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南宋之工业革命在线阅读 - 2.83 礼物

2.83 礼物

    转眼间,史冀的远洋船队离开已有近十天了。在此期间,李不伟做了无数次的计算,每日都在地图上标出船队的大概位置。然而没过多久,他转念一起,终究觉得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毕竟船队需要近一年才能返回,总不该每天都看着地图发呆吧?

    就在船队离开的第七日,终于有快艇返回,朝庭同时得知,史冀等人已顺利抵达福州。到了第二天,陆路上也传来的同样的消息。此事咋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然而兵部与枢密院却吃惊不小,当下便召集了实验室与船厂的人员,进行了一番总结。

    在以往,如果要从福州传递消息,往往是从陆路快马加鞭,换过几名士兵与十多匹战马,这才可以将信息带到临安。然而此时的蒸汽快艇却比陆路少用一天的时间便可完成任务,众人对于水路的通讯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制造更快速的侦察艇,又成了船厂的首要任务。

    其实这也难怪。如果是走陆路的话,不仅马要吃草,人要吃饭,而且中途还少不了休息,况且官道并不总是一路平坦。虽然驿站早已准备好了更换的马匹,毕竟还是有所耽搁。而如今的快艇虽然是蒸汽机驱动,但各种设施却是一应俱全。只要带足了燃料与食物,基本可以不间断地行驶,而且走的又是直线,自然要比马匹快上一些了。

    现在想来,船队应该已抵达新建的琼州港了,李不伟虽然心急着下次消息的传回,但心中却是明白,下次消息传回时,船队早已离开海南岛几千公里了。他此时更多的感慨,并不是船队的行驶速度,而是眼下落后的通讯方式。倘若能够铺设一条简易的电缆,又或是在沿海每隔几十公里修建通讯塔,多少会省一些事。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虽然大宋在电子与电磁学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但李不伟已有了更大的计划,这便是尽快实现无线通讯。

    有时候,新的发明并不是限于技术,而是你有没有想到。例如带橡皮的铅笔,虽然其生产技术极为简单,但是自从铅笔出现之后,长时间始终没人想到这种方案,这种带橡皮的铅笔就是一种发明。再如拉链,也就是拉锁,这种发明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其实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许多发明都源于创意,而这些发明出现的时候,其实现的技术早已成熟了。

    无线通讯可以说得上是一项发明。在原历史上,倘若有人事先知道了无线通讯的原理,恐怕横跨大洋的通讯将不会由马可尼首先进行试验了。而眼下大宋的科技发展进程,正好有一个人完全掌握了科技的发展方向与走势,这人就是李不伟。

    当然,带橡皮的铅笔与拉链并未在大宋出现,因为知道这些的只有李不伟一人,而他也没有时间与心思向众人介绍这些发明。李不伟真正关心的,是那些曾经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发明,例如蒸汽机,电灯,电机,电子管,无线电等等。

    尽管史冀走后,李不伟一直心绪欠佳,但没过多久他又恢复过来,如往常一样投身于实验室与工厂中了。在他的计划中,电子三极管是需要尽快制作出来的。

    皇家实验室早已成立了专门的真空管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除了负责电子管的研制工作,还为电子器件厂提供技术支持。由于抽真空的设备已进行了多次改进,又采用了橡胶密封圈,因此目前管内的真空度已完全能够满足要求了。

    灯丝的制作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目前的灯丝材料是一种合金,在直流60V的情况下能够将其烧红,此时灯丝再将三极管的阴极加热,便能产生电子云。因为阴极与屏极之间有电压存在,因此电子云在电压的作用下向屏极运动,在阴极与屏极间还有栅极,栅极电压的高低就控制了流向屏极电子量的多少。

    话说回来,电子管也是一项发明。在原历史上,也许在电子管问世的前几十年,人类就有了制造电子管的技术,但是如果没有人发现金属加热会发射电子,恐怕电子管始终不会问世,电子时代也将直接从晶体管开始了。李不伟既然事先知道了这些原理,又怎会不急着付诸实行呢?

