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七年那些事儿的全面分析再现
这两天在和几位朋友的讨论过程中,我有了比以前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想法,可以较为妥当地将零散的史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全面明了的历史重现,让大家更加清楚地看到多尔衮在顺治七年的各种行事作为和心理活动,对这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关于多尔衮谋划移两白旗到永平的真实用意。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认为这是他打算归政的必须准备,他怕归政之后落了个张居正的地步,怕顺治清算他,所以用自己的军队给自己防身。 最近燕子又新增加了一个理由,说他其实是两手准备的。多尔衮并不打算彻底归政,兵权仍然掌握在他手里,他就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地方,表面颐养天年,其实仍然像慈禧在颐和园cao纵光绪一样遥控著北京的朝政。他想这样等个一两年看看,如果顺治确实有本事,他就这一直下去到死算了,也懒得再折腾,反正他身体状况不好,又因为没有有力继承人的缘故而有些消极的意思。 而反过来,如果顺治没有本事,譬如朝政混乱,或者南方的叛乱他平定不了,局面一团糟的话,多尔衮就会由众大臣“劝进”,以回去稳定局面为由,返回北京。这一次他就会宣布皇帝昏庸无能,为了宗庙社稷,实在不能再这样误国了,然后给顺治废黜掉,自己当皇帝。 二:关于多尔衮病情起因和发展的详细分析。 根据我的研究,他的病应该是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一般是青年人在感染严重风寒之后的遗留症,现代医学都无法医治,何况古代中医。一般从有这个病到死亡,少则六七年,多则十五年到二十年。 多尔衮生病第一次有记载严重的,是松锦之战后,这从他自己在起居注里两次叙述中就可以知道。 “方今国家多事之时,余岂惮勤劳辄图晏安自便!但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年齿渐增,每遇冗杂无间之事,心辄燥懑。去岁初抵燕京,水土不调,为疾颇剧。今差健胜然,亦未尽愈也。以后章疏都须捡择切要者以闻。” “我在东边只闻洪军门是至清的好官,其用兵上阵亦有可观。如松山之役,我颇劳心焦思,亲披坚执锐。卿后虽无成,亦是见卿之能。我之体弱精疲亦由于此。” 还有一次是他崇德八年向朝鲜世子求药,自称自己病得很厉害。另外从豪格在那一年骂他的话里可以得知。“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启心郎索尼向皆附我。今伊等乃率二旗附和硕睿亲王。夫睿亲王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能者彼既收用,则无能者我当收之。” 估计他就是崇德六年到八年间生了风心病。他的主要症状是周身都不舒服,经常头晕目眩,高血压,符合症状。然后到了顺治7年,就严重了,属于病情的自然发展。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属于“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养,心神之不安,表现心悸、怔忡,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恍白,颧面暗红,唇舌青紫。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见到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证。 现代医学来解释: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表现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则表现为动脉栓塞以及脑梗塞而死亡。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1:呼吸困难2:咳嗽3: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 另外,约30%的风施行心脏病病人有眩晕或晕厥发生,其时间持续可短至1分钟长达半小时以上。