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同人小说 - 大唐风后在线阅读 - 对《李世民兵败径州》的一点评论

对《李世民兵败径州》的一点评论

    作者的话:本来我是不打算说两句的,然而想了想,如果什么都不说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被当做是上述论点的支持者,所以我想了一下,还是有那么几点需要明确的:

    首先,薛举的确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唐军也就不会连吃败仗了,连李世民都需要坚守以暂避其锋的不世出统帅,唐军的其他二流将领又如何能够胜得了他呢所以武德年间连吃败仗,并不奇怪。

    李世民当时只有二十岁,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如果你是以一生谨慎著称的李老爹,你会将自己的四分之一的军队交给这样年轻的儿子吗即使他是最出众的一个。所以李世民最初的西路军囧总指挥的职务,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名义,并不具备实际职权,各地的将领主要听命于李老爹,并具备可以自行其事的权利。

    薛举的地盘的确供应不了太多的军队,这从薛军的军队一直缺粮就可以看得出来,然而即便三十万这个数字是夸大其词,十几万人总是有的,没有十几万人做后盾,薛举又怎么敢有称帝的勇气。要知道在隋末战乱时期,作为战争爆发最激烈的河南、河北、江淮一带,人民流离失所,反而是战乱较少的偏远地带,随着大量的难民的涌入,人口却反而会不降反升。而且能够从各自的故乡逃难到偏远地区的最后的幸存者,总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而这些人又构成了可以大量招募的兵员的来源,所以虽然土地贫瘠,薛举却仍然可以十分容易的获得数量众多的军队,如果真的如上文所述,仅仅五六万的话,那么这五六万人必然是精锐中选拔出来的精锐,即便是李渊盘踞太原多年的老底子部队也有所不及,战力恐怖自不必说,李唐的军队连吃败仗,也就站所难免了。

    所以,当诸路唐军连吃败仗,西路军被打废,紧急从东面调来的东路军也被打了个灰头土脸的时候,唐高祖为了保全自己手中保卫长安的第三野战军如上文所述,第四野战军也是有的,在太原看着李渊的老巢呢而决定放弃长安退往太原的时候,只有李世民主动请缨,敢率着一班被打的士气全无的败军与薛举所部在径州死磕。一支士气低迷连吃败仗的军队,你真要派他们出战,还没开战自己人先跑了个精光的事都是有可能的,况且秦军缺粮,而李世民的部队却不愁吃的,坚守不出其实最好的计策。

    光光坚守当然是不够的,在这期间,李世民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安抚恢复将士们的士气,后来李世民一战而定西秦,追击秦溃兵一昼夜,李世民的部将虽然惊惧,但还是努力奋勇向前,如果这是在最初唐军大败之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坚守期间出现了一个事件,就是困守径州的刘憾将军被俘,关于这个事件,上文的作者把他看做是李世民军事无能的表现大书特书,然而事实真相呢,一只士气低迷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具备与强悍的西秦军队野外决战的能力,李世民如果真的敢于放弃坚守,出兵救援刘憾,结局一定是又一场的大败,而李世民在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久都白费了吗所以哪怕牺牲刘憾,也一定要坚守不出。

    况且刘憾的处境虽然艰难,据城而守,却能够力保径州不失,反而是在李世民的便宜叔父出兵救援之后,因为敌人诈降,兴冲冲的前去受降的李世民的那位叔父带上了刚刚结束了战斗,士兵疲惫尚未来得及休整的刘憾部队,然后是刘憾识破了对方的诈降,亲自带兵断后最后力尽被俘的,真的说起来的话,刘憾的被俘与其之后的壮烈牺牲,反倒是李世民的那位叔父的责任更大一些。

    于是,就这么死撑着,薛举父子虽然勇猛,但是他们的军队缺粮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长安的防守严密,急袭长安的计策从一开始就宣告破产,薛举能不为前程忧虑么加上儿子不成器,薛仁杲虽然勇猛无敌,却残暴好杀,薛举问一句:“我能投降吗”应该并不奇怪,当然了,“以天子之事降乎”这句话估计八成是吹,毕竟后世李世民的粉丝数不胜数,就连大历史学家司马光也是这位的粉丝。粉丝的疯狂劲一上来,把人神化都是有可能的。何况只是小小的吹捧几句。然后,薛举就死了。