    范文进自从全面负责电子管的研制之后,几乎少有时间离开实验室。李不伟今日再次前来的时候,实验室已制作了几百只试验品。然而这几百只管子中,除了三只通过试验之外,其余的全部是报废品。

    这三只电子管采用玻璃外壳,真空封口正好在管子的顶端,样子也与后世的极为相似,只是体积要大上许多。虽然叫做电子三极管,但这种管子却有五个引脚,其中两个引脚是电热丝的电源引线,另外三个引脚才是真正的控制极。

    范文进将三极管固定在陶瓷座上,然后接好了测试电路。灯丝电源是三十多个电池组成,而工作电源的电压并没有这么高,因此只用了几节电池。栅极的电压是过电阻来控制的,实验室此时已能精确地测出三极管的截止电压。至于负载,则是一个简易的电磁铁。

    将所有设备都接好后,范文进叫人先对管子先进行预热。过了一会儿,灯丝已开始发红。等到电子管充分预热之后,又有人接上了工作电压。众人眼光移向那只简易电磁铁,却并未见任何反应。

    范文进一旁解释道:“校长,因为目前管子处于截止状态,因此自然不会导通。但如果将栅极的电压稍加变化,就能使得屏极与阴极之间导通。为了使这一效果更加明显,我们采用了电磁感应的方式改变栅极电压。”

    李不伟顺着范文进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栅极的供电线果然被缠了许多圈,绕在了一个空心竹筒之上。竹筒的一端放置一个长条型磁铁。范文进稍一示意,便有人将磁铁快速地一拉,磁铁迅速通过了竹筒。与此同时,只听‘啪’的一声,电磁铁轻轻吸合了一下,然后又马上复原。

    刚才的cao作,正是利用了磁生电的原理。将磁铁穿过线圈时,已在线圈中产生了感生电动势,仅是这一下,便已影响了栅极的电压,使得阴极与屏级被导通了一下。而阴级与屏线被导通之后,电磁铁的线圈中有了电流,使得中间的铁芯有了磁性。

    看到范文进采用的方法极为巧妙,李不伟在暗暗称赞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激动。因为他知道,倘若有了电子管,便有了制造有线与无线通讯设备的基础。如今整个大宋已有数十人掌握了简单电路的设计,想必用不了多久,通讯时代真的要到来了。

    范文进忽道:“校长,这个电路中,用于触发电子管的电压是由磁铁产生的。刚才有人拉动磁铁,便可以让线圈中产生电压。学生这几日忽然有了另一个想法:倘若将线圈中间的那块磁铁去掉,转而使用另一块电磁铁,而电磁铁又属于另外一套单独的电路。如此一来,便可以实现两套电路间的非接触式控制了。学生又大胆设想了一下,倘若有一种方法能使得两套电路的距离变得更远,岂不是实现了远距离非接触通讯?”

    李不伟听得吃了一惊,脱口道:“你说的是无线通讯?”范文进也是一愣,进而喜道:“正是无线通讯。还是校长的叫法更有道理。所谓非接触式,不正是无线的么?”

    李不伟顿时惊得呆了。有好几次,他都准备将无线通讯的原理讲与电学实验室的众位学者,然而一来是因为目前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二来也是这两年李不伟多少有些戒备,生怕自己讲得太多,引起更多的猜测与怀疑。因此,虽然成立了电磁实验室,但是实验室中众人却从未有过无线通讯的概念。李不伟此时再回想起自己曾看过的无线通讯基础与天线原理,这才意识到,范文进刚才提到的模式,不正是无线通讯的雏形么?

    想到此处,李不伟早已忍不住,正待将无线通讯的原理全盘介绍一番,忽又转念一想,此时的电子管尚未实现批量制作,谈何无线通讯呢?再说,等到简单的放大、振荡、反馈电路通过试验之后,先实现了有线通讯,再考虑无线的也不算迟,当下又道:“这个无线通讯的原理果然甚是精妙,只是咱们现在还未有成品电子管造出,要进一步研究还为时过早。不如等到电子管正式产出之后,再行商议也不算太迟。”

    范文进点头道:“校长说的是。目前的电子管尚有一些问题,主要是灯丝的寿命不够长,在工作大约四十多个小时之后便会烧毁。”李不伟笑道:“这也难怪,毕竟是第一次试制,能有四十多小时的寿命已算很不错了。”

    二人又商议一番,最终确定下来了两个任务,即动圈式扬声器与纸带打孔机的制作。扬声器的制作比较简单,只要有了纸盆、永磁体与铜线,以现在的工艺完全可以制成。扬声器不仅可以用于发声,还可以当作话筒的临时替代品。至于电磁式打孔机,则可以将回路中收到的脉冲信息打印在纸条之上,这其实也算是一种代码记录仪。