部分病人伴有阿斯综合症或心律失常。这一条,很可能是他坠马的原因。 再看下一条,就可以解释他在顺治七年冬天为什么不愿意再在家卧病了: 风湿性心脏病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劳力性困难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疲乏无力。与静压阵发性升高。随著心力衰竭的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中医也这样说:见到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证。 也就是说,这病到了后期,就无法躺著,躺下来的话,就会喘不过气来,突发严重的高血压症状,譬如颅内高压,难以喘气,想恶心呕吐之类的症状。端坐呼吸,就是说这类病人躺著睡觉会突然这样无法呼吸,就必须猛地坐起来大口喘息。可见,他冬天跑出去打猎,不仅仅是郁闷的缘故,而是实在躺不下去了,白天晚上都得坐著,想想有多难受。越是这样长时间坐着,就越容易下肢浮肿,时间久了,走路都困难,所以他不得不出去运动运动。 三:说说多尔衮为什么没有留下遗言和后事安排。 可能有人会问,多尔衮既然不是猝死的,那么不能预料到会有之后糜烂不可收拾的局面?为何不加以临终安排? 我认为答案很简单,他根本没有遗言。如果历史上真有遗言,那些亲信们不会在他一死就立即成了无头苍蝇,乱撞一气,内讧起来,被顺治等人捡了个大便宜。 看多了史料,就越发觉得这个时期,这些满人都很笨蛋,政治智商不及多尔衮的一半。之所以没有遗言,我认为是他一贯过于自信,而且打猎这些天心情一直很好,身体状况也不错,所以没想到自己会那么快死,如果觉得自己快死了会没有遗言?笑话!除非他是个疯子! 他是十二月七日去了喀喇城,头两天还病不重,没想到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九日这天早上,就突然病重了。 这个时候,一个实在令人无语的事件发生了: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阿济格害怕多尔衮不日薨了,届时必然国丧,无法立即纳妾,就马上派人去取一个蒙古贝勒之女,“英王知摄政王病剧,乃于初九日早,遣人往取葛丹之女。”我怀疑是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病势沉重的多尔衮。他很可能立即把阿济格召来痛骂,阿济格性子火爆,又对他早已怨恨,必然会顶嘴。譬如翻旧帐之类的,再说些类似“你要是这就死了不就耽误我纳妾了?”之类的混帐话。 结果很可能是,多尔衮在极度愤怒和伤心的情况下昏迷了,或者脑溢血了之类的,类似中风,无法说话无法动弹,或者干脆昏迷了,于是到傍晚就死掉了。看史料记载,多尔衮死掉之前,也就是当晚,好多人都劝阿济格去看最后一面,他死活不肯去。所以多尔衮必然知道了那件事情,很可能是他把多尔衮给气昏了的,没脸再去了。然后当晚大臣们都在守灵,只有他不去,几拨人来请他都不去。“先是摄政王薨之夕,英王阿济格赴丧次,旋即归帐。是夕,诸王五次哭临,王独不至。” 大家想想,阿济格后来的谋反表现多蠢啊,蠢到姥姥家了,如果是多尔衮安排他这么干的,只能说多尔衮是个傻子,或者脑残了,怎么看都是阿济格这个政治智商为零的笨蛋在自作主张。多尔衮刚死,他就对大臣们说,多尔衮这是招了报应,老天早有预警,譬如什么大风啦,什么旗杆折断啦,然后说他这是死了活该。可见,说多尔衮安排阿济格造反根本就是脑残一样智商的人才能说出来的。 至于什么刚林给顺治通风报讯啦,什么三百骑要疾驰到北京造反啦,真是不堪一击的言论,区区三百人能造反?正常智商的人都不会相信,阿济格在政治上虽然笨蛋,可也是个著名的开国将帅,会连这点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基础知识都不明白?这个说法只见于谈迁的[北游录],漏洞甚多,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也完全不见于其它人笔记和清朝官方史料记载,可见实属杜撰或者听信谣言。 这样一解释,就完全合理了,也可以完全解除疑惑了。以前我以为那个恢复理政三王亲王爵位的是多尔衮的遗言。后来仔细看了实录,发现我错了,是博尔辉对其他几个大臣说,说王爷生前曾经有过要恢复理政三王爵位的意思。这么看,就不是遗言了,估计是多尔衮出猎之前或者途中聊天时候有过这个想法,跟博尔辉说过,也不算下令。 