    薛举一死,其实战争的胜负就已经成了定局,薛仁杲有勇无谋,残暴好杀,又不尊敬当地的名门望族,西秦帝国内部矛盾急剧激化,最后被李世民一战击破,薛仁杲也被生擒送到了长安,最后被杀。西秦帝国烟消云散,李唐则彻底的稳定了在关中的势力范围。

    李世民到底会不会分身术,他是怎么这个时候在西线,那个时候又突然到了东线的,他是妖怪吗因为历史记载的不详,我也是在最近,因为写书的缘故,查到了许多东西,才稍稍看明白一点的。你们说,李老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压制李世民的呢最初我们都以为应该是在刘武周进犯太原之前,刘文静被杀的时候开始的,直到我查到了李唐攻克关中的详细时间列表,才稍稍的发觉了一些端倪。在进军关中的时候,李世民作为李渊大军的前部,冲的最猛,深入敌境,当其他的军队还在河东围困屈突通的时候,李世民的部队却已经冲到了长安的郊区一带,直接的威胁着长安城池内部的安全,然而,当一个月之后,唐军发动对长安城的总攻的时候,在诸路参战的队伍里,却已经没有了李世民所部的记录,最后经过激烈的战争率先登上城墙的将士,是李建成麾下的人。

    众所周知,李建成既不像平阳公主那样有勇气留在家乡招兵买马,聚起一支人马,也不像李世民一样,很早就和李渊呆在太原,有自己的一个小团体,能够在关中大地上狂飙突进的时候疯狂的扩充军队。仓促赶到太原的李建成是没有自己的军队的,能够那么迅速的参加长安攻防战,应该是李老爹派出了自己的班底,收拢义军才快速成军的。即便如此,长安的守军还是激烈抵抗,为唐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孙华是关中的巨寇,被李渊收服后封为什么大夫没记住就因为身先士卒,亲自登城而战死的,可见长安虽然已经是一座孤城,兵少将寡却不可轻视。李建成能够得到攻陷长安的首功,也是因为在唐军的轮番攻打之下,守军坚持不住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得到的,水分,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那么这个时候,不在长安城下的李世民去哪了,哦对了,他去了西边抵御薛举去了,薛举厉不厉害,到了后来我们当然异口同声:当然厉害,简直是太厉害了,要不是李家出了李世民这个妖孽的话,这天下没准就要姓薛了。然而在当时李唐之中的人却没有对薛举引起足够的重视,李世民初战得胜之后就去了东面,配合太子进攻洛阳,西面的战事则被推给了刘世让、窦轨、刘憾、李叔良等各个地方将领负责,不说这些将领的是否全部都有足够的才干挡得住薛举凶猛的攻势,就是各路人马自行其事,在战略大局观上也是一处大败笔,结果径州刘憾壮烈牺牲,刘世让被生擒活拿,勇将常达也被薛仁杲用计活捉。李叔良发兵救援径州,然而最后却也只能做困于径州自守,唐军的一系列战绩失利不但严重的损耗了自己的实力,还震动关中,唐高祖的守财奴的性格发作,想要保住自己的老本,于是萌生了退出关中,回到太原的想法。

    关中是可以被丢失的吗当然不行,因为关中一失,士气也就散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关中绝对不能放弃,所以李唐不得不放弃了东面进攻洛阳的有利局面,大军回师征讨薛举。而就在这个时候,唐军从上到下,又犯了一个心理上急功近利的错误,就是因为这种心理,想着能够尽快的结束西线战事,继续东面持续有利局面的攻势,所以才会忽略了李世民的忠告,妄图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而出兵争利,却被人数虽少,却更加的勇悍也更加坚忍的薛举一举击败,造成了浅水原的惊人惨败,李唐的根基甚至由此而动摇。如果不是李世民最后主动请缨,率领着这支一败涂地之后的残兵据险死守,牢牢的卡住薛举使其不能进军关中的话,那么或许历史真的就要改写,薛举占据了关中,而李渊撤退回太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