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灾民
不多时,百里旭和尹白两人来了花厅,见百里枫正在花厅和崔管事说话。 “咦,姑母现在有事在忙?” 崔管事先跟两人见了礼:“主子刚刚有事吩咐于我。现在已经讲完了,小人这就告退。旭少爷尹公子若是有事,可直接跟主子说。” 眼见着崔管事离开后,百里旭才对百里枫说道: “侄儿刚刚和他们出去看到外面有很多流民,但他们却没有住的地方实在是可怜,在想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做点什么。” 百里枫在外素有善名,耳濡目染地,百里旭也有一副好心肠。 百里枫饶有兴致地看着他问道:“那你想做点什么?” “官府有救济粮已经给他们挨个分发了,暂时勉强够流民生存的,我们也不好在这方面太出风头。但是我看他们可以让住的地方却很少,望云城里的寺庙,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现搭的棚子又时间来不及,并且耗费材料太多。我在想可不可以把咱们名下那几个暂时不用的空店面拿出来,让他们暂住在里面。毕竟寒潮马上就要来了,没有地方住流民很容易被冻死的。” 百里旭毕竟是少年心性,虽然想要做些好事,但想法总还是简单。 他这样一来,就是把流民往城里面送。大量的流民进入城中,必然会影响到城中原本有序安定的生活。稍有不慎,甚至会引发****。若是不查验清楚进程流民的身份,则有可能会把邻国的jian细放入城中,若是有敌国趁机把士兵分散混入城中,里应外合,极容易攻下望云城。到了那时,可就是亡国之罪了。 但是这些百里旭应该是一时没有想到,所以百里枫觉得自己有必要把这其中的利弊和百里旭讲一讲,但还要注意不能直接否定他的意见。 “我名下是有一些空的店铺,倒是可以借给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其他的后续问题?” 百里旭不解:“还有什么问题?” “空着的店铺里虽然已经没有了货物,但剩下的货架却有很多。若是按你所说的,让流民住进去的话,那么这些货架怎么办? 这些东西放在里面占据地方,而且很容易被流民破坏;而如果拿出来的话,这些货架的搬运和存放都需要额外的人力财力。更何况,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地方存放。这些你都有想过吗?” 闻言,百里旭微微有些汗颜。 “这些还只是其一。其二,当初店铺的格局都是为了做生意,现在如果让人居住的话又实在是狭窄逼仄。况且里面没有合适的床榻,席地而睡的话,地上的凉气也是十分伤身的。是不是需要给流民准备草席床铺?匆忙之间上哪里去寻这些东西?这些你都有仔细想过了吗?” 直到此刻听完百里枫的分析,百里旭才发现原本自己一时匆忙间想到的好主意却是有着不少的问题隐患。 “姑母想的极为周全,这些事情我都没有想过,是我考虑不周。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帮他们做些什么?” 百里旭也清楚,施粥是官府主要做的事情,他们也不好在这一方面出大力,免得有出风头的嫌疑,惹得地方官员不满。她跟这帮子官员打交道多年,自然了解他们的底线。 百里枫凝神思索,脑中浮现出之前的一个计划,灵光一闪:“我倒是知道有些地方可以合用,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这些地方不能轻易随意使用,如果需要使用恐怕还要报备官府,。” “姑母说的是什么地方?” 尹白转了转眼睛,问道:“枫姨讲的,可是那些靠近城郊的那些被封了的宅院吗?” 百里枫心中有些惊讶尹白的观察力,毕竟那条街道现在的位置可算是偏僻荒凉,寻常人很难注意到那里,更何况尹白一个初到望云的外乡人。 但她面上却不显:“还是小白看的仔细。其实那里都是些长久没有人住的空宅。如果可以把这些封掉的宅院打开的话,那么流民倒是有了不少容身的地方,而且这些宅院既有房间又有做饭的地方,虽然长时间不用有些破旧,但简单收拾一下还是可以住人的。何况对于灾民来说,也只是需要一个暂时居住的地方。等天气转好了,他们自然就会回去的。”
但尹白有些好奇:“这些宅院为什么被封掉?我看那些宅子又大又气派,原主人应该也是当地有名的人物才对。” 百里枫精神恍惚了一下:“它们以前是有过辉煌的日子,可是花无百日红……这些宅院牵扯到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十三年前晋军入燕,因为当时燕国的百姓抵抗,所以战争打得很惨。但可惜燕国当时只是个小国,常年偏安一隅,根本就没有料到会突然被大国攻打,短短数月便亡国了。晋军战胜之后,交战的城址几乎十室九空,尤其是一些当地的名门望族,更是逃的逃散的散,所以就有很多他们遗落的宅院。 这些宅院前期耗费巨大金额,所以占地面积极大日常费用,也极高,所以即使后来有官兵驻扎在这里,也没有哪座官府或是富人愿意住进这里,所以这些富丽堂皇的宅院便空落在这里,因为怕被百姓毁坏,所以这些宅子大多都封存起来。 如今过了这么多年,这些宅子里已经有些破败了,也不会有人愿意再去购买,官府倒是有可能松口,让这些宅子开封,到时候就可以让流民住进去。 百里旭得到这个建议十分欣喜,因为他可以去找黎华,他父亲是驻边将军,他说的话官府应该会听的。 流民谢天谢地地住进了那些被封的旧宅。 这些被封的旧宅都是当年的士族。一座大宅,连着林林总总的仆役住的房子,占据了大半条街。三座宅府,分属三大世族。除了一座涂家的府宅,黎将军不同意开放,其他的宅子都成了这些流民的避难所。 那些宅子极大。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内里的家具物件多以不在,但那些石砌泥注的东西倒还在。他们各自拿着发给的衣物,寻了屋舍住着。只要是头顶有瓦片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流民挨着一起的身影。因为怕流民闹事,所以在每座宅子外都留了几个官兵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