五:说说多尔衮和阿济格的恩怨和悲剧结局的根源。 其实再想想,最后时刻多尔衮要有多么伤心了,因为他在这次出猎时,特意带了阿济格,一反以前的雪藏状态,一路行猎都很高兴,还给了阿济格不少赏赐,我觉得他是真心想和哥哥和好的,没想到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这个打击够大的。 我觉得他这次的确是想和阿济格重归于好,他大概是这一年来身边没有什么亲人了,觉得很凄凉,很孤独寂寞,想想现在就剩下阿济格一个哥哥,反正也准备离京归政了,往日的恩怨就化解了吧。 多尔衮和阿济格正式闹翻,是从顺治六年多铎死后不久,阿济格为了谋取辅政王的位置而说多铎坏话惹恼了多尔衮,多尔衮派人训斥了阿济格一番,然后令诸王大臣不准和阿济格交往不得听阿济格指挥。直到顺治七年十一月,对阿济格进行一年半的时间雪藏。如果不是多铎死后阿济格那样令人寒心地说话,多尔衮也不会这样对他的,而且之前阿济格还为了自己争功不肯跟他一起回京见多铎最后一面,阿济格自己也应该知道理亏的。多尔衮大概见阿济格这一年半来再没有什么动静了,就以为他悔过了。其实多尔衮对自家人心肠很软的,肯定是后来病得久了,就格外思念亲人,于是想和阿济格和好。而如果两人一直是敌对状态,多尔衮必然对于阿济格的冷酷有所准备,到最后应该也不会多伤心的。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还没有儿子,这几样倒霉事都被多尔衮占全了。我觉得多尔衮心病这么厉害,也和他自己性格有关。他把所有已得到的和已失去的东西都看得极其重,就像我书里写的那样,他对这些东西非常偏执,他的情感也是非常激烈的。 他一方面本性确实善良心软,一方面又要整日勾心斗角,年轻时候隐忍了那么多年,导致他很细心很警惕,也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看起居注和一些笔记,就看到他在言行举止上都非常注意和谨慎,感觉他这样的生活很累,生怕别人瞧不起他,怕汉人鄙视他和其他满人一样野蛮粗鄙。看他在蒙古,在朝鲜,在北京都很会假装斯文,我觉得他本人应该不喜欢这样子作态的,自由和率性,应该也是他的一种渴望。 看起居注里他的言谈举止,感觉他坦率大度,很喜欢说话,很喜欢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素养,引经据典和发表自己很独特精辟的论点之类的,甚至有坚持无神论,有嫉恶如仇这类政治家不应该具备的特点。我觉得他在人前就是一个风趣健谈,热情向上的人,经常面带和蔼的微笑。看起居注里,就提到他侃侃而谈,神情和蔼,大家都很高兴。还有他经常留大臣一起吃饭,什么衣服啊,弓箭啊,水果食物之类的,都是经常随手送给他们的。 然而我们同时又看到他内心里那些郁闷矛盾和纠结的地方,还有他那些霉运和悲惨遭遇,可见他平时装得有多累!在多铎死前,他几十年来一直把自己掩饰得很好,几乎就没有暴露过,还一直严于律己,拒绝贿赂和美女,甚至普通人情来往的送礼之类的,在生活上也一直很检点。这样的人,日子过得真的没有一点意思,很累。打猎也就是他唯一能快乐的时候,不用伪装啊! 其实多尔衮这样一个人,将心血和生命都消耗在朝野政治之中,行勾心斗角之事,尽鞠躬尽瘁之责,顶悠悠众人之口的责骂,实在是委屈了。应该让他生长在草原和森林间,当个牧羊人或者猎人,他就很快乐了。不是说他不应该身负才华,而是过于横溢的才华让他很累,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高处不胜寒的惶恐和紧张中,也终于消耗了生命。包括战争,没有松锦之战的劳心劳力,亲临极度凶险的前线,他也不会生病。 我觉得他多半是没有什么爱情的,他脑子里装了江山社稷,民族利益,家国天下,装不下再多一些太过纠结的东西了,否则他就不是人,而是神了。他属于那种双重性格,表面开朗热情,从善如流,没有多大架子,但是内心非常敏感和矛盾,这种性格和他小时候不受宠很有关。他老是会怀疑外人背地里说他坏话,或者暗地里鄙视他。 其实他和皇太极都是感情很激烈的人,只不过他不是为了女人,皇太极也只为女人这样过。多尔衮不单是为了多铎,很可能对于阿济格也有这样激烈的感情。他们小时候和少年时候也曾经关系不错。当年没有权利争斗的时候,也许比他大七岁的阿济格还抱他出去玩,或者看大戏之类的。 阿济格小时候很得老努宠爱,我想应该是有原因的。看老努每次提到阿济格,就必称“阿济格阿哥”,就是“小儿子”,很亲昵的感觉,对别人都不这样称呼。而且阿巴亥把丝绸藏在阿济格家,出事之后老努根本没有处罚他,连责怪都没有;豪格的母亲坐轿子经过阿济格家没有下来,老努就因为这事情痛骂她,说阿济格阿哥身份高贵,你怎么可以这样托大。