    电磁学的顺利发展,以及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的制作,都离不开测量仪表。因此李不伟对于测量仪器的研制极为关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此时的各种仪表已由单独的仪表厂生产。因为仪表厂规模并不算大,因此工厂就座落于实验室范围之内。仪表厂的总管叫做孙冰,李不伟以前也是见过此人的。这孙冰正是第一期那一百多名学者中的一员。

    看到自己亲手教出来的学生大都担任了各个实验室与工厂的要职,李不伟也颇有一些成就感,而这些学员对李不伟极为尊重,在旁人看来,李不伟已俨然是整个大宋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了。

    孙冰虽然一脸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李不伟却深知他是有真才实学的。此人不仅对当今天下时事极为关心,而且还精于围棋,思维极为慎密。让他来负责仪表厂的日常事务,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

    孙冰带着李不伟将工厂的生产车间逐一参观,又口若悬河地讲了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一圈下来,李不伟已对仪表厂的情况了解情况。

    目前实验室与各家工厂,甚至临安大学用到的小型的测量仪器,全部都交由仪表厂来生产。仪表厂共有两个主车间,分别负责电磁仪表与机械仪表的生产。电磁仪表车间比较小,主要生产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以及简单的万用表等等。而机械仪表车间的规模就要大上许多,这里主要制作航海所用的六分仪、测量平面度的百分表、测量圆度的圆度仪、卡尺、千分尺、高度尺、深度尺、百分表、偏摆仪、误差测量仪等各种仪表,而且有着精度最高的各种加工设备。

    至于为仪表厂提供元件的工厂,就多不胜数了。弹簧厂提供游丝、磁铁厂提供表头磁体、电线厂提供铜线、铁厂要按要求提供一定尺寸的铁坯、玻璃厂也要提供已经磨制好的透镜。总之,整个大宋境内的工厂已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补充的格局,这也正是李不伟希望看到的发展态势。

    “如今的大宋学者,已能独立地完成一些设计与创新,同时又可以按正确的加工工艺制造出来,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也算是我来到宋朝之后,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吧。”李不伟如此想着,跨进家门之时,已是傍晚时分。

    然而刚刚进了大门,李不伟又是微微一惊。客厅内一片灯火通明,比起以往不知道要明亮上多少倍。李不伟心中暗叹:依依与香儿定是嫌灯光不亮,将所有的灯炮全部接上了。刚刚发明了电灯不久,这两个小丫头就不知道节约能源么

    客厅里,周依依与香儿正在桌上摆弄着什么,两人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发现到李不伟悄然走进。直到李不伟走近跟前,周依依这才有所察觉,迅速将桌上的一件物事藏在身后,颇为神秘地笑道:“不伟哥哥,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你猜是什么?”

    李不伟听得一愣,脱口道:“生日礼物?过生日还早着呢,会是什么礼物?”周依依摇头道:“错啦,生日还没到呢,自然不是生日礼物了。再猜!”李不伟猜了半天,始终猜不出到底是何礼物。香儿见状笑道:“依依jiejie,你就拿出来吧,这样子下去,猜上一年也猜不出来的。”

    周依依笑嘻嘻地将手伸了出来,李不伟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周依依手中拿着的,竟然是一辆极为小巧的自行车模型。这模型与临安车厂制造的自行车看起来一模一样,只是尺寸要小了许多,大约只有二十厘米大小。尽管如此,车上的各种零件却一个不少。整个模型全部采用硬木制作,从车轮、幅条,到脚踏板、刹车一应俱全。就连链条,也是采用极小的木片雕刻而成。再一细看,李不伟更是吃惊不小,原来这车的后轴上竟然还安装了棘轮。可以说,如果将这辆车放大之后,完全是一辆真正的自行车。

    李不伟看得又惊又喜,连声道:“这模型制作的真是精美,依依你是从哪里弄来的?”周依依笑道:“这不是弄来的,好像是有人亲手制作的。”

    李不伟听得一怔,看这模型的制作工艺,显然其上面的各种零件都是用手工雕刻而成的。但是,又有谁会花费大量工夫来制作这一辆袖珍自行车呢?依依与香儿自然是没时间来做这东西的,再说她们二人也没这个技术。难道是实验室的某个人?这更不可能了。实验室与工厂的任务极为繁重,众人哪有时间来做这个。莫非是她?……

    想到此处,李不伟脸上一红,呐呐地道:“难道是她做的?这也真难为她了。一个女孩子家要做出如此精美的模型着实不易。对了,这是她亲自送来的吗?”

