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韬光养晦 第五十一节 一军如铁
第一章韬光养晦第五十一节一军如铁 京师北大营 “轰轰轰”的声音震得周围十里的范围内鸟飞狗跳的,附近的几个山头上也是人头攒动,旌旗猎猎随风招展的。在京师北大营近卫第一军的驻地上,一个个的步兵方阵站的是整齐划一的,士兵们也是精神奕奕神采飞扬。 第一军的成立也是有近一年的时间了,自从万历七年十一月成立以来,在林洲的特殊关照之下,一军就已经成为了大明军事体制改革的一个标志。原先的计划着是从羽林左右卫和金吾右卫中抽调精锐士卒的,只是根据林洲的条件所抽检出来的士兵却是大大的让林洲失望了。 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身体素质端是比的后市要好,但是从士兵们的身材上就能够看的出来。这也是因为古代的科技相对的不是很发达,人们的生存跟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造成了古代的人都能够吃苦的原因。自然而然的古代人的身体素质也就是在一次次的自然淘汰中,优中选优的保存了下来。 只是大明的这最近十几年的时间了,物资的短缺却是真正的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就是连皇帝的侍卫亲军们也是面临着时常缺乏的困境,杨一简当初所没有说出来的话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已。 当然这也是跟着古代人的饮食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一个以素食为主的时代,人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就是体现在营养的摄入不良上,而近卫亲军们的士卒们正是如此。 没有办法,后来林洲更是集合了金吾前后两卫的所有人马,才从中间总算是凑够了两万人。前后六卫近三万五千中只有勉强的合格了三分之二。 当然了,对于军事来说这并不是林洲很在行的,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却是可以调动的了巨大的资源来为他的理想来服务。林洲就是想打造一支可以在未来的岁月来能够抵抗得了,甚至是打败那个让他如芒在刺的有野蛮的女真鞑子所组成的军队。对于这支军队的憎恨,林洲是深深地放在心里的。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战无不胜才最终导致了这个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民族的噩梦。 可惜的是林洲心目中的全火器的军队却是目前所无法实现的了的,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能够为现行军队提供持续不断的打击的火器出现。赵士祯领导的燧发枪研发团队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是目前的进展却是不大。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找到一个合适的能够用作燧发枪管的钢材,目前大明的冶炼水平虽说是世界领先,但是对于真正的火器用钢材的冶炼却是没有合格的产品。 其实这个时代的火器也就是目前大明军队中所普遍装备着的鸟铳了。在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后来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朝廷的兵仗局,很重视仿制火绳枪,制成了鸟铳。在嘉靖后期更是大量的仿制此种枪械,大量的装备明军。 但是这种鸟铳的缺点很严重,鸟铳的射击过程,现在看来,是够麻烦了。要想成功的发射这种武器,就要进行如下的复杂的过程。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一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这时即以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听命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瞄准发射。鸟铳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在明朝后期和后金军队的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西路军在萨尔浒山上见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军面前。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火枪,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加之黑色火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八旗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也就是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 林洲也是经常在网络上灌水的,当然是知道火绳枪的这种缺陷所造成的后果的。他可是不想重滔覆辙的,所以当杨一简知道皇上想打造全火器军队时也是上了一本折子,想要大量的装备这种叫做鸟铳的火绳枪。林洲毫不犹豫的就给否决掉了,他已经让赵士祯开始研发一种跨时代的火器枪械了,就没有必要在这种注定要被淘汰的武器上花费人力物力了。要知道像这种鸟铳,其制作的复杂与耗时可是林洲所不能够承受的。