而且阿济格在天命年间也没有战功,就当了旗主,并且凡是重大礼仪决策之类的场合他都必然出席,政治地位颇高。 我觉得那个时候阿济格和多铎都受宠,自然也不会对多尔衮不好的,因为那个时候他对多尔衮没有妒嫉,后来他怨恨多尔衮和多铎,也是因为争权夺利时候遭遇挫败而引发的妒嫉。所以看最后多尔衮打算和他和好,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多尔衮生病之后就格外怀念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和兄弟们曾经快乐过的时光,才如此的吧。 还有天聪三年的时候三兄弟一起拆庙的事情,根据时间推算,很可能是为了给多铎结婚盖房子用。史料说是把从庙宇拆下来的砖头拿去砌墙,没说具体给谁家。多铎恰好是那之后结婚的,我猜想当初他们可能挺穷,阿济格刚刚被罚两次银子。多尔衮到了天聪六年娶科尔沁的女人时,只有阿济格和多铎去了,豪格去了,其它贝勒和福晋们没有一个去的,可见那时候他们多受欺负。要不然怎么会财迷到了拆了木料打造成棺材贩卖换钱的地步? 回忆起这些事情,我们都心软,何况他亲身经历的人啊,又是真正的血脉相连,不心软才怪。多尔衮其实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看他对别人的后代都很好。譬如硕托等人的儿子,对勒克德浑重用也是因为阿达礼的缘故,而且明朝灭亡之后,他还安排给那些亡国贵族的子弟们赡养,安排长平公主和周世显成亲。还有对豪格的儿子也那么好。再譬如顺治七年的时候他主动跟锡翰说,叫他领回寄养在别人家的儿子,再给人家这些年来的抚养费。诸如此类,等等。 四:试分析一下在多尔衮死后没有遗言安排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翻盘。
史料中,阿济格在多尔衮死后立即和几个正白旗大臣们说话过,对他们多有威胁,还争吵起来。他们几个在阿济格走后,就立即商议,说他逼人太甚,而且摄政王生前也不让咱们和他交往,咱们不如抱摄政王幼子,依附皇帝而生。“额克亲、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阿尔津议曰:‘彼得多尼王,即欲得我两旗;既得我两旗,必强勒诸王从彼;诸王既从,必思夺政。诸王得毋误谓我等以英王为摄政王亲兄,因而向彼耶夫摄政王拥立之君,今固在也。我等当抱王幼子,依皇上以为生。’” 这些大臣的商议已经足够蠢的了,不过尚未立即造成严重后果,直到博洛的出现。 注意,这个时候关键点出现了,就是那些满洲贵族们都去连夜守灵了,只有博洛一个人留下来了,然后这些正白旗大臣就一起和博洛说阿济格如何如何要谋反。博洛听了之后,就说你们先不要声张,也不要理睬他,等到回京之后再一起举发。“端重王独留,即以此事白之端重王。端重王曰:‘尔等防之,回家后再议。’” 后来博洛还派人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老济,我觉得博洛就是导致全军覆灭的罪魁祸首,是阿济格刚刚到京就被抓了。 其实这盘棋,在我们这些读史人知道结果之后,就很容易重新设计了。现在假设我是博洛本人。 我会立即制止这些正白旗大臣,摆明利害关系,让他们明白依附皇帝肯定没活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废黜掉小皇帝,拥立王爷世子登基。然后对这些人许以高官厚禄。同时和尼堪,满达海商议好,废黜小皇帝之后,立多尔博。他年幼,于是他们三个继续执政。顺治14岁了,他们肯定要让位的,哪里有拥戴多尔博划算?再立即找多尼过来,让多尼稳定住这边的局面,防止有人回京通风报信,也监视住敌对人等。 这时候,就火速传信,让留守北京的两黄旗大臣立即控制住九门,当时多尔衮在两黄旗的亲信都在北京。让巩阿岱三兄弟,还有讷布库,封锁皇宫,抓住小皇帝,软禁太后。他们是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宫卫戍和皇帝安全的,完成这些根本就是易如反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夏天生病时候,他们就很轻松地把小皇帝从宫里抓到王府,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而且这些人曾经多次当面讥讽过顺治,甚至在出去游玩时抢夺皇帝的猎物,还自顾着自己钓鱼,让小皇帝没有人照管饿肚子,他们应该知道这个后果。 