    周依依摇头道:“当然不是了。她一个女孩子家,怎么会一个人跑上近千里,专程来临安送一个小车子呢?”

    李不伟心中更觉得奇怪,他原本以为是史红袖送的,后又听说是有近千里之遥,显然又另有其人了。但自己认识的人大都在临安城中,最远的也在徽州城里,这又会是谁呢?

    李不伟一时想不透其中原因,只在那里皱眉沉思。周依依终于有些忍不住,说道:“不伟哥哥,你在江北没有认识的人吗?”

    李不伟摇了摇头道:“我认识的人都在江南。依依你也知道,我从未去过江北的。”周依依气得一跺脚,又问道:“难道江北的人就不会来江南吗?”

    “江北?”李不伟忽然想起一事,恍然大司道:“依依,我知道是谁送的了。是不是那位做丝绸生意的吴先生?”话音刚出,忽又觉得不妥,因为周依依刚才已说得明白,做这模型的是个女子,又怎么会是吴真呢?

    周依依此时又气又笑,只觉得自己精心布置的这个猜谜游戏,在李不伟身上竟然没有任何作用,当下叹道:“算啦,别再猜了,是那位吴姑娘送的。”

    “吴姑娘?难道是那位吴双姑娘?”李不伟更觉惊讶,一个姑娘家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手艺,能够完全凭借双手,就雕刻出这么精美的自行车来?

    想到这里,李不伟又将那辆自行车拿在手中仔细端详了起来,却仍然无法分辨出到底是出自男子还是女子这手。忽然,李不伟发现车的横梁上刻有一行小字,再将模型翻过来仔细一看,横梁的另一侧也刻有字。李不伟连忙凑近灯光,只见这车的横梁上的字,都是以篆体刻上去的,他几乎一个字也不认识。

    周依依与香儿也发现了车上刻有字句,李不伟将小车递给了过去,周依依接过略一细看,当下念了出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又转向横梁的另一面,只见上面也刻了一行字句,却是“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周依依一时不得其解,微微蹙眉道:“这两句好像是从诗经上摘选出来的,但其出处我却记不太清了。香儿你知道吗?”

    香儿正自发呆,听得周依依如此一问,顿时回过神来,稍一犹豫,点了点头道:“这两句诗,的确是从诗经中摘选的。我上次去烟紫jiejie家中时,她曾讲与我听过。全句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意是指男女相爱,互相赠答的意思。但吴姑娘刻这几个字,想必是因为上次吴先生得以顺利释放,这才送了礼物以示感谢吧。”

    周依依听罢,一时愣在当地怔怔地出神。香儿忽又惊道:“你们快来看,这车的脚踏板上刻有一个‘双’字。”

    李不伟与周依依闻言忙凑上前去,果然发现在脚踏板上刻有一小字,再凑近了一看,正是个‘双’字。周依依自言自语道:“吴双……吴双……这上面刻的这个双字,定然是她的名字了。”

    只听香儿又道:“依依jiejie,好象每个零件上面都刻有字的。”

    周依依将这小车凑近灯光,果然从车把、轮子、幅条、甚至每个链片上面都刻有一个‘双’字。

    李不伟忙抢过那个模型,放近眼前仔细看了起来,不禁吃了一惊。这自行车本就已是极是小七,而链片更是小如绿豆。但是吴双不仅将每个零件都雕刻得极为精美,而且零件的表面,也是打磨得光滑之至,更不知她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又将字刻了上去,而且刻得极为工整。繁体字的‘双’极为复杂,笔划甚多,要刻到如此小巧的零件上,当真不易。

    周依依与香儿将这辆自行车模型在灯下反复观看,两人均是啧啧称奇。李不伟却是满脑子糊涂,心想:去年吴双姑娘为了救其父亲,亲自来到临安,虽然与我有过数日的交往,但也不至于花费如此大的气力,来制作一辆自行车模型,又专程派人不远千里送过来吧?难道是她对我有了意思?应该不是!她临走前,曾说过为了报答我的相助之恩,日后会送礼物过来,看来就是这个礼物了。

    想到此处,李不伟顿觉释然,又看到看周依依对这模型甚是喜爱,当下笑道:“依依,如果你喜欢这模型车子,就送你你吧。”周依依听得一愣,连连摇头道:“不行,不行!这是吴姑娘专门送给你的,而且上面还特意刻了他的名字,我怎么能拿呢。”忽然又面露忧色,嘟囔道:“依我看呐,说不定这位吴双姑娘已喜欢上了你呢……”