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第三帝国火箭之父
灿烂的阳光透进窗户,所有人都云集到大窗户前俯视着丛山叠岭的东方,深秋的上萨尔茨山枫叶鲜红,松柏苍翠,只是在空中弥漫着轰炸机的油烟,莽莽林海升腾着几股浓烟,“他们竟敢轰炸林茨,”希特勒一遍遍的呢喃,戈林也跟着瞎唠叨:可惜了那些名画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一直放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呢, 位于多瑙河及其支流特劳恩河交汇处的林茨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和重工业中心,原先只是个山区小镇,破烂不堪,穷山恶水,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由此也盛行近亲结婚,不是这里的人特别愿意“亲上加亲”,也不是闺女长得太漂亮舍不得外嫁,而是无奈之举,只得在内部消化,后來,希特勒与外甥女处对象,实在是家风使然,难怪爱娃经常数落他是“沒开化的脑山人”, 1933年元月底,平地起春雷,爆了个大冷门,这个“沒开化的脑山人”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德国总理,从此,希特勒决心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调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林茨,“要脱贫,先修路;要想富,办工厂,”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成绩斐然,人口增加了一倍,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小康,城市整洁漂亮,建筑面积成倍增长,为工人建造了十万幢廉价住宅,兴建了多瑙河大桥、火车站,建成了奥地利省最大的采盐、钢铁为龙头的联合企业, 在狠抓物质文明的同时,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努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纲领为指导,深入开展纳粹党的先进性和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民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易风移俗,沿袭几千年的近亲结婚现象得到遏止,到1939年,一座欣欣向荣的国家社会主义新城市矗立在多瑙河边, 由此可见,希特勒偏爱林茨,虽然他出生于德奥边境的布劳瑙,但林茨之于希特勒,有如萨尔茨堡之于莫扎特、斯特拉特福德之于莎士比亚,他在林茨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和充满希望的少年,是一生中最快活的地方,当时,他梦想当一位艺术家,画了数不尽的林茨素描,他迷恋这里的艺术氛围和美丽景色,以至于他将从欧洲各地掠夺來的艺术珍品都搬到林茨,欲使它成为比维也纳更大的艺术中心,把林茨建成“多瑙河畔最美的城市”,打造成“欧洲文化之都”,与维也纳双峰并峙,两水分流,并驾齐驱, 到了1942年10月底,元首从欧洲各国,包括圣彼得堡博物馆搜刮來的160万件古董文物都放在林茨的“元首博物馆”内,可是现在,盟国突如其來的轰炸,将使他心目中的“欧洲文化中心”成为一堆瓦砾,让他怎能不生气呢, “他们竟敢轰炸林茨,”希特勒铁青着脸,腮帮子里好像塞了一块生铁,那是他的家乡,父母墓地所在地,作为德国元首,他怎能眼看着父母被挫骨扬灰, “他们竟敢轰炸林茨,”他猛地转过身,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与刚才截然不同的元首,坚毅,决然,大义凛然,目露凶光,加上嘴唇仍然渗着血,在冉妮亚看來,敬爱的元首真像里的吸血鬼,大家以为希特勒马上要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或下达热血沸腾的命令,可他什么都沒做,又转过身子面朝外面,望着并不遥远的地方, 他的思绪穿越烟尘,飞到了林茨,飞到维也纳,飞到波罗的海,飞到希腊的那个神秘岛屿,他不只一次地说过,希腊只是个产生神话的地方,可是,他把希腊建设成了帝国的后花园,让希腊成为令人恐怖的秘密地,这一切缘于今年早春的一次极为机密的行动, ←←←←←← 1942年早春,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來,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也伸展筋骨到拉多加湖视察,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季节,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赫普纳的第四坦克军团全部占领了拉多加湖以东,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德军士兵正瞪着日尔曼式的蓝眼睛,警惕地守卫着拉多加湖到奥涅加湖、提赫文到芬兰边境之间的莽莽林海和湖泊荒原, 他洋洋得意地回到国内,却碰到英国人出动几百架飞机轰炸柏林,让他七窍生烟:这英国人也太不给他面子了,专门在背后插刀,必须给他们点教训,让他们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 他与当时的军备部长施佩尔躲避在总理府里合计了三天三夜,最后达成共识:德国不是正在研发袭击英国的导弹吗,如果能研究出一种对空导弹,那多拉风啊, 说干就干,他连鲍曼都沒带,与施佩尔穿上便装,走上了秘密视察之路,俩人先到位于黑森州东北富尔达河畔的卡塞尔地区的v1巡航导弹试验场,工程师罗伯特吕塞尔博士向他们详细讲解了v1巡航导弹的发射原理与研究进展,接下來他们到发射场,工程师把一面小红旗送到元首手里,然后跑到水泥掩体里隐蔽起來, 巡航导弹已经加满了燃料,所有系统都被仔细检查过,正静静的躺在滑轨上等待元首的发射命令,希特勒一声令下,担任点火任务的军士轻轻地拨动一个开关之后,一股压缩空气把含有辛烷的汽油从导弹的燃料箱送到位于导弹尾部上方的脉冲喷气发动机里,接着火花塞开始加电点火,燃油被点燃了,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从尾部喷出耀眼的火光,这架带翅膀的导弹直冲云霄,一切都那么壮观,让希特勒陶醉了, 