在喀喇城这边,立即假传摄政王遗言,把老济抓起来。这个时候只有老济一个人孤掌难鸣。或者派人出来“举发”,说老济对摄政王不敬,摄政王薨了他喜形于色,反正就是罗织罪名嘛。多尼的军队加上两白旗军队把这里控制起来,还不把老济揉成面团? 这些完成之后,就可以回京了。北京那边小皇帝和太后已经被软禁,再强迫太后下个诏书让皇帝退位,就拥立多尔博当皇帝,博洛等人理政,大家还照样高官厚禄,于是结局就截然不同了。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前几天计算一下,到顺治七年时候,只有老济的镶蓝旗不在多尔衮控制。两黄旗的大臣都是多尔衮亲信,索尼都守陵墓去了,鳌拜当了老百姓,图尔格、图赖也死了几年了。两白旗是多尔衮自己领的,多尼是正蓝旗的主子,满达海是正红旗,镶红旗是阿济格。看看,起码七个旗都可以为多尔衮效力,没有任何敌对势力。多尔博是他的世子,这些人一拥戴他登基,就是功臣,比眼看着那个顺治亲政强多了。而且顺治七年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战事,根本不必担心废黜皇帝而无暇南顾。 六:最后再论一下顺治八年对多尔衮大清算时候所罗织的“谋逆”大罪是何等可笑。 以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时候的权势和声威,可以说是只手遮天,用得着跑永平去造反?简直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就算多尔衮狩猎之前没有安排,在临死前有机会能说话能安排的话,这盘棋怎么看都是稳赢,要不是自己人内讧,就没有顺治鸟事了。 清朝时候也就算了,可笑现代还有某些保皇派的无良学者还好意思给顺治歌功颂德,居然还把清算多尔衮当作顺治英明。我一直好笑那句“从龙入关”,看起来好像是顺治带领他们入关一样。 至于那什么龙袍东珠之类的,一看就是栽赃,乾隆提到这个都说实在荒诞可笑,说这是宵小所构。乾隆必然能够看到最机密最详尽最真实的档案资料,如果真发现多尔衮有什么“大逆”之举,还会为他平反? 那个作为大清算的导火索,吴尔库尼多半是被灭口的。从哪个角度分析,多尔衮都不会让她殉葬。那些福晋们怎么没有一个殉葬的,要她一个侍女殉葬干啥?多尔衮自己母亲早年因为被逼死,必然对殉葬很厌恶;多铎死的时候,两个福晋请求殉葬,他也不允许;多尔衮怎么看也是个无神论者,思想很开明,怎么看也没有任何理由让女人殉葬。 反之,若吴尔库尼是自愿殉葬的话,又怎么会揭发出龙袍东珠的事情? 当苏克萨哈等人举发的时候,吴尔库尼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所以怎么看都是灭口。 再说多尔衮连遗言都没有,她一个小奴婢怎么可能让大臣们给棺材里放龙袍?她什么身份啊,她难道以为这么多大臣会听她一个奴才的指挥?完全不合理,这些诬告哪里看都破绽百出。 这次清算,在我们看来,真是小学六年级和小学四年级小孩之间的斗争。满清开国时期这些满人的政治智商,也就如此了。看他们那个时候审案有多好笑,扳倒一个人,只要出来一个两个举发的就行了,孤证也可以给人治罪。譬如豪格,就一个何洛会出来举发;还有莽古尔泰兄妹,就是就一个冷僧机举发。 有人出来举发之后,就可以伪造一些罪证,譬如莽古尔泰家那些什么木雕的令牌之类的破东西,让匠人忙活一晚上就搞定。让抄家的人揣身上,就和鹿鼎记里一样。到时候临时往某处一放,就大喊,“啊,找到啦找到啦!罪证在此!”接下来,该屈打成招,该定罪,就是走一个程序的简单问题了。什么人看不顺眼,就逮捕起来,审讯时候用点手段,什么招供不出来啊。我看很多人被定罪,也就是一两个人的一面之词。 可见多尔衮刚死的时候收拾老济有多简单,只消在控制局面的同时,派个人出来说,老济看摄政王死了好高兴,说现在总算到出头之日啦!你看他是不是立即完蛋? 这些人玩政治,都是小孩子过家家,只要谁掌握的军权政权,嘿嘿,想弄死一个人,就是那么容易。可惜顺治七年十二月那关键几天,多尔衮的这些亲信们都看不透,蠢到无可救药了,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厦,也就彻底倾覆了。 最后,忍不住苦笑:豪格就屁大点小罪名,不也被生生逼死了?多尔衮没有彻底收拾了老济,排除一些以前分析过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实在鄙视,觉得这人对他够不上什么真正威胁,也就放他一条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