当时的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一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这样的生产速度,用来装备一个军近两万人的规模,这样兵仗局的规模又要有多大啊,现在林洲可是没有太多的钱来养活这么多的人。 所以在新式的遂发式火枪没有生产出来之前,林洲只能给第一军装备原来的鸟铳了。 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原先的两万多人也是淘汰的只有一万八了,这些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对于他们的保障林洲可是花了很大的代价的。原先的每个月都是从皇宫的内库中和文味轩的盈余中拨款,对于官兵的薪饷和物资保障都是优先。 在伙食上面,几乎是每天都有rou,白面馒头和大米饭那也是管饱的。要知道全大明朝的两百多万军队中像这样的伙食保障可是从来没有的,即使是九边驻军也是不能够享受的到的。当然了,一军的训练强度也是整个大明朝中前所未有的。每天早晨卯时就是开始起床晨cao,当然就是越野长跑了。这也是林洲亲自定下的规矩,这个长跑的路程跟后世解放军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十公里。 长跑回来后才是吃早餐的时候,两刻钟之后就是每天的早cao。刚开始的三个月就是枯燥乏味的队列与军姿练习,虽然是皇帝和一帮的侍卫军官们定下的cao典,但是开始时还是有很多的人不是很适应。连着杨一简也是抱怨的多了,后来更是都闹到了林洲的御前,不过林洲还是知道事情的轻重的并没有放弃这种训练的方式。也是有着几次就是连林洲也是亲自的到训练场上跟着作训,不过那可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行为,最后还是在一干武将们的劝说死谏下罢了,自此再也没有人抱怨这种方式来。 对于这支军队来说,可是倾注了林洲巨大的心血的。即使是远在沧州的时候也是通过锦衣卫信使来了解训练的进度,为了这支军队林洲把他来自后世所有的知道和不知道的知识都运用了上去。 目前第一军全军一共一万八千余人的战兵,加上六千的辅助兵力总计达到两万五千人。 第一军所有的军官大约四百人左右,除去当初林洲从锦衣卫随身教授的那些军官外,其他的两百多人都是从六卫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其中也就包括了在延庆一战中幸存下来的许继和独臂马贲以及和他们一起的二十多个兄弟,他们都是在各项的军事技能的比赛中出类拔萃的,所以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官了。 至于一军的装备也是没有多大的改进的,都是用的明军现役的制式武器。火绳枪、虎尊炮、佛朗机炮等等的火器也都是现役明军的制式装备。这倒不是林洲不想给第一军换装更加先进的东西,即使现有的装备在这个世界上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了。关键的是在于人的问题上,而人的问题归根结底却是在制度上。 林洲虽然并不是一个当过兵的人,但是作为一个生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军事上的知识还是多少的懂得的,这些作为新的军制改革的一部分就是已经足够的了。 对于士兵来说,在明朝当兵无非就是一个发饷的过程而已,所以士兵对于国家和军队严重的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这也是这个时代所有的士兵们都普遍的存在的一个现象,毕竟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没有形成什么国家和民族概念的。所以林洲也是没有太多的好的方法,不过既然是重利那就等于有了很好的突破口。在禁卫军六卫中所有的士兵中开始解除军籍的尝试,而且每一个士兵都是能够分得到的足够的田产,即使是家人也是能够很好的生活。 仅此一项就使得四万多人受益,也就是说有四万多的家庭得到了好处。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土地来分给这些军士们,林洲还把延庆以及通州的部分皇庄也贡献了出来。士兵们得到的是一份签订了三十年契约的田契,而且每年所要缴纳的仅仅是每亩两分银子的税赋(这是因为马上要实行一条鞭法,所以才在军中提前开始尝试)。这样的税收已经是很低的了,加上是皇帝的御用亲军,更是没有人敢在这些军人家属的头上乱摊派。 对于如何的防止田地的买卖,林洲也是煞费了苦心。士兵们的田契并不是普通的田契,士兵们的田地都是有原来的屯田,在经过抽签分配之后作为官田只是对于士兵们有了使用权,当然了这个使用权却是长达三十年的。为了防止以后的官府使用手段来收回土地,林洲更是在积极的创立一部法律,这就是被后世人所称道的《土地法》。不过现在这一切都还在酝酿中,还是只有一个雏形而已,而且在林洲这个后世人的指导下这个法律也已经快要出炉了。每人五十亩的田地也是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农业耕作水平而定的,一个士兵的家属大多都是在五到十人之间,这五十亩的田地对于一家人而言足够了。 这个时代的耕作水平是很低下的,在北方各省的产量大多是在每亩一百到二百斤之间,不会太多。除去田税之后剩下的也是刚刚够一家人正常的生活开销,要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只能够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上下功夫了。这也是林洲以后所要继续革新的方向,只是现在他已经被帝国上下繁杂的事务纠缠的分身乏术了,目前自是顾不到这方面来。 