揭谛适时说道:“这条涧有千万个孔窍相通,故此这波澜深远。那龙钻将下去,在万千孔窍中游走,想要擒他,千难万难,怕是只有请南海观音菩萨前来,才能降服。” 孙悟空神通广大,地煞七十二变变幻无穷,怎会没有对付敖烈的方法?他大有深意看了金光接谛一眼,并未揭穿他。 在孙悟空心目中,张慕仙是少数值得他忌惮的人,故而在此时情愿卖张慕仙一个面子。 “既如此,你就去请观音菩萨来,我在此护卫师傅。”孙悟空向金光接谛道。孙悟空自认并非无法降服敖烈,才不会去寻观音帮手,自降身份呢! 金光接谛闻言大喜,他们接到张慕仙的旨意,生怕任务完成的不好,这时有机会出头,怎能不喜。 金头揭谛驾祥云,一日间到了南海。按祥光,直至落伽山紫竹林中,托那金甲诸天与木叉惠岸转达,得见菩萨。菩萨道:“汝来何干?” 揭谛道:“唐僧在蛇盘山鹰愁陡涧失了马,急得孙大圣进退两难。那大圣着小神来告请菩萨降这孽龙,还他马匹。”他说话半真半假,却并不怕观音揭穿。 菩萨闻言道:“这厮本是西海敖闰之子,罪犯天条,我受纠察灵官所托,将他看压在鹰愁涧,等待取经人,教他与唐僧做个脚力。他怎么反吃了唐僧的马这等说,等我去来。”观音菩萨降莲台,径离仙洞,与揭谛驾着祥光,过了南海而来。 观音至鹰愁涧,唐僧原在享用素斋,忙跳起身来,向观音叩拜道:“弟子唐三藏叩见观音尊者。”他动作一板一眼,一直三叩首。 观音望着唐三藏,心中五味杂陈,昔日英雄豪杰落入今日田地,何等可悲? “三藏不必拘礼!”观音伸手虚抬,将唐僧扶起。 孙悟空冷哼一声,转过身不理菩萨。 观音笑道:“悟空,见到本座怎不行礼?” 孙悟空怒道:“观音尊者,你为得道大能,七佛之师,威震三界,怎用阴谋害我?” 观音笑道:“我指点你从五行山脱困,又收你入取经队伍,获取人族大运,你不思报恩,反来怨我,是何道理?” 孙悟空道:“你既放我出来,何不让我笑傲江湖之间?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教我来尽心竭力,伏侍唐僧便罢了,却暗中送给唐僧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甚么‘紧箍儿咒’,着那老和尚念了又念,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这不是你害我吗?” 观音语重心长道:“悟空,你不尊师命、不服天条,仗着一身神通无所顾忌,我以紧箍套你,是为了你好。” 孙悟空撇撇嘴:“老孙看不出是为了我好。” 观音道:“等你有朝一日明白我的苦心,就是你得正果之时。”她说完转向鹰愁涧道:“敖烈,还不出来?” 敖烈闻言从鹰愁涧飞出,化作一名青年男子,向观音大礼参拜。 观音道:“我受灵官大人所托,安排你在此处等待取经人,你怎将他的白马吃掉?” 敖烈道:“弟子愚钝,不识真人,竟然吃掉高僧白马,惭愧惭愧。”然后转身向唐僧叩头赔礼,说道:“敖烈鲁莽,惊扰师傅,万罪万罪!” 唐僧一直与孙悟空在一起,见多孙悟空粗鲁蛮横的一面,如今见敖烈相貌英俊,谈吐不俗,顿时心生好感,道:“不知者不罪。”起身将敖烈扶起。
敖烈并未起身,固执道:“师傅虽不怪罪,我心中却过意不去,唯有化作白马,以身相抵,驮师傅去西天,万死不悔。” 唐僧原本就是个怕吃苦的和尚,闻言心中更喜,他却不流露出来,只是连续道:“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 敖烈身化白光,顷刻化作一匹白色骏马,威武神骏,顾盼有神。 观音见此,升莲台至空中,说道:“敖烈,你须用心侍奉唐三藏,待日后功成,定能超越凡龙,还你个正果金身。” 观音正要离开,孙悟空却忽然跳将起来,嚷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观音眉头一皱,孙悟空在这个时候闹将起来,却是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孙悟空是如来钦点的引路人,她也不敢过分逼迫他,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我再赠你一般本事。” 观音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放在行者的脑后,喝声“变!”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教他:“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 孙悟空得到如此好处,自然喜形于色。他在这地方与观音闹,一半是讨要好处,一半纯粹是做给唐僧看,让唐僧知道他也是有关系的人,不敢再轻易致使于他。 观音见此事已了,就驾祥云飘飘离开,直向普陀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