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恼sao】
,民国之文豪崛起 周赫煊走出教室,居然迎头碰上清华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笑呵呵地握手道:“周先生,我站在外边听你讲了半个小时,讲得真好,我这次请对人了。” “原来罗校长是来检验我教学水平的。”周赫煊开玩笑道。 罗家伦的话并非恭维,他本人就是学历史和哲学出身的,如今还兼着清华历史系主任。同时,罗家伦游历欧美多国,辅修文学、教育、民族地理学、人类学等等。 周赫煊刚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估计罗家伦比那些学生听得还更明白。 罗家伦笑道:“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类文明史,周赫煊的学术见解令人叹为观止啊。其中涉及的知识门类之多,令我这个学历史、哲学和人类学的深感汗颜。” 周赫煊随口提道:“刚才有个叫吴金鼎的学生,说他在山东发现了史前遗迹,正在申请考古发掘经费。我觉得这个活动可以支持,说不定就是个大发现。” 罗家伦想了想说:“我会认真考虑的。” 历史上,罗家伦一直没批这笔考古经费,拖了两三年,最后还是中央研究院与山东教育厅联合进行考古发掘的。 那可是龙山文化啊! 后世通过DNA研究比对,发现龙山文化的远古居民,其Y染色体与现代汉族的主题部分完全一致。单从Y染色体O3来看,中国各地汉族人类中,至少有60%—70%来自龙山文化。 也即是说,大部分现代汉族人,其实就是远古龙山文化的直系后代,5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 龙山文化的庙宇和器物中,有大量的花朵图案,被考古学家们猜测为跟“华”部落有关,很可能就是华夏文明中的“华”。后续的各种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有关联。 这种能揭示中华文明源头的考古发掘,当然是越早进行越好。章丘龙山镇那边的遗迹,许多已经处于露天状态,说不定就有当地农民把远古黑陶器物搬回家做腌菜缸。随便打坏一个,都是难以接受的损失啊。 周赫煊说道:“罗校长,我真的希望能够早日发掘遗迹。因为从吴金鼎同学的描述来看,那边很可能就是远古遗迹,说不定还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个嘛,”罗家伦为难道,“山东现如今还很乱,土匪遍地,军阀也没有剿清,现在过去考古恐怕会有危险。” “无妨,”周赫煊说,“我可以帮忙联系山东省政府,由清华和山东双方一起进行发掘,你看如何?” 罗家伦头疼无比,他想不通周赫煊为毛这么在意考古,敷衍说:“我再想想。” “有什么好想的?”周赫煊假装生气,“罗校长要是不同意,那我这个教授也不干了。” 罗家伦狂汗,反正清华贼有钱,也不缺那几个。他想了想终于点头道:“行吧,我先拨3000元考古经费。如果有重大发现,我到时再追加款项。” “那就说定了!”周赫煊高兴起来。 籍时如果有空的话,周赫煊也可以去考古现场转转,亲眼见证龙山遗址的发掘,想想都有些小兴奋。 事不迟疑,周赫煊当即拖着罗家伦去找李济,张口就说:“李教授,罗校长答应拨款,去发掘章丘龙山镇的遗址了!” “真的,那可好。”李济颇为高兴。 当然,李济此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等待他的将会是多么伟大的考古发现。 周赫煊初次来到清华时,结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演恪等大师。可惜当时李济正在野外考古,一直无缘得见,今天遇到了自然要好好聊聊。 等到傍晚时分,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三人被叫上,大家一起下馆子喝酒。 因为周赫煊的提醒,王国维的长子没有病死,他也没因此跟亲家罗振玉闹翻,自然不会想不开去跳水自尽,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酒桌上,王国维叹息道:“犹记当初,国学研究院的诸位同僚齐聚共饮,现在却各奔东西了。世事无常,变幻莫测。” 曾经辉煌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其实从去年已经停止招生了,今年勉勉强强只招了几个。 至于国学研究院的那些大师,梁启超因病辞职,久居天津租界;梁簌溟去了广东当中学校长;吴宓更有意思,直接没教书了,在周赫煊的《大众》副刊当主编。 前阵子周赫煊南下时,苦于《大众》副刊没人管理——沈从文才情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他拜托胡政之帮忙请人做主编,谁曾想,居然把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者吴宓请来了。
吴宓愿意接受《大众》副刊聘用,主要还是他在清华不得志。辛辛苦苦创立的国学研究院,规模一减再减,教授们各奔东西,他留在清华感觉难受,干脆辞职走人算了。 赵元任也在酒桌上发着恼sao:“咱们新来的这个罗校长啊,真是不得了。规定每天清晨六点半早cao,学生们起码六点钟就得起床,周末还要搞什么野外军事训练。我手下的几个得意弟子,周末连跟我一起去采风的时间都没有,这还做什么学术研究?干脆全都去当兵算了!” “哈哈,”李济感同身受的苦笑起来,“我还不是一样,军事训练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们连我布置的功课都难以完成。” 王国维安慰道:“知足吧,他至少没让老师们背诵三民主义。” 此言一出,众人忍俊不禁。 罗家伦真的是太损了,硬生生的给每位学生增设三民主义课程,引起师生们的强烈反感。 额,这算是民国版的思想政治课。 冯庸大学那边虽然也是军事化教学,但真正说起来比清华要轻松得多,至少没规定什么时候吃饭和睡觉。 一顿饭吃下来,几位大师轮番对罗家伦进行吐槽。 周赫煊从他们口中得知,罗家伦上任不到一周,已经辞退了20几个教员,相当于整个清华教员数量的五分之一。 这虽然不近人情,但周赫煊对罗家伦极为佩服,此人大刀阔斧搞改革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而且他的改革有理有据有手段,清除大量冗余和水平不够的教员,然后再招聘实力优秀的教授,这对未来清华的发展大有好处。 跟罗家伦的清华教改比起来,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如同儿戏,想想就令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