当然林洲所实行的政策也是只是在京城附近的禁卫军中开始,还没有普及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对于士兵们而言拥有属于自己的田产这也是几辈子家中几辈人的梦想,于是在军中如此的高强度的训练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士兵刻苦训练。因为自己的一切正是皇帝给的,所以当兵保家卫国、保护皇上也就是成了这些士兵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士官才是一个军队的灵魂,林洲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在戚继光被弹劾以后,林洲并没有真正的把他像历史上一样革职了事。而是由东厂的信使亲自带了一封皇帝的亲笔信,赴宣大把戚继光‘押解’到了京师北大营中。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沉默之后,林洲才是让戚继光负责第一军的全军训练工作。并在一军中开始了基层军官的培养,把那些军中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之人统统的都塞进了第一军的军官教导大队。所以在一军中教导大队的人数也是近千人之多,除了平时的军事训练以外还有就是要教授兵法和识字。 戚继光的善于练兵的威名早就在大明朝的军界是如雷贯耳了,明朝中叶,各地卫所处于严重废弛状态,根本不能承担实际的战斗。针对这种局面,戚继光主张另行招募新军,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第三次提出有必要训练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建议,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上司同意。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他制定了四要四不要:.不要城里人;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四十岁以上的和长得白的不要;胆子特别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要标准的农民;)黑大粗壮皮rou结实的人;目光有神的人;见了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最后选定三千多人,编立队伍,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严明的军纪是胜利的保证。在平时的训练中,戚继光要士兵熟练掌握金鼓、号炮、旗帜的号令,要求做到统一步调,万为一体。作战时,全体官兵必须集体向前,一人退却则一人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斩首。此外,戚继光还制定了各种赏罚措施,如设立固定的考选日期,武艺精通者予以奖赏,武艺生疏者予以处分。作战有功、被俘不屈、遵守军纪等,一律有赏;恃强霸道、讹言狂惑、偷摘瓜果、**妇女等,一律论罪。采用这样的治军方针,戚继光造就了一支坚强的部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所依靠的兵种主要是步兵和水师。步兵编制依次为队、旗、局、司、部、营,每队十二人,每营二千六百九十九人。队是基本单位,各人分持不同的武器,作战时集体配合,以‘鸳鸯阵’对付敌人。步兵之外还有水师,为了协同作战,戚继光将不同船支配为一哨,二哨为一营,共设四营。北调蓟州后,为对付大规模的蒙古骑兵,戚继光将‘鸳鸯阵’加以发展,创立了由车、骑、步相互配合的联合兵种。车兵抵御敌军的冲击,步兵以车为掩护出击敌军,骑兵则包抄突袭。各兵种协同作战,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军事思想。 而且对于军队的编制方面,戚继光也是做了大量的改革,加大了各种火器在军队中的编制,这在后来的对北方蒙古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戚继光是一个开创性的将领,全没有这个时代其他军人的局限性,总是使用新的武器装备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戚继光到蓟州后不久,即根据北方的地理条件,提出了车、骑、步三军配合作战的策略。敌台修筑完毕后,戚继光便建立七座车营,分别驻守建昌、遵化、昌平等地。每营有重车一百五十六辆,轻车二百五十六辆,步兵四千人,骑兵三千人;每车配备士兵二人,‘佛朗机’炮两门。这种战车有八片可以折叠的屏风,平时平放在车辕上,战时打开树立在一边,最边的两扇可以活动,供步兵出入。作战时,骑兵在前面阻挡敌人,战车在后面排成战斗队形;敌军逼近时,骑兵退入战车阵内,车上的士兵施放火器;火器的威力发出后,步兵从车后冲出;敌人攻势被挫后,骑兵又从车后出击。 所以说这个时代如果有谁能够认识到火器的重要性的话,除了赵士祯以外就属是戚继光了,但是赵士祯却是没有戚继光这么丰富的带兵的经验。 在一军的训练中,原先林洲的那些根据后世的经验所编写的练兵手册,也是经过了戚继光的增添减除以后才是更加的适合了这个时代的军队。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军事训练,才会有了今天这样一支纪律严明、敢打敢拼的军队。也是有了一支无论是在精神面貌上,还是人员的素质组成上,第一军已经完全的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水平。林洲相信他的第一军将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作风顽强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