发射约6分钟后,导弹达到了预设的900米的巡航高度,突然,导弹一边的翅膀折断了,导弹像撕破了翅膀的蝴蝶一样旋转着下坠,又突然向元首站着的地方直扑下來,像一块石头一样一头栽地,连响声都沒有, 他被施佩尔扑倒,一分钟后工程师从石头背后钻出來欢天喜地的说:“我说过技术还不成熟的,原因是资金不足,请求元首再追加500万马克的经费,” 希特勒大失所望,这种像飞机一样的导弹速度慢不说,技术还很不成熟,差点要了他的命,说穿了就是在飞机上加装了一台简易脉冲喷气发动机,说导弹是抬举了,其实就是飞弹,希特勒在失望之余,也有点愤懑:发明这东西的人脑袋被驴踢了,搞出这种非马非驴的东西,你想啊,飞机可以重复使用,加兰德驾驶亨舍尔hs126出航59次,飞行两千个小时,击毁敌机69架,你倒好,让一架飞机“轰隆”一声报销了,成为一次性消耗品,多不划算呀,简直沒有经济头脑, 希特勒很想像卡尔超级大炮一样让工程下马,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要半个师的兵力伺候的卡尔超级大炮被他毫不心疼地下令炸毁,无奈制造飞弹的这个格哈德费思勒股份有限公司后台硬的很,好多人都为他们说情,最后,元首只给予5万马克的资金支持,本意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为了生存,这个顽强的公司把v1飞弹搞成了简易脉冲战斗机,也算是歪打正着,废物利用, 希特勒与施佩尔又马不停蹄赶往波罗的海,找德国最有才华的火箭专家布劳恩博士寻找灵感,这位火箭专家可不是爱娃布劳恩的亲戚,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个官二代,父亲是官迷,官当到农业部长,母亲是艺术家,会6门外语,还爱好天文学,俗话说,儿子随母,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他幼年就迷上天空,老想着长上翅膀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凡尔纳的他看了几十遍,经常做着骑着一发巨大的炮弹飞到月球找嫦娥jiejie玩的好梦,他对火箭如痴如醉,有一次,他从商店买了6支大号的焰火,绑在自己的滑板车上试验火箭,滑板车拖着火焰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男人们在躲避,女人们在尖叫,娃娃们吓得扑进大人怀抱里,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当然,真正的成功是在成人之后,1937年4月,布劳恩选择了偏僻的波罗的海沿岸作为火箭试验基地,他表现出优秀的团队组织与协调能力,使这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火箭制造和试验机构,对新武器非常着迷的希特勒曾两次召见布劳恩,给他提供别墅,供应美食,战争爆发后,几万战俘供他驱使,到了1941年10月,布劳恩完成了毕生的梦想:v-2火箭试射成功,德国在这个领域遥遥领先,
其实,中国人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只不过更多的时候用來驱邪赶鬼,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才是现代火箭技术之父,1926年3月16日,他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此人点子很背,沒人把他的发明当回事,还把他当成神经病,而布劳恩就非常幸运,他的遭遇再一次印证了官场的一句经典语:领导的支持是成功的关健,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然,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超前科技产品,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致命的:由于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命中目标的误差率往往在十公里左右,要想精确打击,难呀, 在佩内明德火箭试验基地,当布劳恩洋洋得意地憧憬一年后用v2火箭袭击英国伦敦的美好前景时,希特勒给他浇了一头的冷水,他掷地有声地说:“亲爱的博士,我们花费巨资研发火箭,决不能满足于携带一吨的弹头,我要的是运载火箭,目标也决不能局限在英国,” 当时,布劳恩被元首的异想天开惊呆了,他争辩说,v2火箭不用战斗机护航,敌人无法击落,静下心來一想,他才觉得思想前卫的元首说的一点都不错,用一枚v2火箭的人力物力可以造三架双引擎轰炸机,还是那个问題:轰炸机能重复使用,火箭只能rou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用价格昂贵的火箭发射一吨普通炸药,还不如派出苏联的图2轰炸机呢,图2载弹量也有一吨,据元首说,他已经在库尔斯克、罗斯拉夫尔大量仿造图2轰炸机,月产量将会达到240架,而v2火箭由于准确性较差,成为第三帝国又一个先进的神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那个细雨朦朦的春夜,他与布劳恩整夜畅谈,谈德国眼前的困难,谈德国美好的未來,谈他们肩上的重担,谈起美国的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以及同情德国的著名航空家林白,谈起苏联的卡秋莎火箭炮……一句话,无所不谈,俩人成了忘年之交,最后在施佩尔的见证下,俩人针刺食指滴血盟誓,成了拜把子兄弟: “我,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生人” “我,沃纳冯布劳恩,1912年3月23日出生,” “我们自愿结为八拜之交从此以后白首同归,深情厚谊,生死不渝情同手足,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望上帝与我兄弟共鉴,不背信弃义,如有违背就如此碗,喝酒,摔碗,”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兄长现在就有难,兄弟岂能袖手旁观,第二天元首离开后,布劳恩马不停蹄地寻找新的试验场,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投入紧张的研发工作, ★百度搜索,免费阅读万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